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姝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高中語文寫作課堂發生了令人驚喜的變化。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學生寫作素材匱乏雷同,缺少廣度和新意;分析角度單一機械,缺少深度與思辨。高中學生對議論文寫作失去了興趣和熱情,面對高考作文出現了畏難情緒和一系列的消極做法。如何突破議論文教學的瓶頸,是擺在每一位語文教師面前的難題。我認為在高中作文教學之中寓教于樂,循循善誘,引入“主旋律”影片,將其轉化成所需的寫作素材,不失為議論文教學的一種好辦法。
“主旋律”影片的特點
“主旋律”影片作為特別的電影類型,有著與眾不同的個性特點:在主題方面為弘揚主流價值觀而服務,彰顯家國情懷、民族精神、集體主義,以及新時代中國的崛起與發展;在人物塑造方面,善于塑造歷史人物、時代英雄以及普通勞動者的典型形象;在題材選取方面,通常以革命歷史重大題材為表現內容,也有貼近百姓日常生活的現實題材,還有聚焦社會現象或敏感問題的題材。正是由于“主旋律”影片集思想性、藝術性和教育性于一體,因此它更容易被學生關注與接受,進而轉化成寫作素材,運用到高中議論文的寫作之中。
高中議論文寫作要求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在寫作部分特別提到:寫作課程不僅要求學生能夠學習到相關的寫作技能,而且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時代的變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語文學科的教學不僅要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更要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主旋律”影片引入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就是通過影片的故事、人物解析其背后表現出的社會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積累、運用、剖析影片素材的過程中,樹立符合社會需要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符合社會需要的道德品質;在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能力。
高考命題對于學生的思想和表達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高考作文引導學生關注時代、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生活;將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高度統一起來,對高中議論文教學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導向作用。在此形勢下,將“主旋律”電影素材運用到高中寫作教學中,找到“主旋律”影片與學生興趣的契合點,寓教于樂、循循善誘,為高中生的議論文寫作提供新的思路,將教育教學與學生生活有機融合。
“主旋律”影片與高中議論文教學融合
生活是作文的不盡源泉,引導學生樂在其中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曾談到“教育即生活”,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也提出過“生活即教育”的理論。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發現生活之中的美好和樂趣。同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寓教于樂”應是學生學習的最高境界,也是最能實現學習目的的最佳途徑。“主旋律”影片所展現的就是中國的社會、老百姓的生活。學生應該了解中國的歷史、著名的人物以及時代的英雄和楷模。例如,《建黨偉業》《建軍大業》《我和我的祖國》等優秀的“主旋律”影片緊跟時代的脈搏,成為時代的一面鏡子。在影片中有大量學生熟悉的青年演員,而這些演員成為激發學生的興趣點。教師可以從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入手,引導學生追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建軍的相關資料。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們樂此不疲,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梳理整合,最終轉化成寫作素材,將影片中的人物原型、事件主題寫進議論文中,得到滿滿的獲得感、成就感。
“主旋律”影片與影片素材的區別、聯系 電影作為聲畫兼備的視聽藝術形式,具有虛構的特征。但也有所謂的整體的虛構性和細節的真實性。因此照搬電影的內容作為議論文的論據并不具有說服力。影片素材就是在電影內容的基礎上找到影片原型,進行信息的梳理和整合。從某種意義來說,“主旋律”影片是學生收集影片素材的“引子”或觸點。例如,作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由七個小故事組合而成,讓觀眾重溫了中華民族在幾個重要歷史節點的動人瞬間,電影中普通百姓與共和國息息相關的故事背后都是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發生的激動人心的時刻。教師引領學生對于真實的事件進行梳理整合,剖析歸納,成為一個個鮮活的寫作素材。
“主旋律”影片轉化成議論文寫作素材的方法 “主旋律”影片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類轉化成寫作素材:或以人物為主、 或以社會現象為主、或以事件為主等,每一類型的影片轉化各有側重。例如,《奪冠》是一部以女排為講述對象的“主旋律”影片。學生在觀看完影片后對于女排精神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這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觀看影片的基礎上,重新梳理有關于女排可以轉化成作文素材的角度和內容。如從新舊女排的傳承到朱婷的成長與蛻變;從郎平的角色轉變到科學的訓練方法;從女排精神到民族精神等等。學生在素材的轉化過程中,對于郎平有了更加透徹的了解,對于女排精神也有了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
大多數學生對于議論文寫作心存畏難,其中寫作素材的匱乏單調是原因之一,如何既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寓教于樂,又循循善誘,消除其懼怕心理,將“主旋律”影片引入議論文的教學是高中議論文教學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運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