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芳
摘 要:在學生英語學習的全過程,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相關學習策略并進行運用,不僅有利于他們把握學習方向,也讓他們學會采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有助于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可持續性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改善學習體驗; 指導課前預習; 強化學法指導; 培養作業習慣; 開展成果展示
中圖分類號:G623.31?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5-066-002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并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在英語課程實施中,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不僅有利于他們把握學習的方向,采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有助于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可持續性學習奠定基礎”[1]。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與策略才能讓學生終身受益。
一、融洽師生關系,改善學習體驗
“樂其師而信其道”。教師親切的話語、溫暖的微笑、細微的觸摸,乃至一個善意的眼神,都會讓學生感覺格外友好親切。把微笑帶給學生,把快樂帶進課堂,學生就會喜歡你、親近你。教師以自身的表情和言行傳遞給學生尊重、鼓勵、親切、信任的情感信息,讓學生不怕出錯,敢于發問和回答,從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保護他們學習的探索欲望,可以從感情層面上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
二、指導課前預習,減低學習難度
“教是為了不教”,要做到這一點,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能力是重要的環節之一。課前預習讓學生進行嘗試學習,這一教學過程的前奏曲,對培養學生今后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有很大的裨益。
1.激發預習興趣
從問卷調查中發現,我校大部分小學生還沒有養成預習習慣,沒有學會為自己的課堂減負,為了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我們需要從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出發。由于本校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自覺意識還相對較弱,“面面俱到”的預習只會使他們更加無從下手。所以預習任務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是老師首要考慮的問題,例如對6A《Then and now》英語老師的預習目標是通過閱讀或調查了解“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并用表格進行過去與現在的不同對比。這一有別于平時的預習內容,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使他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自主性學習實踐中。因此在布置預習內容時,教師一定要注意預習方法的創新,如果每次預習都是把課文讀順、標出不理解的詞句等固定的內容,很快學生就會失去預習的興趣,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預習任務就要給學生以新鮮感,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合在一起。
2.明確預習目標
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固然重要,明確的預習目標也是一大關鍵因素,教師必須預設明確的目標,學生才能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掌握預習的步驟,使預習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3.落實預習檢查
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是容易產生興趣,但持續時間較短。隨著體驗次數的增多,學生對課前預習的新鮮感會逐漸降低,若教師不采取措施來強化學生的預習興趣,把興趣轉化成習慣,時間一久學生就會對課前預習失去興趣。因此預習僅有布置不行,加強檢查也是必要的一環。譬如我們可以在課前把關,利用早自習或上課之初的時間,老師親自督查。對于對預習到位的學生加以表揚,呼吁大家向他們學習;對于預習不到位的學生耐心再指導,了解他們在預習中出現的問題,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和解決問題。而對于未完成的學生一方面加強批評教育,另一方面則應著重對這些學生予以幫助。我們還可以在課堂上加強反饋,如通過提問或學生討論答疑,教師對學生在預習中解之有誤或思而不解的地方給予啟發點撥,為學生指引途徑、掃清障礙。此外,教師還可采用朗讀、描述、對話、講解、演示、表演、總結等多種方式。總之,教師可以根據預習內容選擇最適合的檢查方式,發現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依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進行更有針對性地教學,使教學更靈活有效,真正解決學生學習中的重難點,避免盲目性。
4.進行預習評價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預習,獨立地閱讀教材、獨立地思考、分析,并嘗試解決問題,在這個探索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新知識和新技能,教師可以通過及時的激勵評價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體驗到開拓新知識天地的勝利喜悅。
三、強化學法指導,提高學習效率
1.巧設情境,激發創造想象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3A Unit 6 Colours 一課時, 教師拿了幾個裝著自來水的塑料瓶,請學生來玩魔術游戲。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晃動瓶子,發現原本透明的水變了顏色,“What colour is it now?” 教師提問,這下子學生們幾乎沸騰了起來,為這神奇的現象而激動不已。在課堂的最后,教師還設計了“我是變色大師”的活動,讓學生混合顏料,創造出新的顏色。整節英語課仿佛把學生帶入了魔法世界,給了學生巨大的想象空間。
2.設疑布陣,引領深入探究
例如在教學 Whats wrong with you?時,教師先讓學生觀看短時卡通“Im ill.”
