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得多”。建立在深思熟慮基礎上的質疑問難,往往孕育著求異與創新。一個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否強烈,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水平,決定著學生的發展性水平。可傳統教育教學中往往重答不重問,重聽不重疑,導致學生墨守成規,只會機械“復制”,束縛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積極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素質。
一、營造民主氛圍,在“敢問”中表現自我
首先,要破除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習慣,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更新自己的教師觀,以班集體普通一員的身份和學生平等相處,利用課余時間多與學生交流消除學生對老師的畏懼心理。在教學中“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使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同時,經常組織同桌間、小組間等的提問,不管正確與否,簡單與否,甚至離題萬丈,引人發笑都不訓斥、挖苦、嘲笑、譏諷,而是用信任的舉止及時加以鼓勵,保護他們大膽提問的熱情,漸漸地敢于提問的學生越來越多了,學生也越來越喜歡表現自我了。
其次,要善于從學生的錯誤中尋求成功的一面,小心呵護他們的自尊心,呵護他們愛問、樂問的積極性。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教師先讓學生大膽去猜、發現: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鼓勵他們有什么問題就提出來,有什么想法就提出來,不久,當一位學生站起來說:“一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與個位有關系”時,教室傳來一陣竊竊私語。這時教師并沒有馬上否定這位學生的錯誤,而是先肯定學生敢于提問的勇氣,后積極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你能大膽質疑,真的好棒!真的與個位有關嗎?你多舉幾個數據就明白了!”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通過舉例驗證自我否定了剛才的說法。“那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全班同學進入了積極的思維狀態中。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信心不僅增強了,想提的問題也多了,敢于表現自己的人也多了。
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是學生放飛心靈之鳥的廣闊天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大力提倡并實行“問者無錯”的原則,有了這種平等、和諧、寬松的環境,學生的問題意識就可以獲得充分的發揮和展示,各種奇思妙想,獨立見解就會層出不窮。
二、創設問題情境,在“樂問”中張揚自我
1.創設困惑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樂于張揚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知識建構的過程,是認知矛盾發展的過程。教師在學生原有認知的基礎上以舊引新,適時把新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打破學生暫時的認知平衡引發認知沖突,從而使學生躍躍欲試。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我首先請同學們測量大圓、中圓、小圓的周長,當學生用“滾動”的方法測出圓的周長。正得意時,另有一學生提出:“圓形水池能立起來滾動嗎?”同學們不假思索地說“不能”,那不能滾動的圓形該怎么測量呢?很快地同學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想出了用繩子測的辦法。經過一翻實踐操作之后,得出“滾動和繩測”的方法均有局限,這又迫使學生產生問題:能不能找出計算圓周長的普遍規律呢?計算圓周長最準確的方法是什么?它的計算公式又是怎樣的?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還培養了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
2.創設現實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樂于張揚
對來自現實生活的數學問題,尤其是來自學生周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強烈共鳴,誘發學生主動表現自己的欲望。如在教學“10的組成”時,我先創設情境:前些天,老師家來了一些客人,為了招待好客人,老師急忙出門買了10瓶飲料。可要拿走時,發現一個袋子裝不下,我只好把它們分別裝在兩個袋子里。猜一猜它里面有什么數學問題:10可以分成幾和幾等。后通過動手分一分、擺一擺中找出了多種不同的裝法。接著,老師又問:“10的組成方法有這么多,你想用什么方法記住它們?”這些問題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思考,使自己的智慧受到了挑戰,進而樂于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三、指導質疑問難,在“善問”中提升自我
1.從質疑課題中提升
課題是教學內容的眼睛,針對課堂提出的問題,能暴露學生的學習期望,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帶著富有趣味的問題去探索數學,發揮其主體的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從質疑概念中提升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聯系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老師要引導學生透過平凡的數學字眼,誘發深邃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明白教材中處處都閃爍問題的火花。例如,教學“小數的性質”時,通過看書自學,學生對“小數的性質”有了感性的認識,但有的尚未真正理解。這時教師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如果把小數的性質說成在小數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行嗎?這句話中那個是關鍵的詞?你能換一個說法嗎?”同學們馬上開始議論開了,有的說把“末尾”換成“后面”,有的說用“后面”不行,要用“最后”……一個小小的質疑問難提升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思考,發揮了學生個性潛能,認識到數學概念的嚴密性與準確性,從而在品析教材中提升了自己。
3.在質疑習題中提升
習題是學生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平臺,也是學生主動發展的橋梁。在練習習題過程中,只讓學生練習習題是不夠的。教師同樣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適時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引其在發問中深入思考,發展自我。如一位教師練習“十幾減9”,讓學生質疑,發現問題。結果學生提出了諸如“十幾減9的得數都是一位數嗎?十幾減9有什么更簡便的算法嗎?十幾減9的得數有什么規律?”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從而發現“十幾減9的結果就是十幾的個位數多1”等。從而讓學生發現了數學的內在規律。體驗了數學的簡潔美,引導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體驗。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題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點,也是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切入點。因此,教師要增強學生意識,從促進學生發展的高度,積極培育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問中求知,在問中發展,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四川省德陽市羅江區鄢家小學?肖洪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