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楓

巨變。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時代正一筆一畫改變著中國大地上百姓的日常生活。
今年,國務院有個大動作——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成立。
今年2月2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2月25日16時,國家鄉村振興局在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正式掛牌,“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牌子此前已經摘下。
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既是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個標志,也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奔向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2021年2月16日出版的《求是》雜志發表“中共國家鄉村振興局黨組”的署名文章《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跡》,表明“國家鄉村振興局”已成立。署名文章稱:“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三農工作重心將實現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即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這是21世紀以來第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做到扶上馬送一程。過渡期內,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并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節奏、力度和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推動“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抓緊出臺各項政策完善優化的具體實施辦法,確保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
“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抓手——關于一號文件的要點解讀》為題,對中央一號文件進行了公開宣講:“在今天,僅靠農業這個第一產業來提升農民收入已經非常難,對此,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把產業留在縣域,要讓農民獲得更多的產業增值收益,其意在于讓生產者獲得一二三產融合的全產業鏈收益。”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貴陽召開部分省區市扶貧攻堅與“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
通過貴州的樣本可以發現,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同時充滿希望。
近年來,貴州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解決不宜人居之地百姓生存發展的同時,著力在生存條件好的地方培育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塑造田園風光、田園建筑、田園生活,打造美麗鄉村的“升級版”,使“繁華都市”與“田園鄉村”交相輝映,繪就了一幅生機勃勃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初夏時節,貴州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山明水秀,煙波浩渺的烏江源,碧波蕩漾。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化屋村迎來近5萬名游客,村民何蘭家的農家樂每天毛收入都有5000元左右,雖然很忙,但她非常高興。
昔日以貧困聞名的“懸崖下村莊”,如今舊貌換新顏,變成煙火氣十足的旅游村。
貴州人覺得,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近年來,貴州全省上下將鄉村治理與文明建設齊抓共管,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共培育,不斷提振農民群眾的精氣神,為美麗鄉村注入美麗靈魂。
臺江縣臺拱街道探索基層治理新方法,打造出“勵志超市”模式。通過積分方式改變了農村衛生環境臟亂差的現象,實現群眾“從觀眾到演員、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轉變,激發了農村群眾提高生活品質的內生動力,引導廣大群眾共同締造美好生活。
湄潭縣針對城鄉融合發展癥結,靶向治理基層問題,積極探索以“寨管家”文明實踐為品牌的志愿服務模式,通過“四定”搭架構,劃分寨子定陣地,組建隊伍定“管家”,夯實了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力量,打通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最后一公里,讓鄉村山更青、水更藍、民風更純、人民群眾幸福感更強,讓鄉村成為培養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承載群眾鄉愁的精神家園。
塑造文明新風,秉持“村美人更美”的理念,關嶺自治縣以基層黨建為引領,加快改進村規民約,轉變干部作風,以服務調動群眾參與鄉村文明創建的積極性,大力開展鄉風文明宜居鄉村創建工作,推動實現基層善治,在治理濫辦酒席、鄉村人居環境治理等方面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如今,貴州的鄉村旅游正成為新時尚,美麗鄉村有顏值有特色,一處處特色田園鄉村的出現,讓多彩貴州更加豐富美麗。
生態美、環境優,是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關鍵標志。3年來,山東把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等結合起來,謀定而后動。
山東人發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真抓實干。
經國家統計局確認,2020年山東農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成為全國首個農業總產值過萬億元的省份,已連續31年領跑全國。
夜幕降臨,迎著初夏的微風,位于魯南地區的大美臨沂好不熱鬧。
在臨沂市人民公園,中華傳統家規家訓展、萬名孝星榜以及電子屏上播放的《二十四孝小故事》,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來往的人們。
“地接魯國多君子,身傍尼山近圣人。”地為紙,水為墨,在北城新區五洲湖文化廣場上,書法愛好者孫大爺一邊寫字,一邊向圍觀的小朋友講述筆下字句的含義。
近年來,臨沂市創新文化載體,全力滿足群眾精神新需求,守正創新育新風,以文化潤民心,走出了一條文化惠民新路。
儒學講座、書香杏壇公益課堂、書香一縷傳家風等活動實現常態化、全覆蓋,讓沂蒙大地的夜晚因文化亮起來,讓生活因文化更美好。
此時,臨沂市蘭陵縣“印象代村”古村鎮,正是一天中人氣最旺的時候。這里升騰的煙火氣,讓村民們有了休閑好去處。
“我這豆腐腦,用的是老手藝,讓你喝出小時候的味道。”老板李玉麻利地舀著豆腐腦。五一期間,這家小吃店一天能賣出500多碗豆腐腦。
“代村發展夜經濟,不僅在‘吃上做文章,更突出‘游的內涵,比如村史館延長開放時間舉行‘燈光盛宴等文藝演出,讓游客體驗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蘭陵國家農業公園總經理劉雁濱說。
夜幕低垂,山東菏澤單縣龍王廟鎮劉土城村圍繞“如何發展”,舉辦了一場60余名黨員、群眾參與的“鄉村夜話”。
趁夜坐在一起“拉呱說事”,是魯西南地區百姓的習慣。單縣發揚“鄉村夜話”傳統,由縣、鄉、村干部組織村民,利用晚飯后的時間,共同商量具體村務,充分集民智、匯民力。
為了繪制北方版“富春山居圖”,山東針對沿海、平原、山丘等不同面貌,初步形成魯東濱海、泰沂山區、運河沿線、魯西平原四大風貌區和山東海岸帶、運河風光帶等特色風貌帶,以綠色生態支撐鄉村振興。
“惟希望也,故進取;惟進取也,故日新。”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時代正一筆一畫改變著齊魯大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