◆倪紅衛 / 文
“管理模式”一詞已經使用得相當廣泛,如果在網絡上搜索有關管理模式的文章,也可見幾十萬篇,但將其作為研究問題的一種思路、方法,仍然需要搞清概念,明確分類,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本文就管理模式的概念、分類、創新做一些探討。
“模式”是某種事物的標準性形式或固定格式,是某種事物的結構特征與存在形式。
“管理模式”指管理所采用的基本思想和方式,是指一種成型的、能供人們直接參考運用的、完整的管理體系。人們通過這套體系來發現和解決管理中出現的問題,規范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機制,實現既定目標。
如果規范表述的話,“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性假設的基礎上設計出的一整套具體的管理理念、管理內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論體系,并將其反復運用于企業,使企業在運行過程中自覺加以遵守的管理規則。或者說,“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指導下建構起來的,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組成的管理行為體系結構。簡單表述,“管理模式”是從特定的管理理念出發,在管理過程中固化下來的一套操作系統。如果用公式表述,那么: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系統結構+操作方法。簡言之,管理模式=理念+系統+方法。
從不同視角來看,管理模式有多種分類方法,大致可分為:傳統/等級模式、人際關系模式、系統模式和現代人本主義管理模式。
傳統/等級模式,側重于組織內管理體制和管理技術的提升與完善,強調組織內正式或非正式團體的建設,目的在于提高組織的有效性和效率,對員工實行平等式的管理。
人際關系模式、系統模式,管理的側重點轉向于注重組織的整體性和目標性,強調人與人之間、人與部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整體協調,對員工實行協作互動式管理。
人本主義管理模式,則以人為中心,強調個體在組織中的作用。管理的中心任務,是圍繞如何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而開展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目的在于使組織更富有活力,對員工實行民主的、開放的管理。
我國企業的管理模式可大致分為:親情化管理模式,利用家族血緣關系的內聚功能;友情化管理模式,利用哥們兒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溫情化管理模式,強調調動人性的內在作用;隨機化管理模式,如民營企業中的獨裁式管理或國有企業中的行政干預;制度化管理模式,比較“殘酷”,遵循大家所認可的帶有契約性的規則,責權利對稱;系統化管理模式,則是通過戰略愿景管理、完善企業組織機構、工作責任分工、薪酬設計、績效管理、招聘、全員培訓、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等系統的建立來完成。
從管理模式的概念來說,所謂親情化、友情化、溫情化、隨機化管理模式都算不上真正的管理模式。當然,完全講制度化管理也不行,適當地吸收一點親情化、友情化、溫情化的優點,綜合成一種混合性的企業管理模式,恩威并重、寬嚴相濟,可能更符合中國傳統的和諧文化。
還有一種是分類是ABC管理模式。
A管理模式,金字塔型機械式組織,是企業內部的行政管理模式,可參見企業管理出版社出版、劉光起所著《A管理模式》一書。它來源于跨國集團,與國際接軌,誕生于中國,具有中國特色。20世紀末,中國企業管理協會召開論證會,對A管理模式給予充分肯定——回扣不敢吃了,物品有人管了,扯皮行不通了,功勞有人記了,效率高了,干勁足了,利潤增加了,企業發展了。
B管理模式,學習型扁平式組織,認為管理就是指管理者關于管理對象“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干到某種程度會怎么樣”的全部工作內容和工作過程。B管理模式將管理原理、管理的一般原則和方法、企業運行的基本規則、管理者及其素質、企業文化及企業文化建設等都做了比較細致的描述。B管理模式是A管理模式的深化與發展,更注重于管理藝術性和技術性的結合。
C管理模式,是構建一個以人為核心,形神兼備、遵循宇宙和自然組織的普遍法則,能夠不斷修正、自我調節、隨機應變的智慧型組織,并將中國人文國學(為人處事之道)與西方現代管理學(做事高效高質量之法)相互融合,進行企業人性化管理的一種新型企業組織運營管理模式。這種以人為運營核心、具有更大能動性和更強應變能力的企業組織,簡稱為“智慧型組織”。由于它是繼A、B之后出現的第三種組織模式,并且是在西方先進的現代管理學基礎上,融入了中國國學之大智慧的組織類型,因而取“CHINA”的第一個字母“C”,命名為“企業C管理模式”。“以人為核心”是構建智慧性組織的根本,是C管理模式的關鍵;“以人為本”運營智慧性組織,是C管理模式的原則;“道法自然”,遵循自然組織的普遍規律和基本法則,是C管理模式的特征。
