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燕華



內容摘要:民國時期政治經濟風云變幻,思想文化流派紛呈,著述興盛。但目前由于紙質原因,大量文獻書葉酸化脆化嚴重亟待修復。文章介紹五四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周作人《歐洲文學史》的文獻價值,分析這一歷史時期民國文獻的紙質特點及裝幀、破損特點,通過實際操作提煉修復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為民國時期文獻修復技術的應用和研究提供參考,促進我國“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的進行和發展。
關鍵詞:五四運動 民國文獻 歐洲文學史 修復
清末至今百余年,是距今最近對于現代中國社會的發展,仍具有歷史啟迪的時段。其間各種政治利益抗衡,雖兵革滿道四方離亂,但思想、文學學術傳播空前繁榮,國人逐步接受現代科學與新思想。隨著西方工業化印刷術回傳入中國,代表社會新思想流派的《新青年》、《每周評論》、《少年中國》等刊物得到大量發行傳播,茅盾、魯迅、周作人等巨匠的文學作品廣泛流傳。報館、書局等新型出版機構應運而生。因其書籍制作周期短、產出量大、裝訂簡潔、成本低廉,非常適合新文化運動的傳播。繁衍了千年的中國古籍線裝書籍形制日薄崦嵫,逐步被西方現代化平裝、精裝所取代。
1.民國時期文獻的特點
1.1民國時期文獻的界定。國家圖書館于2011年5月在西安舉辦的“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座談會”中,多數與會專家認為,民國時期文獻是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各種知識和信息的載體,包括圖書、報紙、手稿、期刊、票據、輿圖、檔案、電影、老照片、唱片等[1];1978-198
6年出版的《民國時期總書目》中,收錄的是1911-1949年9月在我國出版的中文圖書;2012年國家圖書館的《全國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試點單位申報書》中,普查面涉及了不同語種不同載體的民國文獻;曾研、袁佳紅、王志昆就民國文獻的時間界定、出版地界定、語種界定、載體形式界定等進行了探討,并提出:1912年前現代印刷平裝中文文獻、1912年前現代印刷平裝外文文獻、1912年后古代雕版線裝文獻是否納入民國時期的文獻范圍[2]。目前,民國時期文獻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界定,隨著我國“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的深入實施,其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將會得到進一步界定與完善。
1.2民國時期文獻的紙質特點。公元19世紀末,西方機械造紙、新式印刷術回傳入中國。“紙壽千年”的傳統手工紙演變為大量的以稻草、木漿為原料的機械造紙,因其制造快捷,成本低廉,極受時人推崇。西方現代鉛印式工業平裝、精裝書逐步替代了中國傳統手工線裝書。這些機械化大生產的洋裝書經濟適用,單葉雙面印刷節省紙張,非常適合當時新文化的傳播。在這一過渡時期,制槳工藝尚未成熟、造紙材料混雜。廉價快捷大批量的機械造紙生產中,紙張成分里的木質素和其他雜質,沒有經過傳統手工造紙的日光氧漂這一環節,在造紙過程中始終無法去除而一直殘留在紙張中。由于木質素的化學性質不穩定,被氧化后會形成酸性物質,與空氣中的水分發生化學反應,使紙張中纖維素的氫鍵斷裂,從而破壞紙張的強度[3]。添加的明礬、松香、氯等化學物質,以及保存環境不當、微生物的侵蝕等因素都加速了紙張的酸化脆化。民國時期文獻的紙張強度普遍較低,長時間易氧化變脆,紙張保存壽命是50~100年。以致百年后的民國時期文獻,比留存年代久遠的古籍線裝文獻還脆弱。
