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鵬
摘 要:新媒體充斥著當代大學生的物質和精神世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具體表現為多元化的信息來源沖擊大學生的價值認同,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影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開放化的信息技術助力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片面化的信息理解能力制約大學生心理成長的速度,虛擬化的信息場域充斥著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此為契機,積極應對新媒體時代的的機遇和挑戰,探尋卓有成效的教育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 大學生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Tang Yongpeng,Liu Lijuan
Abstract:New media is flooding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orld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lso facing brand-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 is that diversified information sources impact the value re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agmente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ethods affect the way of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op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the one-sided information understanding ability restricts the speed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growth . The virtualized information field is full of the spiritual world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is as an opportunity to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media era, and explore effective educational paths.
Key words: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新媒體是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各種新平臺、新技術、新元素無時無刻不充斥著他們的物質和精神世界。面對外部各種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網絡輿情和價值導向,大學生自身也經歷了從信息輸入,內化理解、價值確認等復雜的心理過程。因此,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此為契機,探尋卓有成效的教育路徑。
1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和挑戰
1.1 多元化的信息來源沖擊大學生的價值認同
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日益發展,各種新媒體技術和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極大滿足了人們對信息的獲取以及生活質量和效率的提升。作為新媒體時代的消費主體,大學生除了在享有這一時代給予的便利和高效的同時,也存在著與之相對應的機遇和挑戰。具體表現在新媒體的信息來源具有多樣性,多元化等特點,各種海量信息充斥著大學生整個生活世界。久而久之,在大學生原有的思想意識中逐漸衍生出相應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主流價值和非主流價值。并且這種非主流價值和非主流文化藉由各種新媒體以短小精煉、通俗娛樂的形式受到大學生群體的高度關注和青睞。由于大學生群體自身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形成時期,加上自身道德是非和價值判斷能力有限,不免會對于社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缺乏理性分析。因此,多元化的信息來源沖擊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認同就成為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首要挑戰。同時,這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道重要的時代命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自身立足的可為空間。
1.2 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影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
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主要以碎片化的信息為主要形式,以即時性和廣泛性為主要特點。其中,信息內容的碎片化、信息載體的碎片化和信息主體的碎片化相互交織作用,大學生需要借助新媒體從海量的信息中快速獲取個體所需要的資源并加以重組、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個體間再通過互動,轉發等形式進行傳播從而實現知識的轉化、交流、分享和創新。這也對大學生自身的思維方式產生重要的影響。網絡媒體在充分發揮自身信息傳播和影響作用的同時,大學生自身也經歷著各種碎片化的信息輸入,但系統性和深刻性不夠完整、深入。比如以當前流行的各種APP平臺為例,各種題材豐富多樣,形式短小精煉,符合受眾快速檢索和瀏覽的心理需求。但伴隨著快節奏的播放頻率以及斷章取義式的分秒呈現,其背后的真正價值意義是否能夠植根于大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深處值得進一步關注和深入研究。
1.3 開放化的信息技術助力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信息技術操作能力是大學生群體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質。進入信息化社會,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改變了個體間交流交往方式。不論是在時間還是空間維度上,較之以往都更加趨向于開放和平等,形成了一種超越個體之間、校際之間以及社會和國際之間的龐大的信息空間場域。一方面,高等學校承擔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也肩負著培養面向21世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大學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獲得必需的信息資源,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以及學習能力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大學生在掌握系列必要的信息技術,享有開放化的信息資源的同時,如何有效引導和培育大學生的網絡倫理規范和道德責任又成為新媒體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
