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在本質上是引導學生“成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中職生無論在文化知識水平、人文素質,還是思想觀念方面,與普高學生有著不同的特點。如何做到因材施教,讓中職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筆者試圖從日常教學實踐的角度,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突出以自信、文明為重點的人文素質教育,突出以競爭、合作為重點的就業觀念教育,促進中職生成長為有益于社會的人才。
隨著時代的發展,激烈的社會競爭對人才的綜合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中等職業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就業教育,它擔負著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勞動大軍”的重任。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這一批批走出中職校門的“勞動大軍”,社會的進步與文明,這些中職生作為一個社會的群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提升中職生的人文素質,有著與職業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人文素質是立業之基、為人之本。然而,現在的中職生綜合素質較差,表現為缺乏團隊精神、合作意識,缺乏奮斗精神、競爭意識,缺乏自律意識、我行我素等等。因此,我們要將中職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重中之重,堅持育人為本,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突出以自信、文明為重點的人文素質教育,突出以挫折、競爭為重點的就業觀念教育,使中職生走出校門便是社會的有用之材,現代化建設的合格勞動者。
一、自尊自信是前提
溝潭之水,凝滯沉悶,飛瀑之流,奮迅高亢——同是為水,性卻異,前者滿足安逸,后者進取不已。而進取的動力來自于自尊和自信。中職生由于中考失利,進入職校后覺得自己不如普高生有前途,自尊心受到打擊,自信力不足,往往自暴自棄,從而在學習上渾渾噩噩,不思進取。殊不知,在為事業奮斗的征途上,拄著雙拐的人雖然步履艱難,但只要有一顆奮發不息的心則可以登上成功的峰巔。中職生和普高生相比,在學業的道路上就好似拄著雙拐的人。教師只有找準癥結,對癥下藥,設置特定的教育教學環節或集訓、主題班會,引導他們走好進入職校的第一步,幫助他們盡快樹立自尊,找回自信,方能學有所成,健康地邁向社會。
二、自律誠信是基礎
短暫的快樂和長期幸福的人生,兩者的差別就在于有沒有自律。馮玉祥曾說“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中職生最大的特點就是絕大多數自律意識較差,且將在三年后踏入社會。他們在剛剛成年的時候,就會融入社會的大熔爐。中職時期思想的錘煉,品德的形成是走向社會的基礎。加強中職生自律意識的培育和誠信品德的鍛造顯得尤為重要。
三、善對挫折是關鍵
伏爾泰說:“人生布滿了荊棘,我們想的惟一辦法是從那些荊棘上迅速跨過。”當前許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無論家庭條件如何,都是家中的一塊寶。挫折對他們來說,可能難以想象。然而,對于小小年紀就將踏入社會的群體來說,挫折教育更加重要。
首先,要教會學生看到挫折積極的一面。遇到荊棘的時候,退縮只能回到原點甚至迷失方向,只有想盡辦法跨過荊棘,才是唯一出路。也只有跨過荊棘,才能闖出一片新天地。要教育學生認識到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有其消極的一面,也有其積極的一面。挫折更是如此,它雖然可能給我們帶來心理上的痛苦,但它給我們磨練和成長的機會,只有戰勝挫折,才能不斷向前。人生寶貴的經歷,就是戰勝一個又一個挫折,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
其次,要教會學生善于自我調整。學生時期正值精力充沛、朝氣蓬勃,生活充滿了希望和幻想,對生活中所遇坎坷估計不足,對自身能力缺乏全面認識,所以一旦遇到不順利的事容易產生挫折感。因此,我們要引導他們客觀冷靜地評價自己,引導他們在某一方面遭受挫折時,可以通過在另一方面爭取成功來減輕挫折和心理不適,取得心理平衡。
不論在學習過程中,還是日常生活里,教育者都應該重視培養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培養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這樣孩子才能在今后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四、競爭合作是良方
雷鋒說“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這里闡釋了個體和集體的關系。在集體之中,競爭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如何對待競爭和合作。特別是中職生踏入社會后,一般處于勞動基層,而勞動鏈上,基層的合作至關重要。現在大多的獨生子女習慣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常以放大鏡看別人的缺點和自己的優點,這是他們走向社會、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礙之一。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是放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現代社會,不管是集體還是個人,都在進行著競爭與合作。隨著全球化的邁進,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將是常態。能不能協調地合作,是辦成事的關鍵因素。班級是社會的縮影,班級管理也應引進競爭與合作機制。要在教學和管理過程中,有意設置個體和集體相互作用的活動環節,設置僅靠競爭而不合作的失敗案例,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從而樹立大局觀。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競爭意識,日常班級生活中就要引導學生勇于和善于競爭。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習近平同志指出“區域之間發展條件有差異,但在機會公平上不能有差別。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要發展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我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作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大批大國工匠。因此職業教育大有可為。”中共中央關于十四五規劃的建議中也提出“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可以說,面對建設現代化,面對2035年遠景目標,職業教育任重而道遠。作為中職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更加“以生為本”,花更多心思在課堂之外,培養既有專業技能,更有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的合格技術人才,讓技術人才“又紅又專”。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曾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