1.3民國時期文獻裝幀特點。民國初期書籍文字是豎排鉛印,保留瓷青紙封面、線裝、題簽裝幀,處于古籍向現代書籍發展的過渡時期。照相銅鋅版印刷、平板膠印、照相凹版印刷、珂羅版印刷等多種多樣國外印刷術的傳入[4],使中國印刷術進入改革時期,紙張裝幀技術隨之改進,平裝書籍應運而生。1919年新文化運動爆發,《新青年》雜志成為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進步刊物,郭沫若、李大釗等學者通過《新青年》,就古文--新式白話文、線裝--平裝、文字版面豎向排列--橫向排列、標點符號等,版式及裝幀諸問題提出觀點和想法,推動了書籍裝幀歷史嬗變的進程。民國時期文獻最常見的是平裝(包背裝的變形),訂書釘打穿式裝幀。封面封底用較厚的機制紙包裹式粘貼書芯外部,有琳瑯滿目的彩色印刷封面及插圖,文字豎排居多。書芯裝訂位在書脊處用鐵質或銅制訂書釘穿透整本紙張,使之固定成冊。但這種裝訂占用書葉版面,使書籍不能完全平整地打開,短期內較固定,時間長了紙張和金屬的強度不匹配,使用過程中容易造成裝訂處紙張的破損,鐵釘生銹產生銹漬并腐蝕書葉[5]。還有的在書脊處施粘結劑,時間長了粘結劑失效干裂,封皮部位經常受力被牽扯,容易與書芯分離,使該部位書葉朽爛,裝訂部位失去固定書葉的功能,稍經翻動書葉就會一片片散開。精裝書一般是皮革加機制紙或布包裹紙板印制燙金字做封面,數葉對折成為一帖,貼與帖折疊處敦齊,有多種縫線方式將每帖連接加固做成書芯,用環襯連接封面與書芯,書背有圓背和緊背兩種。
2.《歐洲文學史》的文獻價值
周作人(1885-1967)現代作家、翻譯家、曾留學日本,回國后與魯迅一起翻譯介紹外國文學。在民國時期的《新青年》、《語絲》等刊物上發表文章。論文《人的文學》、詩歌《小河》等均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振聾發聵之作。1917年受聘于北京大學,教授“歐洲文學史”這門課程,開始撰寫《近代文學史》與《希臘文學史》講義,合為《歐洲文學史》。作者在他的《知堂回想錄》中描述此書的創作:“課程上規定,我所擔任的歐洲文學史是三單位,希臘羅馬文學史三單位,計一星期只要上六小時的課。可是事先須得預備六小時用的講義,這大約需要寫稿紙至少二十張,再加上看參考書的時間,實在是夠忙的了。于是在白天里把草稿起好,到晚上等兄樹人修正字句后,第二天來謄正并起草,如是繼續下去,在六天里完成所需要的稿件,交到學校里油印備用[6]”。1918年《歐洲文學史》作為“北京大學叢書之三”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分希臘、羅馬、中古與文藝復興十七十八世紀三卷,全書約十萬字。此書基于作者十余年間大量譯述工作的積累,是我國第一部介紹歐洲文學史的著作,也是周作人與兄魯迅的合力之作,堪稱文學史構建之典范,對于探討民國時期外國文學的研究歷程意義非凡。中國現代著名西洋文學家、國學大師吳宓評價此書說:“蓋自新文化運動之起,國內人士竟談‘新文學,而真能確實講述西洋文學之內容與實質者則絕少(僅有周作人之《歐洲文學史》,可與謝六逸之《日本文學史》并立)”。著名學者陳平原評價本書說:“畢竟是中國人編寫的第一部歐洲文學史,它借‘調古和今而尋求新生命的文學理念,在其日后的社會及文學實踐中,得到自覺地凸現[7]”。
3.《歐洲文學史》修復概述
3.1修復前原書紙質狀況。書為左開本,文字橫向排列。書葉長22.5cm,寬15cm。原為三眼騎馬釘線裝,裝訂線已斷裂。受民國機制紙無法長久保存影響,封面封底與書芯完全脫離,80%的書芯散開不成貼。全書書葉已變黃,四周1cm-2cm外圍部位向書葉中心產生赭、黃色漸變。書口處脆化斷裂,天頭地腳部位均已磨圓,有平均直徑1cm的缺角破損,翻動時有碎渣紛紛掉落。前環襯、書名頁、目錄頁已脆化撕裂成塊狀碎片,無后環襯,經ph測試計測試,書皮、前環襯、書的前五頁、中間頁的ph值分別為5.25,4.53,3.55,3.83,3.95,4.08,3.72,3.9,平均ph值為4.1。書葉酸化脆化嚴重,機械強度明顯降低。此書若不及時進行修復,恐日后再拿起時則落英飄搖碾作塵,無法翻閱了。(如圖3-1)
3.2制定修復方案。遵從古籍修復的修舊如舊原則,不改變書籍原狀,確保修復材料、工藝可逆性。依據書皮、書葉不同的厚度及顏色,逐一染配修復用竹紙、薄皮紙,妥善處理雙面文字破口處的連接,保證研究者的使用和可識別度。用手工補書法,把四周殘缺的部位補齊,書葉變色脆化大多在無文字的邊角處但無殘缺,可托薄皮紙加強其韌性。
