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項覆蓋了1 585 人,使用8 組不同實驗的研究表明,當人們在面對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時,大腦的默認選項是“增加點什么東西”。研究人員發現,對加法的偏好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尤為明顯:一是當人們的認知負荷較高時,二是當考慮其他選項的時間較少時,三是沒有特意提醒志愿者減法也是可選項時。弗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表示,比起加法,做減法需要更多的認知努力。至于可能的動機,一個是我們的大腦傾向于偷懶,加法的變化更容易處理;另一個則是我們可能會在潛意識中認為更大更多等于更好。
下雨在太陽系里并不是稀罕事,哈佛大學教授凱特琳·洛夫特斯領導的團隊最近發現,整個太陽系里所有液體形態的雨滴都有一個相似之處,那就是無論什么材質的雨滴,它們的體型都大致相同。原因在于小雨滴會蒸發,而大雨滴會分離成更小的雨滴。數學模型顯示,半徑小于0.1 毫米的雨滴在落地之前就蒸發了,而半徑超過幾毫米的大雨滴則會分裂成更接近平均大小的雨滴。即使在更大的行星上,雨滴大小也沒有顯著差異。木星或土星上的雨滴在大小和形狀上與地球或火星上的雨滴都很相似。
作為自然語言處理和數據挖掘技術的最新結晶, 由IBM 科學家開發的人工智能ProjectDebater 已經非常擅長與人類辯論了。Project Debater 是一套發展了數年的自主辯論系統,它能夠以有意義的方式駁斥人類的觀點,參與有關選定主題的辯論,并能有力地陳述和論證己方觀點。在與辯論冠軍哈里什·納塔拉讓的比賽中,Project Debater 能夠就一個復雜的話題形成論點,提出論據。盡管系統仍有升級空間,但大多數評委給了Project Debater 很高的分數,將它的表現評為出色。不過別擔心,盡管Project Debater 非常厲害,但目前的人工智能還沒有具備與人類相媲美的推理論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