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和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根據綱要精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學輕教,以學定教;重教學過程,輕教學結果,把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重指導,輕傳授,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展認知能力;重視個性化教學,輕模式化,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形成教學個性。避輕就重是教師定位的基本標準。本人結合新課程標準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認識:
一、教師和學生平等地走進課堂
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彼此分享思考、見解知識、情感交流、觀念和理念,實現教學相長的過程。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共同發展,教師要相信學生有學習的能力,又不一味地以師者自居,高高在上,把知識“倒給”學生,視學生為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從而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如在英語課文教學中,教師在帶領學生走進課文后,要讓學生通過閱讀,自己發現重點和難點,發現有用的短語詞組和句型,而不能老套地把重點和難點直接給學生闡明,學生得來的不費功夫,遺忘也快。但通過自己的閱讀和思考,充滿了發現重點后成功的喜悅,學生會更加珍惜自己的成果,經過大腦思維,記憶深刻,也不易遺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平等地參與學生的研究,并不斷地創造更多的機會,把學習的機會多給學生,學生則能充分展現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獲得學習的能力。
二、教師作為一個合格的組織者
新的課程標準倡導重教學過程,即教師把重點放在過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注重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能力得到發展. 教學中,教師要把真正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想想學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靈活安排每一個學習環節,組織課堂步驟,通過不斷調整教學過程,使盡可能多的學生卷入到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來。如對話課的教學,在引入對話后,教師要分析,學生理解這個對話了嗎?有沒有搞懂對話發生的可能情景,他們是否還需要幫助?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適時點撥,予以正確指導.如創設一定的情景,先讓兩個好的學生表演示范,再小組訓練涉及全面,把所有的人都參與進來。
三、教師充當一個成功的引導者,積極的促進者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學生很容易從課外資源中獲得信息和知識,因此教師的角色要逐漸從信息傳遞者、講授者或呈現者逐漸轉化為挖掘資源的向導,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學中,教師要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如通過新課引入的設計,濃烈學習氛圍的創設,挖掘出教材所隱含的興趣教學因素來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從而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愿望和動力。。學生在自主學習達標的過程中,教師要一步步的把學生“逼”向學習的難點和重點,不斷引發思維碰撞,還要鼓勵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幫助學生優化自己的學習過程。給予學生以心理支持,做一個積極的促進者,如開展積極得人心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從而使學生思維活躍,熱情高漲。
四、定向發展自身的教育個性
教師為人師者,首先要奠定堅實的基礎,不僅要基本功過硬,專業知識精深,還要廣博其它學科,以在教學中觸類旁通,如魚得水。英語教師不僅要自身的口語、聽力水平過硬,還要對文史地理有所了解,努力是自己擁有多元知識結構,成為一名綜合性教師。教師要不斷分析自身的優點和短缺,學會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后果,進行自我反省,從中尋找優勢,在明析自身優勢的同時,明確學生的發展方向,要在教學實踐中放大自身優勢,不斷完善,形成教學風格、教育個性,也就是說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在教材處理上,要使課本知識活起來,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教法的設計和加工,克服組織形式上的模式化。
總而言之,教師要充滿自信,靈活教學,把握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和角色,定位要準,這樣就事半功倍了。
山西省陽泉市盂縣第三實驗小學?付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