3.3書葉脫酸的處理。目前國家圖書館針對批量書籍脫酸處理研發的機器,進入后期測試階段。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古籍保護中心也正對其進行研究。經PH測試計測試,本書的PH平均值為4.1,紙張酸堿值小于5,每翻動一次都會有碎渣掉落。如不脫酸,下面的諸多修復工序則無法進行。為穩妥起見采取水溶液脫酸法進行脫酸。全書116頁分三次進行。將拆開的書葉天頭錯開依次放入0.15%的氫氧化鈣溶液中,用毛筆輕輕按壓,浸泡15分鐘倒掉,沿容器邊緣加入清水(以防水流損傷書葉)搖晃沖洗書葉,去除氫氧化鈣殘留,再放入0.15%的碳酸氫鈣溶液中按壓浸泡15分鐘,倒掉溶液成沓取出,夾入吸水紙中壓平,過兩小時換吸水紙并翻動書葉。使用這種脫酸方法,會在紙張纖維上殘留少量的碳酸鈣顆粒,有觀點認為它具有緩沖劑的作用,能防止紙張酸度增加,是較為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8]。后經測試,紙張ph值明顯提高,書葉變得柔軟平整顏色較修復前淺了一些,不再一觸就碎。
3.4碎片書葉的修補。由于封面封底殘缺并與書芯完全脫離,書葉紙張纖維素的氫鍵斷裂,書名頁、目錄頁缺乏外部保護,碎成大小不等的塊狀碎片,如不及時拼接,文字內容恐有遺失。拼接復合這些碎片更須考驗修復人員的耐心、眼力。只有進入斂容屏氣臨深履冰的工作狀態,才能使碎片連接處文字的橫豎撇捺、表格的粗細線條、文字間的行距等拼接復原得天衣無縫。修復進度緩慢繁瑣,噴濕書葉用水稍多一點,會導致書葉膨脹卷曲變形;毛筆涂漿稍一用力,會導致書葉撕裂成更小的碎片粘連到毛筆上。由于書口完全斷裂,修補時需要在塑料保鮮薄膜下墊一張有色卡紙,在書中選一張沒有破損的最完整的書葉,在卡紙上畫出書葉四周邊框及中縫,斷裂殘缺的單頁進行拼接時要以此為依據。溜口時兩張單頁拼接太緊,會導致對折書口出現毛口、不平整;拼接太松太開,會導致對折書口有縫隙不牢固。民國時期文獻書葉較厚于古籍線裝書葉,而且是雙面有字,破損情況基本是書葉有字部位撕裂,四周邊緣殘缺。此書采用輕薄透明度強的雙面修復用紙,厚度為0.02mm雙面粘接有字的撕裂部位,采用質地柔軟的民國文獻修復用仿古紙正面補缺殘缺邊緣。碎片多,不一定都是需要修補當前頁的內容,看到一堆碎片,有時會煩躁坐不住。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修復師傅曾說過:“狀態不好的時候不要動文物,你端著它的時候,心煩氣躁很容易出問題。很多時候可能一上午只工作一兩個小時,在這種心情下工作,容易出簍子,弄不好一個毛病沒有解決,又添一個毛病”。每逢這種情況只有沉下心靜下氣,用鑷子輕輕捏起碎片,比對文字內容、拼接方位角度、粘貼復原。(如圖3-2)
3.5裝幀與保存。壓平后參考原尺寸將書葉裁切平整,10葉一貼鎖線裝訂,以安徽涇縣單宣染色托成雙層為襯紙,書脊處以染色后皮紙加固,隨書形粘貼前后封面封底。文獻修復裝幀成冊后,放在書架或使用密閉性較好透氣性較弱的囊函中。并對庫房溫濕度進行監測調控,溫度在20oC、相對濕度50%左右。在進行展陳期間,展陳廳的溫度在庫房溫度的±2oC,濕度在±10%之間。根據自身庫房情況,控制自然光照、人工光照,在保證門窗密閉性能的同時,有計劃定期做好空氣流通。防止溫濕度、光照、有害氣體、煙塵等對文獻的腐蝕與傷害,設置文獻存放的適宜環境,延長其使用壽命。
3.6總結與反思。修復中每一道工序采取的處理措施,材料的選配,都在保證被修復文獻的安全性、適當性、可逆性、再處理性下,嚴格按照規范與質量要求進行操作。修復后還原了它的原始風貌。由于紙張脆化溜補中縫開裂的書葉,兩張單葉拼接,要對好事先畫好的色卡紙上的版框和中線,如果太擠或太松,在折葉時都會有毛茬或縫隙,導致整本書無法裝訂整齊。修復好的書籍葉面紙張干凈平整、柔軟無死折。補紙的選配雖然遵循寧淺勿深的原則,但補紙稍淺于原書葉,顏色有點差別。嵌補部位迎著光亮處審視無縫隙無重疊連接妥帖。書口平正,頁碼順序正確無顛倒書頁。在書葉脫酸過程中,由于單張書葉薄且脆弱,脫酸后成沓拿出,放在吸水紙上,兩小時后換吸水紙,這樣可以避免操作時書葉受水再次被撕裂。脫酸后書葉上有顆粒殘留,有專家認為:采用水溶液脫酸法,對于文獻后期保存會產生影響,且人力及時間周期長,修復效率低。紙張的穩定性、強度、內部纖維結構的變化還有待時間的檢驗和考量。此外針對民國文獻紙張焦脆的特點,粘合劑的運用、漿水的稀稠調制,溜口紙厚薄的選配,紙張雙面文字的修復,書葉成帖的裝訂等問題還需在日后的修復實踐中日省月修刮摩淬勵。(如圖3-3)