目前從理論視角來說,公認的管理模式還有日本管理模式和美國管理模式等。
美國管理模式,是鼓勵個人英雄主義及以能力為主要考核特征的一種模式。它在管理上主要表現為規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條例管理,可說是以法制為主體的科學化管理。
日本管理模式,主要特征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年功序列制、稟議決策制等,重視人際關系,以集體利益至上、家族主義等情感管理為主。
此外,還有雙重管理模式、網絡管理模式等。

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管理,都要通過管理模式來進行,從管理思想、管理理論、管理原則、組織結構(包括職能結構、部門結構、責權結構等)、運行機制及運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個管理體系來開展。
不同國家的企業有不同的管理模式,而且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也可能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變是永恒的不變,任何已有的和常規的管理模式都將被創新的管理模式所取代。管理創新是管理的主旋律,今天不同于昨天,而明天又將不同于今天。我們應該在不斷的發展中完善、改進管理模式,始終關注當前管理發展的動態與趨勢,修正管理模式,不能墨守陳規。
比如,企業再造是一場管理的革命,被喻為是從“毛毛蟲”變“蝴蝶”的革命,也被認為是繼全面質量管理的第二次管理革命。企業再造和傳統的管理模式相比較,至少有兩方面的不同:一是從傳統的、從上至下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信息過程的增值管理模式;二是企業再造并非基于傳統管理模式的漸進式改造,更加強調從根本著手。
質量界,比較認同的質量管理模式有卓越績效、質量管理體系、PDCA、六西格瑪、精益管理、kano模型、田口模型等。
卓越績效模式可認為是管理模式的創新,是當前國際上廣泛認同的一種組織綜合績效評測和管理的有效方法和工具,是當今公認的最先進的經營管理框架。該模式源自美國波多里奇獎評審標準,以顧客為導向,追求卓越績效管理理念,包括領導、戰略、顧客和市場、資源、過程管理、測量分析改進、結果等七個方面。該評獎標準后來逐步風行世界發達國家與地區,成為一種卓越的管理模式,即卓越績效模式。它不是目標,而是提供一種評價方法。
卓越績效模式不僅僅關注產品和服務質量,更關注組織的經營質量;不僅僅追求顧客滿意,更追求相關方滿意,包括股東、員工、供應商、社會等。ISO 9001是基礎的質量管理,而卓越績效模式的要求遠高于ISO 9001,主要通過組織自我評估,衡量管理的有效性和成熟度,確認優勢和改進機會,持續改進、追求卓越。卓越績效模式用1000分衡量組織管理成熟度水平。一般來說,運用ISO 9001系列標準規范管理的組織,用卓越績效模式標準來評價,能達到300分左右的成熟度水平。導入卓越績效模式,通過組織改進創新及標準與業務的兼容性,通常可達到500~600分的成熟度水平。
國際質量大師朱蘭博士認為,卓越績效模式的本質是對全面質量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具體化。
我國國家標準GB/T 19580《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和GB/Z 19579《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實施指南》,于2004年8月31日發布、2005年1月1日實施,升級版的2012版標準于2012年3月9日發布、2012年8月1日實施。筆者希望它也能與時俱進,通過模式創新進行改版,不斷吸收當今世界現代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提煉成功企業的經驗總結,考慮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因素。比如,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系列標準是我國首套原創、實現了大范圍應用,并向國際推廣的管理體系類標準,目前由全國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標準技術委員會(SAC/TC573)歸口管理,已完成9項國家標準立項和3項國際標準立項,正式發布5項國家標準、1項國際標準并在ITU獲得通過。在企業戰略轉型、管理優化、技術融合、數據應用和核心競爭力提升方面成效日益彰顯。管理模式的創新可成為激勵和引導企業追求卓越,成為世界級企業的有效途徑。
管理創新是永恒的主題,也是企業發展的基石。管理模式創新是現代企業進步的不竭動力,是企業持續成長、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隨著當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科技技術和經營模式的發展,企業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