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捷
創造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華和光輝。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視創造教育,留下了許多精辟的見解。創造教育也是創造性培養人才的實踐經驗的總結。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而音樂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在當今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音樂教育不僅要教授學生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還要發揮音樂的特殊功能,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美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說過:“兒童的創造力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與環境適應斗爭所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于創造之工作。”可見,創造力雖不完全由教育創造,但教育能啟發、培養、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本文將探討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實踐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還要小。”兒童雖然年齡較小,但在思想上卻不容小覷。以學生為主體的音樂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喚醒學生的主體性及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為目的,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新為基本特征,構建具有創造性、實踐性、教育性的主體音樂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新型教學觀與教學形式。因此,教師要將學生看作自身發展的主體,把學生放在和教師平等的位置上,把發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體現出教育的目標與手段和結果與過程的統一。
《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學要突出以美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特點。”當今,小學音樂課是深受兒童喜愛的藝術課之一,它伴隨著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給孩子們帶來了很多樂趣。筆者認為,學生是主動發展的,這種主動性的發展來源于人性的本能,每個學生都有著可待開發的潛能。而教師需要借助音樂課堂教學,從學生的角度和思維出發設計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發揮潛能、大膽創造的條件,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例如,教師在開展一些律動教學活動時,可以不要急于講解音樂作品,而是先播放音樂,讓學生在多次聆聽中慢慢感受節拍和韻律,等到學生對樂曲熟悉并感知到一些音樂要素或音樂特點后,再引導他們隨著音樂的節奏自由發揮,加入一些律動動作。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既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還給學生提供了主動思考和想象的空間,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因此,在音樂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積極為學生提供創造的平臺,是有效激發學生創造力的首要前提。
新課程理念指出:“音樂課要以審美為核心,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引導學生走進音樂,讓學生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逐步養成鑒賞音樂的好習慣。”教師應該通過讓學生感受音樂作品所傳出的情緒、格調、思想,培養學生音樂鑒賞和音樂評價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充分想象,在與環境的對話中不斷創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必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在音樂課堂中,教師需要創設有效的想象情境氛圍,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間。例如,在欣賞《水族館》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閉目想象的方法,將自身帶入海底世界的情境中,領略水族館里的景象,通過對比聆聽,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對塑造音樂形象所起的作用,想象魚兒、水草在水族館中輕盈起舞的形態,啟發學生踴躍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當學生具有獨特的想法或見解時,教師不可急于否定他們,而是應該鼓勵他們釋放天性,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勇敢表達,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促進兒童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兒童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重要手段,對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發展具有特殊的作用,而營造良好的音樂課堂氛圍是培養兒童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關鍵要素之一。教材中的每一首歌曲,長短不一,教師應該先理解作者的音樂思路,了解作者創作歌曲時的具體背景,這樣才能更有效率地從歌曲中提煉出有用的教學信息,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據可依、有價值的情境。因此,創設輕松和諧的心理環境和學生自主參與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有效參與,是開啟學生創新之門的重要條件。
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齊佩爾說:“人類需要科學表達外界,也需要藝術表現內心的感情,音樂是最能直接表達人類感情的,它不需要任何媒介,比語言更為直接。”豐富的音樂活動是音樂教學中的一部分,它能培養兒童的想象力,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豐富兒童的情感,是兒童創造力萌發的催化劑。愛好音樂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樂活動能激發兒童教師學習欲望,讓其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讓兒童充分發揮想象力,表現出不同的感受和創造力。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愛玩。對于小學生而言,游戲是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方式之一。有趣的音樂游戲不僅可以讓學生獲得直接經驗,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深度體驗、理解音樂。在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可以積極運用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導入課程,聯系生活,創設生活情境,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應為兒童提供充足的音樂活動時間,選擇適合兒童的活動,讓兒童在音樂的熏陶下自由自在地、無拘無束地欣賞音樂、理解音樂、創編歌曲和動作。例如,在教授如《兩只小象》《小鹿》等以動物為內容的歌曲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根據小動物的特點和自己了解的動物形象創編歌詞。對于一些帶有生活經驗成分的歌曲,如《小烏鴉愛媽媽》這首歌曲,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情況創編歌詞。在創編歌詞活動中,每個孩子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表現欲,創造潛能也得到了激發,同時對于他們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師作為素質教育的實施者,在具有正確審美意識和專業音樂技能的同時,還應具備良好的藝術修養,以便利用巧妙的教學方式感染學生。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創造性思維的活動,音樂作為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在人的發展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音樂課堂上如何運用創新有效的教學方式授課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傳統的小學音樂課堂中,很多課堂教學模式是“填鴨式”或“唱歌課”的教學方式,即教師示范領唱一句,學生跟唱一句,或者分組輪流演唱。在這樣的音樂課堂上,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教學過程難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應淡化在教學活動中知識傳授的過程,重點培養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審美能力,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將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過程中。”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通過自身的專業素養將正確、科學、充滿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教授給學生,沒有創造性思維的音樂活動最終只是模仿和灌輸,只能淪為音樂機器,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教學。教師除了教授音樂知識外,還需要在授課語言、授課方式、啟發提問、引導探討等方面不斷充實自己,設計多種授課模式,在各項教研活動中與其他教師互相探討、互相學習,創新教學方式,從而真正在音樂教學中實踐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理念。
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創造性教育順應了時代的進步與發展,而音樂的本質與價值就在于激發人的創造性,音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應以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理念為基礎和指導,在教育實踐中靈活運用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思想,切實開展音樂教學活動,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同時還要把對兒童的創新培養滲透到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讓兒童在音樂的海洋中揚起創造力的風帆。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