目前國內一些博物館、文保科研機構也研發了一些紙張的脫酸產品,如采用各種型號的無酸裝具、中藥制劑、脆弱紙張專用保護劑、紙張防霉脫酸劑、無水納米噴霧脫酸液等,對焦脆紙張進行脫酸處理和保護。大型修復設備方面:紙漿補書機運用于近代文獻和少數民族文獻的修復,大大提高了文獻修復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充氮除癢滅菌設備延長了紙質文獻的壽命,保證了修復人員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下進行工作。這些技術和設備對文獻修復技術和工作效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相信不久更科學的庫房保存管理設備、文獻大批量脫酸設備、紙張加固設備、修復用水處理設備等現代化高科技技術將在文獻紙張保護修復工作中得以廣泛的運用。
南京師范大學曹辛華教授曾呼吁:“盡管民國文獻距今并未超過百年,但民國原版書遠比幾百年前的明清線裝書還脆弱,其中尤以民國著名文人墨客、教授名流所著的文學、文化類書籍最為珍貴,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社會進步思想和革命求索內容。遺憾的是,由于古籍收藏市場貴古賤今的心理,不少民國原版書品種已成孤本,很容易破損、繼而散落湮滅[9]”。民國時期紙質文獻的修復,目前還沒有系統規范的操作標準,其修復研究與技法實踐任重道遠,還需要不停的探索積累經驗,才能更好的為其續命。
參考文獻
[1]馬子雷.國圖報告獻策民國時期文獻保護[N/OL].中國文化報,2011-5-19(02) [2019-12-25].http://www.ce.cn/cul
ture/whcyk/gundong/201105/19/t20110519_22429601.s
[2]曾研,袁佳紅,王志昆,論民國文獻的界定[J].圖書情報工作,2014 (10):144-148.
[3]林明,張珊珊,民國時期文獻修復技術探討[J].圖書館論壇,2015 (12):110-115
[4]林安云,論開發利用民國文獻的價值所在及館藏現狀[J].統計與管理,2014(4):34-35
[5][8]林明,周旖,張靖.文獻保護與修復[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48-52,159-165.
[6]止庵.歐洲文學史[N/OL].中國文物報,2001-08-29(006)[2019-12-25].http://www.bookschina.com/1547148.htmfid-235019-1.html.
[7]bpwz7430.歐洲文學史360百科[EB/OL].(2018-06-18)[2019-12-25].https://baike.so.com/doc/6512468-6726193.html.html.
[9]申冉.民國原版書比線裝古籍還脆弱.[EB/OL].(2016-03-10)[2017-10-05].http:art.people.com.cn/2016/0311/c206244-28190569.html。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編號:2021-ZZJH-040) 《古籍修復技藝的非遺傳承與創新實踐研究》;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課題(編號:20HNFYB47)《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與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