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玥 周莉
摘 要:本文從當前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入手,指出長期以來高校在英語專業學習中過于注重外語文化的輸入,忽略了中國文化的培養和積淀,導致了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產生。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頻頻出現,這對中國母語文化的發展形成了阻礙,也對本國文化造成了沖擊。本文從問題出發,嘗試從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高校英語專業課程的優化、英語教學建設等三個方面解析高校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對策。
關鍵詞:中國文化失語; 高校英語專業;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5-093-002
1.高校英語專業學生中“中國文化失語”現狀
全球經濟的發展帶動全球文化的交流,英語專業的學生作為跨文化交流的特殊載體,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英美文化。學習過程中為了提升專業素養,主動或被動的不斷強化西方文化和習俗,直至將西方文化習俗成為生活中的習慣[1]。許多英語專業的學生深諳英語的聽說讀寫技能,能對西方文化娓娓道來,但當被要求用英語來介紹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總會磕磕巴巴甚至有時根本無法開口表達。如圣誕節、感恩節等西方節日在大學校園的一度盛行,英語專業的學生們深諳西方各種風俗習慣,然而,當被要求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時候,甚至有人不知道如何表達元宵節、端午節。他們缺乏文化認同感,更不要說弘揚民族文化。
國內較早提出“中國文化失語”癥是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他指出在英語學習中,許多以漢語為母語的人由于對中國文化認知的不足而出現的不能用外語來表達中國文化的現象。這種文化失語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中國文化向外傳播,也在逐漸削弱英語專業學生對中國母語文化的認同感。解決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刻不容緩。
2.高校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失語”成因
2.1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缺乏對中國文化的重視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是清末的仁人志士為了拯救落后的中國而提出的,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進入,西方文化逐漸滲透,在帶來了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也部分消解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部分人過度夸大西方文明,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甚至一度有人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高等學校外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對能力的要求是“應具備外語運用能力、文學鑒賞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高等學校對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能熟練掌握英語聽說讀寫譯的基本功,能使用英語進行初步的貿易、教育、外事等工作的英語專業人才。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主要有高級英語、泛讀、英語寫作、外國文學史、英語翻譯等必修課程,在其中高級英語的課時數通常設置的最多,強調對英語專業學生的語言語法知識的培養[2]。少有學院專門設置與中國文化相關的主修科目,基本都是以選修科目出現在教學大綱中,而且可選項目少之又少。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主觀上忽視,或有意無意地會避免母語文化的主導作用,而且在進入大學之后,英語專業學習的主要內容就是西方語言文化知識,少有機會再專門去學習中國文化,這種教育環境會使英語專業學生陷入中國文化失語的窘境。
2.2英語專業教學缺乏對中國文化的重視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心理學家薩丕爾曾經提出語言相對論的觀念,語言需要文化作為載體,無法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3]。英語專業教師的教學理念便是以向學生輸入西方文化的方式幫助學生學好英語這門語言。不僅英語專業學生缺乏對中國文化的重視,英語專業教師在長期教學中形成重西方文化輸入,輕中國文化輸出的傳統教學理念[4]。英語專業教學傾向于強調英語語言文化的學習,長期以來一直以西方文化的輸入為主,例如英美文化的發展歷史和影響,在選材內容上很少涉及中國文化,缺乏母語文化認同感的培養。英語專業教師自身以及英語專業教學都不夠重視中國文化,成為導致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的主觀成因。
2.3英語專業教材缺乏對中國文化的介紹
英語專業作為一個專門教授英語語言的專業,為了聚焦專業英語的教學,教材的選擇上大多出自于英美知名報刊,或是英文名家的作品。在課程設置上幾乎與中國文化方面的內容沒有聯系,教材內容主要涉及英語視聽說訓練,寫作翻譯以及語言文學方面的內容。90%的內容都是涉及英美文化的,而僅有10%勉強涉及中國母語文化。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對西方政治文化的理解已經遠遠超過了對自己母語文化的理解,當他們被問到英國作家莎士比亞時,他們可以對其作品及背景文化倒背如流,但被問到例如我國北宋大家范仲淹時,很少有人能用英語詮釋其作品及文化背景。英語專業教材缺乏對中國文化涉及客觀上也導致了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形成。
3.針對高校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對策
3.1注重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
當代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是中國跨文化交際的主要承擔者,肩負著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承載著“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使命。作為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必須深刻領會中國母語文化的核心。文化核心是文化中最具有價值和影響的精華部分,它深深地影響一個國家,是這個國家在歷史長河中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5]。前人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志向,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在重視英語學習的同時也應該重視自己的母語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尊重又批判外國文化,才能造就出我們區別于世界的獨一無二的中國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要樹立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只有這樣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以文化平等的觀念,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態度進行跨文化活動。
3.2注重高校英語專業課程的優化
目前高校英語專業課程中涉及中國文化的部分較少,這就要求教學內容中加入中國文化理念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一些正能量的內容,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專業課選修課設置方面,可以多添加一些例如中國古代小說導讀以及現代名家散文鑒賞等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的課程,激發學生對母語文化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在口譯課和翻譯課上多選擇一些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來讓學生進行翻譯,引導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和民族文化認同感[6]。在考核過程中,不僅將英語語言和文化掌握能力作為英語水平考查的唯一標準,同時將母語文化素養的考查也作為英語專業學生能力的標準,這樣也會促進英語專業學生主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克服中國文化失語癥。
3.3加強英語教學建設研究
從理論上建立目標語文化和本族語文化并重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探尋中國文化重建的可行性英語教學途徑,加強中國文化的輸入和輸出,彌補中國文化在英語專業教學中的缺失。制作視頻和文本材料,加強閱讀、翻譯等基本能力鍛煉,培養具有雙重文化身份和文化知識的跨文化交際人才。在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將中國文化納入英語專業教學內容,按不同板塊將中國傳統文化分類,如習俗、書法、食品等,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翻譯能力的培養,運用課本、電視、網絡等多種途徑,提升高校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含量。同時采用多種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輸出法,積極采用討論式、任務式、浸潤式的教學模式,同時開發中國文化的微課、慕課等內容。
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承載著促進跨文化交流的重任,而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成為中國文化向外傳播的阻礙。高校英語專業師生應該努力克服中國文化失語的現狀,肩負起促進文化交際的使命,展現博大精深的中國民俗和文化,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陳麗屏.基于教育生態理論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J]英語廣場,2019(12):41-44
[2]邵華.“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本質屬性的解構與重構[J]職業教育研究,2018a(11):58-64
[3]奚昕.回歸與重塑——“人格發展理論”在英美文學通識課程中的實踐研究[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9b(01):49-51
[4]張弛.淺析高校外語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18(03):56-58
[5]周潤秋.中國傳統文化英譯之文化空缺與翻譯補償研究[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8(04):86-90
[6]楊娟.我國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中國文化失語”問題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0):127-12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