1.4 片面化的信息理解能力制約大學生心理成長速度
針對傳統媒體自身的特點及其局限性,新媒體迎合了受眾的心理需求。同時新媒體也促進了受眾從傳統的“信息的消費者”向“信息的生產者”這一角色的轉變。不論是作為信息的消費者還是信息的生產者,大學生群體囿于自身年齡特征和身心特點,在面對網絡新媒體上鋪天蓋地的信息資源進行辨別、理解、確認以及傳播和互動的同時,其心理機制也在逐漸成長與變化。這種信息交流互動主要體現在大學生群體不再是簡單的接受和盲從,而是在個體主觀能動性的支配之下自主選擇并建構自己所認同的價值理念。如果沒有堅持正確的網絡價值輿論導向,充分發揮網絡輿論的監督影響作用,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必然會受到沖擊和阻力,造成對事物判斷的心理失控,再加上長期沉浸于網絡虛擬世界里,勢必會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心理成熟成長的速度。因此,新媒體時代必須要高度關注和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動態。
1.5 虛擬化的信息場域充斥大學生的精神世界
虛擬性和現實性交互作用是新媒體時代的顯著特征。其中虛擬性主要是指區別于以往傳統意義上的媒體設備和信息技術來說,新媒體時代下網絡信息溝通交流場域的虛擬性以及溝通形式的虛擬性。比如伴隨著新媒體時代不斷向前推進,各種媒體技術平臺陸續成為人們生活的附庸,其中網頁、微博、微信、抖音等APP便是最好的例證。這比以往人們依賴純粹的書刊,報紙,書信直接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便捷和廣泛,信息的傳播和共享也達到史無前例的通暢和高效。同時,大學生群體更加熱衷于互聯網背影下的各種信息共享,傳播學習以及社交互動。但是,不論新媒體時代如何發展,其自身的局限性依然存在,由于網絡信息具有虛擬性和易逝性,所以依然要堅持實體文化和虛擬文化并存的觀念。如何有效引導大學生群體正確看待和使用新媒體,也是倍受關注的焦點問題。
2 提升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積極對策
2.1 堅持正確網絡價值導向,增強大學生的網絡信息研判能力
為了積極應對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對于大學生群體在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消極影響。一方面,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統籌規劃,在堅持思想性、教育性、服務性、互動性的同時,要逐步建立健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細化任務分工,把價值導向和意識形態引領放在首位。另一方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和培養大學生自身面對紛繁復雜,泥沙俱下的網絡信息的分析識別和理性判斷能力。在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應秉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雙邊互動,情感互通的原則,在堅持說服教育和實際體驗并重的同時,及時向大學生群體滲透主流價值觀念,做到先入為主。還要適時合理利用各種網絡輿情信息的警示作用,向大學生群體澄清道德價值的意義以提升他們的網絡道德倫理水平和安全意識,做到先知先覺。
2.2 加強網絡宣傳陣地建設,發揮新媒體技術的聚合引領作用
網絡宣傳陣地是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必須要確保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主動占領網絡陣地,這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網絡育人的實效。網絡宣傳陣地建設除了做好價值堅守以及日常維護之外,更要立足于時代,因地制宜,善于挖掘新型元素,開創新的育人模塊。在堅持與時俱進原則的同時,更有針對性和創造性的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應該確立學生本位的工作理念,真正實現學生在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陣地就建立在哪。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牢牢抓住這一機遇,找準契機,合理利用新媒體技術在青年群體中的聚合作用,進而將向上向善的思想元素潛移默化的植根于大學生的心靈和思想深處,起到引領航向的作用。
2.3 堅持零存整取,提升大學生的網絡自主學習能力
由于網絡信息傳播呈碎片化的形式,使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如何在現有的條件和形勢下,改善和提升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時代的焦點話題。一是在學習時間上化整為零。相比于傳統意義上的學習來說,新媒體時代的網絡學習具有零散性和非集中性等特點。大學生要善于調整和適應這種時代變化和學習特點,高效利用業余和零散時間攝入信息和夯實基礎,厚積薄發。二是在學習方式上化被動為主動。新媒體時代賦予了人們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和平臺。大學生群體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根據自身需要在網絡上有針對性的選擇和學習相關知識。這相比以往的學校教育擁有較大程度的開放性和自主性。三是在學習方法上要化靜態為動態。新媒體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和虛擬性這一特征對于大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和提升會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比如各類虛擬仿真實驗和線上線下同步教學模式的介入,這都將助力高校育人的實際效果。
2.4 厚植信息安全教育土壤,優化網絡輿情生態系統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其中明確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同時要依法加強對網絡空間的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念,把網絡信息安全空間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多措并舉,發揮合力,以不斷優化網絡空間生態系統。確保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著更加健康和安全的態勢不斷發展。
基金項目: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2020年度教育教學研究立項課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索”(JXYJ202000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合理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