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美萍 高彩鳳
我國有著非常豐富的地域文化和多彩的風土人情,這些都可以作為幼兒教育的寶貴資源。在幼兒教育中,鄉土資源和教學的結合可以培養幼兒的文化自信心,促使幼兒對人文風情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拓展幼兒的眼界。由于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人文風情,風俗習慣也存在差異,教師要充分挖掘當地鄉土資源的優勢,讓其與幼兒園區域活動有機結合,有效豐富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內容。本文因地制宜,以竹子在區域活動中的應用為例,對幼兒園將鄉土資源有效融入區域活動的相關措施做出介紹。
(一)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對目標進行考慮
不同地域的幼兒有不同的特點,他們在文化底蘊與自身素質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盲目使用其他教師或其他地域幼兒園舉辦的區域活動很容易造成本班幼兒無法適應活動等問題。因此,教師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做好幼兒個人特點的調查,了解本地鄉土資源的特點,并根據當地的鄉土資源特點對活動的細節進行調整和優化。此外,教師還要掌握幼兒的智力、體力、辨別力等情況,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簡化本地區特色鄉土活動,讓幼兒更容易理解鄉土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從而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
(二)根據地域特點選擇活動材料
教師應優先按照地域特征選擇活動材料,讓幼兒多與地域文化和鄉土資源接觸,幫助他們更好地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加深對鄉土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教師還可以引入富有當地特色的幼兒游戲,將幼兒游戲中常用的玩具和材料帶入課堂,讓幼兒通過這些游戲體驗當地的文化特色。需要注意的是,材料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必須確保材料安全無毒,并且能讓幼兒掌握其形式與玩法。此外,不同家長對當地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環境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教師在策劃和組織區域活動前可積極征求家長和其他教師的意見,進一步優化活動的內容和計劃。
(一)在不同區域活動中的運用
在組織區域活動前,教師應善于利用各種活動材料。竹子作為一種隨處可見的鄉土資源,教師之間可針對如何合理使用竹子的不同部位開展區域活動進行討論,確保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盡可能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
數學區:投放粗細長短不一的竹子,讓幼兒進行比粗細、長短、多少等一系列活動,供幼兒在計算區域使用,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由的學習空間,利用多功能、低成本的材料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音樂區:用竹子制成串鈴、雙響筒、竹編鐘等打擊樂器;語言區:讓幼兒根據竹子的圖片說出竹竿、竹筒、竹根、竹葉與竹筍等竹子不同部位的用途,以加深對竹子的了解,還能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綜合區:制作沙發、餐具等精美立體的小工藝品;益智區:開展竹席尋寶與竹席疊放等活動;美工區:制作竹筒寵物、精美的裝飾品,用竹片拼貼各種美麗的圖案。
(二)在不同年齡層幼兒中的運用
大班幼兒動手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強,而小班幼兒動手能力較弱,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個體差異性設計不同的區域活動。
例如在帶小班和大班的幼兒開展活動時,教師可選擇將不同大小、形狀的竹葉涂上藍、黃、紅等顏色,再通過加工,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制作出一片“森林”。大班的幼兒可以通過樹葉顏色、大小等進行查數游戲;小班幼兒可以對同一類顏色進行識別。
另外,教師可根據竹筒的長短、尺寸與大小,為不同年齡段幼兒提供可以使用的資源。教師可以讓大班幼兒將其用作打擊樂器,讓幼兒根據音樂的旋律有節奏地擊打;讓中班幼兒比較竹子的粗細、長短,或將其按粗細大小順序排列、按長短順序排列;小班幼兒可以利用竹子玩數學游戲中的配對、找大小、找相同。

(三)材料的綜合性運用
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對不同種類的竹制品進行自由組合、改變和操作,在不同的嘗試、探索、相互組合的過程中迸發出更多的智慧火花。例如竹筒、竹片、竹節可以做房屋,竹絲和竹圈的組合可以變成風鈴,竹簡與毛線的組合可以做成精美的掛飾等。教師在綜合運用這些材料時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迫灌輸給幼兒,要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時間,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竹制品種類繁多,可充分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教師在為幼兒提供各類新材料時,需注意對竹制品進行打磨,以免傷及幼兒。另外,開展活動前教師要先讓幼兒熟悉材料、認識材料的特點,并引導幼兒將注意力放在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重點關注材料的操作次數,并根據幼兒的活動進展及時增減材料,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戶外活動
教師可在戶外用竹制器械鍛煉幼兒的手部和腿部肌肉,加強幼兒身體的協調性和靈活性,提高幼兒的躲閃能力和追逐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以竹棍為例,教師可通過各種竹棍游戲培養幼兒對合作游戲的興趣,培養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幼兒敢于挑戰自我,敢于嘗試各種竹制器械的玩法。
常見的游戲玩法有:①幼兒利用細小的竹棍,通過身體的扭動在地上作畫;②以兩位教師互持竹棍為一組,隨著音樂的節奏上下揮動,幼兒們根據竹棍的揮動頻率在竹棍上跳躍;③幼兒滾動平放在地面的竹棍向終點前進,先到達終點的幼兒獲勝;④幼兒排成一隊,在教師的防護下慢慢走過竹棍。通過這些游戲,幼兒能充分體驗到游戲的快樂,也更加愿意參與游戲。由此可見,通過這些游戲,幼兒園的戶外活動應該為幼兒提供自由的活動空間和時間,以滿足不同幼兒的成長需要。
(五)開展富有鄉土特色的活動
教師要善于與家長合作,讓家長重視對幼兒的引導。例如,在元旦等節日的家長開放日,教師可以組織父母與幼兒一起收集竹竿,并共同參與到幼兒園“抬花轎”這一活動中。在《老鼠嫁女》的音樂下,教師隨機選取幾名幼兒扮演大花貓、老鼠媽媽、老鼠爸爸等角色,讓幼兒在濃濃的鄉土氣息中感受童話的魅力。
又或者在傳統節日端午節時,教師組織父母收集竹筒制成“龍頭”,然后用竹條編織成龍舟,最后裝上船槳,共同參加“劃龍舟”的民間傳統活動,讓幼兒與家長一起在深厚的鄉土氣息中感受節日的文化氛圍,并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
綜上所述,為了順利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并充分發揮當地的鄉土資源優勢,教師在設計與組織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參與者廣泛性、活動本身的生態化水平與一定的經濟性,因地制宜,將本地鄉土資源與區域活動相結合,并根據地域特點選擇活動材料,培養幼兒的文化自信心,激發幼兒對人文風情的濃厚興趣,拓展幼兒的眼界,從而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教育。
(作者單位:劉大甕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