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
時代楷模張桂梅
扎根邊疆教育一線40余年,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全身心投入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和兒童福利事業,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是華坪兒童之家130多個孤兒的“媽媽”。她把所有財產和愛給了學生,她和同事們一起幫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大學,用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2002年,作為一名普通的山區教師,張桂梅立下了這樣的誓言:“我想建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讓山里的女孩們讀書,讓她們走出大山……”“一個女孩可以影響三代人。”張桂梅說,如果能培養有文化、有責任的母親,大山里的孩子就不會輟學,更不會成為孤兒。
2008年,在重病纏身的張桂梅的奔走呼吁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全國第一個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十幾年來,每屆高三、每個農村學生,張桂梅都要利用假期盡量家訪一遍。她不是麗江人,卻已走遍麗江各地山山水水。
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歷屆畢業生升學率100%,2020年高考又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張桂梅仍不甘心,還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她仍舊拖著病體去家訪,她要去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的情況,去解除每個學生的后顧之憂,讓學生再加把勁,2021年高考打個漂亮仗。
64歲的張桂梅中年喪夫,沒有子女,沒有財產,但她并不孤獨。從2001年起,張桂梅一直是華坪縣兒童之家院長,先后有172個孤兒在兒童之家成長。在她心中,女高和兒童之家都是她的家,女高學生和孤兒們都是她的孩子。每天下午6點半,張桂梅都會到兒童之家看望孩子們,一到門口,孩子們都跑出來喊:“老媽!老媽!”大家親熱地牽著她的雙手,說說笑笑地走進家門。張桂梅那滿是皺紋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2020年12月10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授予她“時代楷模”稱號。
媒體評論
師者桂梅,立德圓夢
一個人該如何堅持理想,如何恪守德行,如何自我超越,張桂梅做了最好的注解。人民教師為了誰,怎樣當一名好教師,怎樣培養好學生,張桂梅成為了榜樣。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是什么,張桂梅以實踐做出了有力回答。
張桂梅告訴我們,總有一種精神,穿越時代,化育人心,那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那是“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臺上”;
總有一種力量,擔當奉獻,苦干實干,那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那是“老師學生一起苦教、苦學,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學校辦出名堂”;
總有一種信仰,為國為民,堅定如磐,那是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那是“如果自己突然走了,葬禮就不辦了,骨灰直接撒到金沙江,請提前把喪葬費預支給我,我想把這筆錢用在孩子們身上”。
張桂梅一生無兒無女,卻是華坪兒童之家130多個孤兒的“媽媽”,她的心里裝著更大的家和國。紅土高原一枝梅,鐵骨丹心傲雪霜。你看,那山,那梅,值得欣賞和尊重。
(摘自“新華網”2020年12月10日。有刪節)
張桂梅為什么感動中國
能夠抗衡時間、改寫命運的,唯有執著信念。大山之中,扭轉女孩因受教育程度低而形成的自身成長和代際惡性循環,并非易事。這不僅是對教育資源的考驗,更是一場對陳舊觀念的“宣戰”。并且,突破習慣禁錮,光靠激情和熱情顯然還遠遠不夠。
11萬公里家訪路,走進1300多名學生家,把累計超百萬元的全部獎金和大部分工資捐出……與張桂梅有關的每一個數字,都在訴說著“膝下無兒女,桃李遍天下”的奉獻精神,印刻下“教育改變女孩命運”的執著信念。
平等地接受教育、平等地參與競爭、從容地圓夢人生,一份鍥而不舍、堅定不移、無私奉獻的執著信念,就這樣潤物無聲地滋養著大山女娃,讓“女孩子讀書,可以改變三代人”的信仰翻越重重大山,照進現實。
深深打動和激勵人心的,還有“在苦難中開花”的巾幗力量。在痛失親人、身患重疾的絕望和打擊之中,在引起非議、受到質疑的誤解中,張桂梅“雨水沖不垮,大風刮不倒”,展現出新時代女性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而更為恒久的意義是,張桂梅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女孩們“女性自強才能自立”,也以這樣的精神傳遞著“每一位婦女都有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的價值理念,并塑造了更多在自立自強中樹立自尊自信的“她們”。
大山里的“教育奇跡”,是一種堅持到底的奇跡,更是一種百折不撓的奇跡。面對種種心酸、考驗,甚至難以逾越的難關,如果沒有沖破烏云和阻礙的堅定不移,又怎能讓陽光照亮女孩們的心房?如何讓她們在美好的人生之路上行穩致遠?
讀懂一份直抵人心的感動,心中就會播撒向上向善的種子。那束來自云南大山深處的希望之光,那顆來自“教師媽媽”的教育初心,那些來自大山女娃的蝶變人生,都會將生生不息的奮進力量傳遞下去。
(摘自《中國婦女報》2020年7月28日。有刪節)
學子心聲
“張老師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的一束光。我很榮幸成為華坪女高的學生,今后會更加努力學習,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若以后有幸成為一名醫生,我必當恪盡職守,為更多的人服務,像張老師一樣無私奉獻。”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學生陳興琳激動地說。
作為湖南師范大學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章海晨來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第一初級中學支教,每當他走上講臺,都能想起大山深處的“張媽媽”。他說:“這里同樣是大山深處,山路十八彎,同樣有著一群對知識充滿渴望、對未來懷揣憧憬的孩子們。我要像張桂梅老師一樣承擔起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更應肩負起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扎根鄉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教育走得更深,走得更遠。”
西南民族大學學生肖倩說:“從教12年,張桂梅老師每天都在為改變貧困學生命運而努力。一步一步,她走過山間小路,走進每家每戶,幫助每一個孩子順利上學;一步一步,她用自己的雙腳硬生生走出了一條路,一條讓孩子們走出大山的路,一條讓孩子們擺脫貧困陰影的路。她,就是孩子們的光。我也很快就要畢業走向社會,不管從事什么行業,我都將努力學好本領,盡自己最大努力為別人點亮一盞燈,帶來一點光亮。”
周云麗是女高第一屆畢業生,2015年大學畢業后考取寧蒗縣一中數學教師崗位。正當她準備上崗時,聽說母校數學老師緊缺,她毫不猶豫放棄“正式編制”,回到女高任代課教師。她說:“今天,能夠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是幸福的。10年前,華坪女高的兩張錄取通知書徹底改變了我和姐姐的命運。如今,我和姐姐都成為了人民教師,這讓爸爸成為村里人人羨慕的小老頭。每次打電話回家或探親離家時,爸爸都不忘叮囑:‘閨女,好好教書,別忘了張老師對咱家的恩情!”
陳法羽是女高第二屆畢業生,如今是麗江市永勝縣一名民警。她將第一個月的工資全部寄給學校,之后每月拿出500元錢資助在校貧困學妹。她說:“女高改變了山里女孩的人生,我們也要把張老師的精神傳下去。”
留言板
因為張校長,大山里的女孩改變了生活的選擇,改變了命運的軌跡。請你搜集張校長的相關事跡,為張校長寫一段話,表達你對她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