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雪梅 尹超男
活動由來:
測量是一個比較傳統的科學內容,本次活動結合當下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公共場合,隨處可見“一米線”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引起幼兒的興趣,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自主的探索、發現、操作,從而獲得測量的正確方法和經驗。從中體驗經過他們自己探索發現獲得的成功,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活動目標: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體驗探究、發現的樂趣。
2.嘗試運用多種材料,使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并用圖畫、符號等方式進行記錄。
3.能夠清楚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測量結果。
活動重難點:
重點:能用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一米的長度。
難點:嘗試運用多種材料進行測量并進用圖畫、符號等方式進行記錄。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周圍環境中一米線/點的圖片、班級中的各種游戲材料、自制一米長的尺子若干、每組兩套測量記錄表、記錄筆
經驗準備:幼兒日常觀察過周圍生活中的一米線。
活動過程:
一、談話:我身邊的“一米距離”引出主題
1.出示幼兒園中“一米點”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引出話題
提問:
(1)這是咱們班盥洗室地面的小圓點,幼兒園里為什么會有這些小圓點?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嗎?
(2)你知道點和點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嗎?(出示ppt,輔助幼兒直觀地觀察,鼓勵幼兒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認識,引導幼兒說出“1米”)
教師小結:它們之間的距離是一米,所以這叫“一米點”或者“一米線”,是疫情下人與人之間最安全的距離。
(3)你還在哪里見過“一米點/線”?(鼓勵幼兒大膽表達)
二、討論:“一米有多長”,引導幼兒根據目測發現身邊一米的事物
1、教師提問:你覺得一米有多長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大約是一米長?你能用動作或者語言來表示嗎?(教師引導幼兒目測一米長度,充分聯想一米有多長,鼓勵幼兒大膽表達。)
三、實際操作:“測量一米有多長”初步感知測量方法
1.出示自制標準一米尺,請幼兒認識一米尺
教師:我這里有一把一米長的尺子,它非常標準。請大家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并大膽分享自己的發現。)
2.一米到底有多長,用自然物進行測量。
(1)討論:如果我想用這把剪刀沿著標準的一米尺測量,那么幾把剪刀擺在一起是一米長呢?(鼓勵幼兒觀察剪刀長度,大膽猜想)
(2)教師出示測量結果以及記錄表,簡單介紹記錄表(教師以ppt示例介紹),并小結:一米就是X個XX(物品)橫/豎(……)擺在一起。
(3)請幼兒三人一組,自愿結組,利用身邊的材料進行測量,并記錄結果。
(4)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教師拍照記錄幼兒操作過程中的亮點與出現的問題)
教師指導:
①強調任務:看一看一米是多少測量物擺在一起;
②幼兒記錄教師關注要點
幼兒測量的方法及物品的擺放方式
能使用圖畫、符號等方式進行記錄
幼兒間合作意識
四、共同分析問題,掌握測量的正確方法
(1)幼兒分享測量結果,引導幼兒同伴間相互學習。
①你是用什么材料進行測量的?
②你覺得一米大約有多長?(引導幼兒表達“一米就是X個XX(物品)橫/豎(……)擺在一起。”)
(2)出示幼兒在測量中的圖片,請幼兒觀察發現其中的問題。
①測量用物品不統一。
②測量物品擺放方式不統一。
③擺放測量物品時,物品之間擺放不緊密,留有空隙。
④未從尺子的起點開始測量。
⑤測量物未擺放到頭。
(3)師幼共同總結測量的正確方法,結合正確的圖片資料進行驗證。
盡量使用同一種物品進行擺放。
同種物品,采用同一種擺放方式。
物品要一個挨一個擺放,不能有空隙。
測量物和被測物體的一邊對齊。
測量到頭不夠時可以用小材料代替。
(4)教師再次梳理正確的測量方法。
五、幼兒再次操作,引導幼兒自檢,教師巡回指導
1、教師:“大家說的都很好,請小朋友檢查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準確?幼兒回到自己操作中檢查并調整自己測量方法。”
2、幼兒再次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指導:
(1)對于出現上述問題的小組,教師引導幼兒回憶正確測量方法,調整本組的測量方法及結果。
(2)對于記錄出現問題的小組,教師引導幼兒修改記錄表,將記錄表寫的又簡單又清楚:
引導幼兒出現“利用小材料代替”的情況小組記錄用“+”表示利用兩種材料。
(3)引導測量結果都未出現問題的小組選擇其他不同的材料繼續進行測量。
3、幼兒再次分享測量結果,說一說:一米大約有多長。
六、活動延伸
1.鼓勵幼兒利用一米尺,去測量班級內有哪些物品的長度是一米。
2.結合疫情現狀引導幼兒時刻保持一米安全距離,保護自己也愛護他人。
北京市通州區徐辛莊中心幼兒園?侯雪梅?尹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