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煥輝 (福建廈門市民立小學)
試卷講評是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微課作為新的教育手段在教育領域發(fā)展迅猛,在教與學的各個方面都展開了應用。筆者利用微課技術開展個性化教學平臺讓試卷講評更高效。
數學學習是一項以思維活動為主的腦力勞動,小學生對數學的抽象思維活動難以產生持續(xù)的興趣和動力,特別在復習階段,試卷講評的課堂氣氛往往很沉悶。筆者對民立小學校五、六年級406 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學生的反饋如下:
問題:你對復習階段的數學試卷講評課有什么感受?

?
根據調查顯示,傳統(tǒng)的“一張試卷一支筆”的試卷講評課枯燥且無聊,學生在復習階段沉浸于各學科模擬考中,特別是對于學習水平中等及偏下的學生更是一種“折磨”。學生對課堂講評的試卷沒有聽懂,又不愿意主動問老師,個別愿意問老師的,老師講了一遍沒有聽懂,又不敢告訴老師,回到家中家長又不會教,由此整天埋首于錯誤和訂正的惡性循環(huán)中,以至于試卷講評的教學效果很低。
筆者從“授課時間”與“授課方式”兩個方面對學校所在區(qū)16 所學校六年級老師進行問卷調查(如下表),調查結果顯示57.89%的老師需要花2 個課時完成講評任務,其中有3 位老師填寫需要60~80 分鐘,占3.95%。復習階段試卷講評課耗時耗力,很多時候老師無法在1個常規(guī)課時完成一張8k 正反兩面、難度系數為0.7~0.8的試卷講評任務。

?
每個班級都有數學水平中等及偏下的學生,他們完成試卷訂正的情況又如何?筆者繼續(xù)對這76 位老師進行問卷統(tǒng)計(如下表),需要對學生面批同時留堂的老師占76.32%。

?
這兩個調查數據集中反映的矛盾點是“時間”:復習階段的課時安排和教師實際所需要的時間之間的矛盾;個別學生接受能力弱,并且這批學生可能各個學科都需要利用課余時間訂正,他們的時間無法合理安排的矛盾。
關于“時間”這個矛盾點,問卷調查顯示,教師的試卷講評的方法與對策,有以下幾種共性的方法:
①重點講解錯誤率較高的題目,只分析錯誤原因,傳授解題方法,但缺失橫向對比;
②錯誤率中等的題,一般讓班級的好學生講解;
③正確率90%以上的不講評,讓四人小組的小組長幫帶:
④每題都講(極個別老師)。
在問卷中,大約有20%的學生反饋老師講評過快,一些基礎題目會跳過,導致部分學生在講評結束后還是不會;大部分題目只講一遍,有時候沒有完全理解,老師也沒有時間再重復講評。
教師講評錯誤率高的題目可以縮短課時,但同時產生另一個矛盾點“輔差”,學習水平落后的學生對一些基礎題不理解,老師又沒有講評怎么辦?有老師提出“讓四人小組的小組長幫帶”即學生當小老師講解,但落實情況如何呢?小老師也只是直接告訴答案,治標不治本。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并不是所有學生都需要聽試卷講評,帶著對“時間安排”和“落實輔差”這2個矛盾點思考,如果教師全班統(tǒng)一講評,對這部分學生來說課堂就會顯得乏味、單調。用“個性化學習平臺”輔助試卷講評嘗試解決這兩個問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使得小學數學圖、文、聲音并茂,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不斷探索開闊思維。信息技術的應用還能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形象思維、綜合思維等思維能力。
筆者嘗試的方法是:先利用課堂前5 分鐘整體對試卷進行得分、題目分析。教師運用個性化學習平臺將資源推送給學生,學生自帶耳機進行視頻學習。學生根據自身需求快進、暫停、反復回看。利用信息技術個性化學習平臺在課前制作“試卷講評微課”助力試卷講評。
首先,錄制講評之前對試卷進行統(tǒng)計,和傳統(tǒng)試卷講評課不同,統(tǒng)計的題型不是錯誤率高的題目,而是正確率100%的題目,這類題目不需要進行講評錄制,所以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可以找到所需的講解視頻,顧及全體學生。
其次,根據教學需要制作的課件需要在個別較難或錯誤率高的題目旁邊標注知識點,幫助學生理清思緒同時也節(jié)省板書時間。
再次,通過微課制作的圈、點、畫等功能,直觀具體的示范數學閱讀方法,學生也可以通過自由快進(或回看)微課視頻,自由控制聽課節(jié)奏,讓試卷講評真實落地至每位學生。所以板書設置在知識點清晰的情況下可以簡單帶過,但教師解說要緩慢、詳細,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通過講解可以很自然地列出式子解決問題,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通過反復回看也可以自己列式解決問題。
傳統(tǒng)試卷講評課,教師在黑板或投影課件針對易錯題講解一帶而過,學生是否完全聽懂了?坐在教室后排的學生是否看得清楚解題過程?一節(jié)課40 分鐘學生是否能沉下心學習?教師是否不會因為成績影響情緒進而影響講解效果?而用“個性化學習平臺”微課進行講評課教學,對于教師而言只要錄制一次視頻,不用在課堂上聲嘶力竭,“個性化學習平臺”視頻很好地解決了“講N遍”問題;而學生聚焦于自己的“個性化學習平臺”,很好地解決了分心、做小動作的問題。在課余時間,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可以繼續(xù)用“個性化學習平臺”聽講評,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在旁邊進行輔導。
最后,傳統(tǒng)試卷講評課,學生會在老師講評后圍繞在老師周圍,需要用到課余時間;而“個性化學習平臺”根據每位學生學習水平的不同,學生陸陸續(xù)續(xù)找老師訂正,課堂有序并節(jié)省課余時間。
在筆者用“個性化學習平臺”進行試卷講評的4 年里,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一節(jié)課40 分鐘內90%的學生都能完成訂正學習任務。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可以用“個性化學習平臺”提前準備好提高選擇題,完成提高練習的同時可以根據提前錄制好的講解視頻自主學習;學習中等的學生可以針對自己不懂的題目反復回看,學習更加扎實,在課堂有限時間內不拖延地完成訂正任務,在心理上自然能增加成就感;個別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在課堂和課余時間內還不能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可以把視頻通過網絡發(fā)給家長,相當于他們把“教師帶回家輔導學習”。復習階段的時間壓力和輔差壓力這兩個問題在“個性化學習平臺”的協(xié)助下消失于無形。
筆者針對本班學生回顧對比“傳統(tǒng)試卷講評方法”和“借助個性化平臺視頻講解”學生設置了一個問卷調查,70%以上學生普遍反饋:“用個性化平臺視頻講評,才不會浪費時間”“個性化平臺視頻講評效率高,挺好的”“用個性化平臺視頻訂正作業(yè)較為便捷”,單獨找了本班幾位學困生,他們反饋不理解的題目可以反復回看很方便,會更耐心學習。同時學生普遍反饋:“我最期盼老師用個性化平臺視頻來上課”。
近年來,教師探索了各種試卷講評課教學方法,本質上是為了解決傳統(tǒng)講評課針對性不強、效率不高的問題。而在筆者實驗的4 年時間內,個性化學習平臺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古已有之,處于同一學齡段的不同學生,其之前的學習經歷和知識結構不盡相同,可以說在試卷講評這方面它很好地完成了“分層教學”這困擾教育界的核心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師試卷講評后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鼓勵學生之間交流經驗,也可以和教師交流困惑、提出意見。反思是一種內化的過程。總之,教師要多思考新型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潛力,催生學生智慧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