在看前先提問:Is Bobby ill? 讓學生注意觀察Bobby是否病了,如果不是病了,那么Whats wrong with him? 由此展開激烈討論,引領學生深入探究。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由一開始想當然認為他病了,但隨后又產生疑問既然病了為何不去看醫生,并努力思考想得出合情合理的答案,此時是他們思維最活躍、學習興趣最濃厚之時,很想得知自己所設想的原因是否跟結局一樣,這個懸念一直引領學生深入探究,促使他們積極思考。
3.注重發散,開發求異思維
例如在小結動詞短語時,可以設計小組競賽,以一個搭配較強的動詞為中心,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如make, fly等,鼓勵學生說得越多越好;當然教師也可以以“brain storm”的形式,讓學生以某個副詞為中心,通過發散思維總結其合適的搭配,如carefully, quietly等。再如:讓學生從同一來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養學生積極求異的思維能力等。
4.啟發思考,發展創新思維
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育是沒有一套固定的教學法則的,但是只要我們用心發現,教學的過程中,處處都有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入口。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們不僅要給學生把知識講清楚,也要善于引導,很多知識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比如在教學一些字母比較多的單詞時,學生不容易記住,教師往往會提供例詞讓學生進行比對。例如在教學譯林版6A《The kings new clothes》一課的wear 一詞時,教師用we + pear --- wear進行遷移,指導學生讀音與拼寫。然后在接下來的foolish 和clever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思考如何進行快速有效地記憶。學生就給出了如food + English --- foolish;? ?clean + every --- clever等答案,不僅做到了授人以魚,同時也做到了授人以漁,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
四、培養作業習慣,提升學習品質
作業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然延續,是學生最基本、最經常的獨立學習實踐活動,也是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
1.樹立作業時間觀念
首先教師要給作業完成的時間做個明確規定,讓學生知道時限。其次要在時限截止前檢查,這樣可以留一點時間督促沒完成的學生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最后要表揚先進的,鼓勵趕完的,批評沒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給大家樹立良好的時間觀念。
2.培養獨立作業能力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獨立思考是對知識點的再次感悟理解,這時候,要確保學生不受干擾,充分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答案正確與否并不是重點,重點是解題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在運用和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這才是我們教師培養的重點。
3.鼓勵學生相互探討
經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再組織討論、爭論等交流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中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品嘗到獨立思考的樂趣,有時還會碰撞出新的思維火花來,學生的思考能力也能隨之提高,進而會提高學生的思考興趣。
4.分層作業科學評價
由于班級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如果統一布置作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說有的覺得過易,有的又覺得過難,所以教師可以采取分層作業的方式,讓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都能獲取合適的作業來鞏固所學,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
另外就是要科學地獎懲孩子,一定要注意以鼓勵為主,懲罰為輔。對學生一視同仁,不偏袒成績優秀的學生,這既能讓學生信服,也是對成績優秀學生負責任的態度,做到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五、開展成果展示,感受學習魅力
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多提供給學生表現的舞臺,讓學生意識到自己通過學習獲得了很多的本領,感受到學習學習的價值和魅力。
1.創設班級崗位安排,各盡其能發揮所長
例如,聲音美、朗誦佳者帶領英語晨讀;表情豐富、口語佳的學生組織成“表演小組”,每周給大家上表演一次課本劇或做一次英語演講;繪畫好、寫字好、對色彩搭配有研究、對版面設計感興趣的學生編入“英語手抄報小組”,通過手抄報展現他們的才華;富有想象力、文章寫得好的學生編入“學習園地小組”,讓大家從學習園地中看到他們的才華;聲音優美、韻律感強的學生,當仁不讓地安排其在主題班會、校內文藝會演等活動中演唱英語歌曲,展現風采。通過各盡其能的班級崗位安排,讓學生們體會到英語學習的價值,在展露自己才華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魅力。
2.提供學生展示舞臺,盡情體驗成功樂趣
學生被認可的機會越多,則他們的信心越足,所以任課老師要善于創設表演的舞臺,讓全體學生都能體會到更多成功的喜悅。例如開展“朗誦比賽”、“百詞競賽”、“會話表演”、“英語演講”、“英語角”、“生活中的英語”、“英語手抄報”等評比展示活動,既可以讓學生得到鍛煉,更讓學生看到了彼此的才情。任課老師還可以積極組織和推薦學生參加學校的各類文體活動,讓學生獲得更多綜合性才藝展示機會,讓他們得到更多肯定和鼓勵,體會到學習的成功感和愉悅感。
教師要有意識地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全方位地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和策略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英語和運用英語的過程中逐漸學會如何學習,為他們的終身可持續性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