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十四五”,國家進一步強調高質量發展,給傳統工業城市帶來產業轉型升級的挑戰,同時也為其提供了新舊動能轉換的難得契機。寧晉如何謀轉型、補短板、促升級,尋找突破口?近期,《經濟》雜志、經濟網調研組前往寧晉進行了調研。
寧晉位于華北平原腹地,靠天吃飯的年代,耐旱的小麥、玉米成為主導性產品;而當今,確保口糧安全則要求小麥、玉米作為地區主導性產品的地位不能動搖。要保證農民收益,引導他們走向富裕,傳統農業發展道路已經行不通,必須走向以集約化、標準化為特征的現代化農業。
建設節水農業,是北方農業生產集約化的顯著特征之一。在寧晉東汪鎮五村的農業產業園區,滴灌設施遍布園區,這種黑色的滴管淺埋在一垅垅麥田、菜地中,用以輸送水和營養液。東汪鎮人大主席韓立華告訴調研組,為響應河北省提出的全面落實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寧晉把農業節水擺在突出位置,全面實施農業節水增效行動。雖然目前這些滴灌設施仍需人工控制,但韓立華說:“滴灌設施自動化控制是趨勢,需要數字技術來作配套。農田標準化是自動化的基礎,東汪鎮正在努力,需要一步一步來。”
九河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是河北省批準的首批省級現代農業園區,也是寧晉推進傳統農業走向以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為特征的高端農業的重要實踐和試點單位。該園區規劃面積16萬畝,覆蓋人口達14.52萬人。在園區管委會辦公室,該園區黨組書記、主任李林告訴調研組,目前,園區共有1500畝節水科技創新示范項目、4000畝有機種植基地、5萬畝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基地,并承擔了“玉米雙減”“數字農業試點”等國家級科研項目。規模化經營帶來的效益是顯著的,該園區畝產已連續3年穩定在800公斤以上,畝均節本增效20%,輻射帶動全縣90萬畝糧田的綜合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高于周邊縣市35%,生產效益全國領先。
數字化是園區集約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談及未來的數字化發展,李林充滿信心:“園區將啟動‘數字賦能工程,在土壤、環境和產品監測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水肥一體精準管理、數字圖像長勢監測技術示范、NE養分專家系統減量施肥技術示范、精準用藥和生物防治技術示范,并同時推進產品精深加工。傳統農業必須向高端農業轉向,這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方向。”
實現農業現代化轉型,還需要強大的財力支撐。2020年中央財政劃撥河北省農業生產和農業資源保護相關資金120.72億元,其中農田建設和水利相關資金達74.29億元。有了中央的強大財政支撐,河北的現代農業探索便有了更強大的底氣。據悉,為推進節水灌溉規模化、集約化,2021年河北省計劃新增節水灌溉170萬畝,其中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田間節水基礎設施,發展噴灌、微灌、管灌等120萬畝,涉及10個市103個縣市區。
農產品精深加工也是農業集約化、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路徑。調研組在鳳凰鎮西王里村,走訪了河北坤元飼料有限公司。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公司共有兩條完全獨立電腦自動配料生產線,生產、銷售配合飼料、濃縮飼料、精料補充料,年生產能力可達12萬噸,2020年銷售收入達1.5億元。公司與玉米種植龍頭企業玉峰集團合作,以玉米為原料,生產“能寶”反芻專用飼料,這種飼料經過高溫熟化滅菌處理,既提高了飼料的適口性及消化率,也能保障肉牛羊的安全性,避免受毒素侵害。
傳統口糧的安全和效益得到保障后,特色農業成為提高農業經營效益的一條重要路徑。在寧晉,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特色產業闖出了一條脫貧富民的路:東汪鎮小河口村的七彩番茄、北丁曹村的大扁秸茴香;換馬店鎮樓底村的土豆、米家莊的番茄和有機菜花;河渠鎮南蘇村的鐵棍山藥和胡蘿卜;唐邱鎮裴家莊村的圓白菜等。其中,羊肚菌種植是寧晉最具特色的產業代表。
寧晉是食用菌種植的傳統大縣,有近40年的種植史。過去,人們習慣種植平菇、杏鮑菇、金針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食用菌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市場形勢的變化帶來行業變革——從2016年開始,一種營養高、售價高、市場需求大的珍稀菌羊肚菌開始在寧晉試種。羊肚菌本是適合南方氣候和土壤的菌類,屬于“南菇”,但敢試敢拼的寧晉人,憑借多年食用菌種植經驗,通過拜師學藝和自行摸索、試錯,最終攻克了羊肚菌“南菇北移”和高產穩產的難關,并總結出了一套可以復制推廣的適應北方的“羊肚菌高產栽培模式”。羊肚菌種植也成為寧晉的特色富民產業。
調研組走訪的華燕種植專業合作社,是近年來寧晉重點扶持的羊肚菌生產基地之一。訪談中調研組得知今年羊肚菌未出菇,但合作社負責人對市場前景仍十分樂觀,去年還追加投入一大筆資金建起烘干棚和冷庫,準備向下游延長產業鏈,不僅自己能增加收入,還可以帶動當地剛剛脫貧的鄉親們致富。
