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宏妮

舉世矚目。從武漢長江大橋開始,橋梁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
“昨天,武漢市5萬人隆重舉行了武漢長江大橋落成通車典禮……第一列從首都北京到祖國南部邊陲——憑祥的直達快車,在萬眾歡騰聲中通過了舉世矚目的長江大橋,川流不息的車輛,潮水般的人群跨過了天塹長江。”這是1957年10月16日《湖北日報》第一版的報道,當時只有四個版面的《湖北日報》,把全部的版面都給了武漢長江大橋。
橋梁史專家余啟新回憶,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典禮前后持續了3天,每晚都安排了音樂、戲曲等文藝表演,活動組織豐富多彩,是一場堪比節慶的全民狂歡。
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橋”的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僅僅用了2年零1個月,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無數武漢和來自全國各地的英雄兒女揮灑汗水和智慧,建成了這一波瀾壯闊的偉大工程。工業城市武漢,從此結束了被長江、漢水分割成三部分的局面。三鎮成一統,水陸可聯運,極大地方便了武漢市民,有力地支援了國家經濟建設。
“黃河水,長江橋,治不了,修不好?!边@首新中國成立前長江兩岸人民傳唱的歌謠,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失望和無奈。
作為中國中部最大的城市,武漢因水而生,因水而興,長江和其最大的支流漢江穿城而過,將武漢劃分為三鎮。如果說江水是武漢生生不息的血液,將三鎮連接起來的武漢長江大橋,則是它堅硬挺拔的脊梁。
偉大的長江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文明,但自古以來它又是人們難以逾越的天塹——公元208年,曹操統兵欲取東吳,只因過不了長江而被孫權、劉備聯軍大破于赤壁。1852年12月,太平軍逼近武漢,在漢陽到武昌的江面上架起兩座浮橋,這大概是在長江上架橋連通南北的最初雛形。
晚清時期曾多次提出修建大橋的計劃,但由于晚清政府的腐敗,最后擱淺。1919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過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設想,但每次都只停留于測量和設計,未能成行。后來,國民政府鐵道部、茅以升主持的錢塘江橋工處都對在武漢修建長江大橋進行了設計和勘測工作,但由于多年的戰亂,計劃一直擱淺。
晚清時修建的兩條鐵路平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因為長江而中斷,一端在武昌,一端在漢口,隔江相望而不可及。武漢文獻收藏家肖勤學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收藏跟武漢歷史相關的文獻,他在文獻中看到,當時南北的火車行駛至武漢,只能用輪渡把車廂運過去。紀錄片《武漢長江大橋》真實記錄了當時人們過江的場景:拿著行李箱、挑著扁擔、拎著大包小包的各色人等,在摩肩接踵的碼頭,等待輪渡運送他們過江。這場景,是古詩“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的真實寫照。那時候他們大概想不到,不久后即可坐汽車飛渡長江,還可以在大橋上漫步。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統計數據顯示:武漢三鎮每日依靠輪渡及木劃子擺渡,來往人數達11.5萬人次,每年水上失事死亡人數平均達300人以上,時間和經濟上的損失也頗為驚人。
在浩瀚的長江上架起一座貫通南北的橋梁,是一個百年夙愿。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想為中國人民圓一個夢。在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伴隨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黨和政府正式把修建武漢長江大橋列入第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剛剛經歷了多年的戰亂,整個國家一窮二白,可是“打破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理想,讓中國人空前團結。
1953年,鐵道部在中央的指令下,成立了新建鐵路工程總局武漢大橋工程局,直接負責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和施工。幾個月之內,從全國各地抽調的大批建橋職工,迅速云集武漢,組成了全國第一支以橋梁建設為專業的建設大軍。1955年9月1日,武漢長江大橋正式動工修建。
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余啟新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講述:“每一個階段,毛澤東都來到過大橋的工地?!?/p>
1953年,毛澤東到武漢聽取武漢長江大橋選址的匯報,還親自踏勘了線路。1956年初夏,毛澤東再次來到武漢,在暢游長江后,面對江中大橋的初步輪廓,他揮筆寫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詩句,將橋的宏偉、建設者的偉大、天塹從此變通途的雄渾張力,描述得淋漓盡致。
這時距離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還有1年零4個月。
武漢長江大橋通車那年,余啟新只有9歲,正在武昌第一小學上學?!皩W校正好在橋頭堡下面,通車前,老師下午會帶領同學們去大橋建設現場義務清理垃圾和碎磚瓦等。后來我們作為少先隊員代表,15日參加了通車典禮。”余啟新回憶,通車當天可以用盛況空前來形容,武漢三鎮所有的車輛都集中起來了,小轎車、卡車、公交車排隊駛上大橋,空中還有飛機在撒慶祝傳單。許多市民走過大橋,紛紛歡呼“我們走過大橋了”。
從武漢長江大橋1957年通車到武漢長江二橋1995年通車,中間隔了38年。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國力增強,武漢的橋梁越來越多,橋梁建造技術、材料得到發展。從二橋以后,橋梁建設速度加快了,現在武漢長江段已經有11座長江大橋。
在建設武漢長江大橋的過程中,常常被提及的還有蘇聯專家的支持。1954年7月,蘇聯政府派遣28人專家組來武漢援助建橋,西林是組長。1938年畢業于莫斯科鐵路運輸工程師學院的西林,在上世紀50年代已是蘇聯著名的橋梁專家。在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西林利用其首創的“大型管柱鉆孔法”,將橋梁的水下施工改為水上施工,大大加快了橋梁施工速度并節省了資金。
在西林的女兒西林娜·葉蓮娜·康斯坦丁耶夫娜家中,至今仍保留著來自廣東、江西、四川、甘肅、遼寧等地的感謝信。在西林逝世后,西林的墓碑上雕刻著他一生的得意之作——武漢長江大橋。
“一條鐵帶栓上了長江的腰,在今天竟然提前兩年完成了?!边@是1957年郭沫若在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后寫的長詩《長江大橋》中的首句。全詩洋溢著喜慶、驕傲甚至得意。武漢長江大橋這一我國前所未有的巨大橋梁工程,從正式開工到竣工,僅用了2年多時間,比原計劃提前15個月。其總投資預算為1.72億元,實際只用了1.384億元。從建橋的速度和預算的消耗來說,真正做到了多快好省。
大橋建成通車后,社會經濟效益十分巨大,僅通車的前5年,通過的運輸量就達到8000多萬噸,縮短火車運輸時間約2400萬小時,節約的貨運費超過了整個工程造價。
從武漢長江大橋開始,橋梁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11年后,南京長江大橋也建成通車,這一次,是由中國人自主設計并選用國產鋼材作為建設材料。
毛澤東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成為現實后,武漢也因此成為長江航線與京廣鐵路的十字軸支點,在其后的近40年時間里,成為中國位居前列的特大城市。
來自中鐵大橋局的介紹顯示,武漢長江大橋是我國鐵路運輸主動脈京廣鐵路上最重要的“咽喉”交通設施。作為國內首座公鐵兩用特大橋,它投入營運時間最長、運量最大、荷載最大,在國內橋梁中獨占鰲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