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蓬萊
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是小學數學學科“統計與概率”部分的核心教學目標,也是“統計與概率”教學的著力點。這部分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處理數據,計算平均數,從數據中提取信息并進行簡單的判斷,簡單隨機現象及發生的可能性。
統計與概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教師難以處理理解教學目標、把握教學深淺、理清知識銜接等問題。“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分布在小學2~6年級的數學學科中,但在每個年級的課時量都比較少,因此教師針對本年級所涉及的內容應該如何把握和把握到什么程度,還是有一些疑惑的。二是教學過程耗費的時間長,但是效果難以保證。“統計與概率”領域的教學要組織學生經歷收集、描述、分析數據的過程,其中任何一個過程都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經常一節課結束,課堂氣氛看上去很熱鬧,但卻難以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實現。
要破解以上這些難題,就需要數學教師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每一節課的核心,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感受數據分析的意義和價值。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意識的培養需要學生在親身經歷問題的研究過程中,慎重思考怎樣有效支撐研究問題、經歷真實的體驗,從而獲得思考和成長。對此,真實有趣的研究活動對喚醒學生的統計意識、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至關重要,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活動和教材情境是遠遠不夠的。
聯系現實生活,創設問題情境,體會數據的意義與價值數據是信息的載體,這個載體包括數,也包括言語、信號、圖像,凡是能夠承載事物信息的東西都構成數據,而統計學就是通過這些載體來提取信息進行分析的科學和藝術。所以,“統計與概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情境,了解數據的來源和特點,感受數據的意義與價值,初步形成數據意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選取他們身邊的素材,從而充分吸引學生,感受數據的魅力。一是選取生活問題,創設真實情境。在利用數據解決問題時,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身邊真實的問題更容易激發學生的統計興趣,也更容易讓學生感受到統計的意義與價值。創設的情境既要貼合學生的生活,又要凸顯數學對現實的適用性,同時還要具有問題性,指向要研究的問題本質,這樣才能促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二是創設大情景,提出大問題。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往往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對此教師可以考慮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尤其高年級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逐步增強,可以在課堂上引導他們提出一些綜合較強的統計問題,再讓他們在課外嘗試自己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意識、數據甄別能力和推斷決策能力。
依據學段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一是要讓他們親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二是要讓他們親近數據,感悟數據。因此,小學各個階段的數學教材編排上遵循了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利用數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而不同的學段又有著各自的主要任務,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段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一是把簡單的東西做細致—學會收集、整理數據。統計離不開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這個環節看似簡單,但它關系著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關系著后續統計工作的開展。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嘗試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明確數據收集方法。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一個一個試、舉手、投票、起立等方式理清數據收集的方法,感受不同情況應用不同的數據收集方法;幫助學生通過自主思考或同伴交流的方式喚醒已有生活經驗,確定收集數據的步驟及注意事項。二是把困難的東西做深入—感受數據的力量。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我們越來越需要借助數據進行分析并做出決策。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就是讓學生體會到統計從生活中來,是解決現實生活中許多問題的需要。三是把復雜的東西做得有層次—不同角度分析數據。統計課程的教育價值絕不僅僅局限于數據處理的知識和方法,更在于使學生養成基于數據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形成運用數據進行推斷的思考方式。因此,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經歷完整的研究過程,還應組織他們開展小組間相同或不同主題的交流互動,并對數據的來源、處理、結果分析進行呈現和說明,鼓勵學生在交流中質疑和提問,營造批判性思考、辯證性理解的氛圍。學生在相同的主題下展開不同樣本和不同角度的分析,能夠使學生在調研過程中不斷感受數據,親近數據,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挖掘數據背后的信息,大膽利用數據做推斷。
數據分析觀念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斷結合教材、聯系生活,為學生創設恰當、感興趣的情境,讓其浸染其中從而不斷感受數據、親近數據、理解數據,真正形成數據觀念。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翠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