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浪飄
內容摘要:當前在應試教育影響下的朗讀教學并沒有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其重要作用。語文課堂教學依舊存在著朗讀教學的方法不當、朗讀教學的內容安排不妥、朗讀教學的評價不足以及學生的參與度低,興趣不高等現象。因此,本文在闡釋朗讀教學的含義及作用和分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的基礎上,試圖提出相應的朗讀教學策略以推進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語文 朗讀教學 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以及“語文素養”的提出,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也越來越被重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要加強朗讀,并且分別規定了語文教學中四個學段的朗讀目標,強調朗讀要“正確、流利、有感情”。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能通過朗讀這一教學方式教學生品析文本的語言、理解作品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并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進行朗讀。而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是整個語文學科教學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各項基本能力的重要時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現階段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并結合朗讀教學的方法,有效地進行朗讀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朗讀教學的含義及作用
朗讀教學是通過朗讀這一閱讀活動教給學生語文知識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正如李山林和蔣婷汝在其文章中所說:“朗讀教學不等于學習朗讀,而是通過朗讀手段來啟發引導學生感知、體驗作品的言語形式,完成閱讀。”[1]換而言之,朗讀教學是通過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積累語言素材,從而實現語言能力的提高。朗讀教學作為語文學科的一種教學方式,它能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能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由表層認識上升到更深層次的認識。而教學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一種互動性活動。因此,朗讀教學不論是對學生的學習還是教師的教學,都有著重要作用。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看,它不僅能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技巧,讓學生學會朗讀,使說和寫聯結,更能增強學生的語感、促進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朗讀教學的過程中,既可以更好地鞏固朗讀的相關知識,拓寬知識面,又能提高其自身語文教學能力。
二.小學語文中的朗讀教學現狀
從“雙基目標”到“三維目標”再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語文教學一直在不斷改革發展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盡管新課程改革在不斷地深化,也提出了一系列適應社會發展的新理念,但依舊沒有擺脫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從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情況來看,課堂中的朗讀教學仍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通過教育見習以及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我發現小學語文中的朗讀教學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大方面。一個方面,從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來看,朗讀教學的方法陳舊且單一,教學方式千篇一律;朗讀教學的內容安排不當,教師通常只講教材中的課文且留給學生朗讀練習的時間較少;朗讀教學流于形式且教學目標較空泛;朗讀教學的評價機制不夠完善,往往以教師的單向評價為主。另一方面,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看,存在“學生不會朗讀,不愛朗讀,不重視朗讀”的現象,對于朗讀缺乏興趣,往往只是為了完成朗讀任務而進行朗讀,表現為“拉長調式的喊讀,和尚念經式的哼讀”的朗讀情況,而不考慮朗讀的實際效果。
三.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策略
1.明確朗讀教學目標,因材施教
在2011年最新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朗讀教學的目標,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依舊忽略了這一目標要求,而是根據考試要求進行語文教學,將朗讀教學變成了知識點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朗讀變成了講解,那么朗讀教學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正如朱作仁先生所說“文章的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2]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要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科書并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制定具體可行的朗讀教學目標。不同學段的學生其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剛接觸漢字不久,認識的漢字數量有限,其朗讀的基礎比較薄弱,因此,教師可以從朗讀的字音、聲音等幾個方面來制定朗讀目標,要求學生能正確地讀準字音。而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本知識,那么教師則可以從朗讀的態度、情感以及流利程度等幾方面來制定朗讀目標,要求能夠有感情地進行朗讀。與此同時,對于同一年級不同特點的學生,教師要尊重其個性發展特點,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朗讀教學目標。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其人生經歷和生活體驗都是不同的。因而,教師要根據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去制定相應的朗讀教學目標,做到因材施教。
2.優化朗讀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不同的朗讀教學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而語文教學究竟應該采用怎樣的朗讀教學方式則需要根據文本類型來確定。朗讀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其實際運用也存在著差異,若使用不當,相應的朗讀教學效果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如果能夠根據文本情境的需要選擇合理的朗讀教學方法,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教師要能夠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及不同文體的特點,恰當地選擇與文本情境相符的朗讀方法。文體不同,朗讀的要求不同,所采用的朗讀方法也就不同。如散文的遣詞造句比較靈活,句法多變,要求讀得真實、質樸并且接近日常生活語言,那么可以采用學生單讀的方法進行朗讀。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了解散文語言特點的基礎上,注意把握朗讀語氣的強弱、節奏的快慢,在朗讀時要盡可能地將散文的內涵與思想表現出來。而古詩則更加講究韻律和節奏美,朗讀時要富有感情,把握好節奏。教師在教古詩朗讀時,可以采用范讀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突破朗讀難點,注意把握古詩語言的節奏,掌握古詩的韻律和節奏變化。對于有較多對話的文本,教師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法開展朗讀教學。一方面,能讓學生進入角色進行表演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態度,另一方面,又能在朗讀表演中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
3.合理安排朗讀教學內容,延長朗讀練習時間
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部分教師在課堂中往往只注重課本知識的講解,而忽視朗讀教學的內容,縮減本就不多的朗讀教學時間。這樣一來,語文課堂就變成了語文老師的“舞臺”,知識點的繁瑣講解成為語文教師的“拿手好戲”,而學生本應擁有的朗讀實踐機會則不復存在,朗讀教學以別樣的書面形式存在于語文課程。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合理地安排朗讀教學內容,在教授課本知識之余,增加相應的朗讀教學內容并留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進行朗讀實踐訓練。正如徐世榮老師所說“在語文教學如果不進行朗讀的示范與指導、練習,就不是完整的教學任務。如果在教學中朗讀注重形式不認真發揮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很難算完成教學任務,語文必須朗讀才能學好。”[3]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之外的時間進行朗讀教學。如在學生早自習期間,教師可采用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幫助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借助教材中課后習題的朗讀任務來開展朗讀教學,教授學生朗讀教學的相關知識;利用班集體活動的時間組織戲劇表演、新聞播報、模仿范讀等活動,提高學生參與朗讀活動的積極性并在活動中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
4.完善朗讀教學評價機制,提高朗讀教學效果
朗讀評價是朗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具有反饋、調控的功能,對提高朗讀的教學效果起著重要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評價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的要求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以從語音、語調和語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評價‘有感情地朗讀,要以對內容的理解與把握為基礎,要防止矯情做作。”[4]然而,在朗讀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朗讀評價單一化現象依然存在,具體表現為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方式單一;評價用語單一,缺乏針對性。因此,為了有效地開展朗讀教學,教師要完善朗讀教學的評價機制,并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來提高教學效果。首先,要改變以教師為主的單向評價。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個體的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評價等,實現評價主體多樣化。其次,教師要采用多種評價方式進行朗讀教學評價。朗讀評價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針對不同文本,使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相應的個性化評價。最后,在進行朗讀教學評價時,教師要注意評價用語的多元化,不能僅局限于“流利”“很好”“有感情”等籠統性的評價上,而應該多采用具體化的評價語言,明確地指出學生朗讀時的優缺點,并且讓學生根據教師的評價進行及時修正。
四.結語
朗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倡導素質教育的21世紀,語文教師更應當認識到朗讀教學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學情,合理地安排朗讀教學環節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探索恰當的朗讀教學方法,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從而實現有效朗讀教學,推進語文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山林,蔣婷汝.中學語文朗讀教學的誤區與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8(07).
[2]朱作仁.語文教學心理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3]李英夫.初中文言文朗讀教學方法的運用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