為了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2020年寧晉出臺了《關于推進羊肚菌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統籌整合扶貧、涉農等各類項目資金1900萬元,扶持羊肚菌種植大戶和合作社發展,并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助力產業扶貧。在此基礎上,寧晉協調河北省農保貸990余萬元,建成羊肚菌種植基地28個,種植面積3100畝,完成總投資約1.2億元;此外,縣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用于扶持羊肚菌行業發展,對規模種植羊肚菌5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和合作社給予扶持。與此同時,還邀請河北農大、河北師大團隊長期提供技術支持;成立寧晉縣羊肚菌種植技術服務辦公室,對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2020年,寧晉羊肚菌榮獲“河北氣候好產品”“河北省區域公用品牌”,寧晉羊肚菌種植區被認定為“河北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寧晉人摸索出的“冀中南羊肚菌設施高產智能控制系統”還入選了農業農村部“數字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秀項目,并向全國推廣。
“小生意掙大錢”,這句話用來形容東汪鎮鋪頭村的蠟燭餐具產業,再精準不過了。
鋪頭村是全國知名的蠟燭生產基地,有60年的蠟燭生產史。曾幾何時,電力的普及給照明蠟燭行業帶來“滅頂之災”,路,似乎突然斷掉了。順其自然,還是重尋出路?鋪頭村人選擇了再出發。
通過市場調研和參觀學習,他們開闊了發展思路:從照明蠟燭轉向生日蠟燭,從只生產蠟燭轉向生產包含蠟燭在內的生日用品(蛋糕除外),從單純的制造轉向包含設計、制造、營銷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生產,引進國外先進生產設備,提高自動化生產水平。鋪頭村燭業浴火重生,實現了“鳳凰涅槃”。

百花燭業產品展示
百花燭業是鋪頭村“一村一品”的品牌企業,多年來在主業上不斷推陳出新,一方面,將生日蠟燭從實用品轉向藝術品,其中一款開花式音樂蠟燭已獲得國家專利,并榮獲亞洲國際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另一方面,實施多元化戰略,2014年引進蛋糕一次性餐具生產線,從單一蠟燭產品向烘焙多元化生產轉型。與此同時,采取規模化經營戰略,2019年鎮黨委政府協調用地30畝,助其建設投資1.1億元的百花恒紡園區,建成生產包裝車間3座,新上餐具生產包裝設備150臺,年產食品用塑料餐具、紙制品餐具3500噸,生日蠟燭400噸,百花燭業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蠟燭餐具生產企業。
以此為基礎,2020年東汪鎮規劃建設了中國蠟燭餐具科技園區,并成功吸引多家企業到東汪合作投資。目前,該園區已經開始生產運營。韓立華告訴調研組,如今東汪鎮生產的蠟燭和配套產品已經占到全國市場份額的70%,年產值12億元,年出口1億元,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人員12000人。燭業以“小產業”撬動“大市場”,為寧晉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個樣本。
寧晉也是傳統制造業之鄉,電纜和農機是其兩大傳統“大制造”產業。這種“大制造”產業的優點是壁壘相對較高,競爭較小,但也有“大船難掉頭”的相對劣勢。新形勢下,“大制造”如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實現自身轉型升級?帶著這種探索心理,調研組走進了大陸村鎮。
大陸村鎮是寧晉農機裝備制造產業的主要聚集區,多年來形成了涵蓋大中小型拖拉機、工程機械、農用車配件、汽車配件的產業格局,是全國第二大農機市場。調研組來到該鎮河北圣和農業機械有限公司,了解市場前景及創新升級時,公司負責人表示,大型農機創新研發投入很大,但如果市場瞄得準,還是值得探索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40余年,土地亟需進行一次深耕深翻以提升土壤的肥力,針對這一需求,公司研發多款深耕深翻農機,僅其中一款就賣出1000多臺。該負責人表示,未來公司還會研制適合南方地形以及滿足多功能需求(如地膜回收等)的農機,以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在河北翼新農機有限公司調研時,公司負責人透露,從2005年起該公司就瞄準專業市場來調整自身的產品結構,獨立研發、生產出了二行自走式玉米收獲機,自此轉型成為玉米收獲機專業生產廠家。目前,公司已具備年產二行、三行、四行自走式玉米機數千臺生產能力,“冀新”牌自走式玉米收獲機被評為河北省名牌產品。
據同行的大陸村鎮領導介紹,“十四五”時期,大陸村鎮將以特色小鎮、農機制造強鎮為目標,把大陸村鎮農機市場建設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農機交易市場。
電纜行業是調研組重點調研的另一“大制造”行業。個體企業河北創進電纜有限公司,從前產品多而雜且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后來通過考察市場需求,逐漸收縮和專注,形成了高壓、低壓、防火、鋁合金、架空絕緣、聚氯乙烯絕緣、控制、光伏等八個主打產品系列,既維持了市場也確保了效益。
賈家口鎮作為中國四大電線電纜生產基地之一,近年來瞄準“全國重點鎮、全國美麗宜居城鎮、寧晉副中心、產值超500億元的工業聚集區”目標,已構建起現代工業、生態農業、商貿旅游為一體的產業體系。位于該鎮的寧聯電纜集團有限公司和明達線纜集團,因產業鏈的完整程度、制造環節的自動化程度、產品線的豐富度和產品的科技含量,被分別列為中、高端企業。其中,明達線纜集團集專業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擁有兩大制造基地、九大專業分公司、300多家銷售公司和特約經銷處,瞄準國內和歐美等高端市場。全產業鏈、強大的營銷渠道和高端市場定位,也讓它在行業利潤進入“紅海時代”時,仍能找到自己的“黃金賽道”。
智能農業、智慧工業時代已經來臨,對于寧晉來說,轉型不易,不轉型更不行。令人欣喜的是,探索已經開始,但未來還有許多硬仗要打。
調研組成員:馬淑貞、田婷、田建忠、李倩
執筆:馬淑貞、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