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赟

內容摘要:量詞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難點,因為量詞“雙”、“對”語義相近,所以留學生在習得量詞的過程中極容易把二者混淆。在《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中,“對”和“雙”屬于外國學習者學在初級階段學習的量詞。關于“對”和“雙”這組量詞都有表示雙數的意思,但其使用規則有著細微的差別,漢語學習者在學習時常常出現疑問和偏誤。本文結合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的偏誤現象,分析了這組量詞的偏誤類型和原因,并提出了幾點教學建議。
關鍵詞:量詞 對 雙 偏誤
漢語中的量詞在日常交流以及學習過程中常常用到,對于母語里沒有量詞和有著種種差異的外國學習者,量詞就成了的難點,也成了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基于這樣一個背景,本文選擇了“對、雙”這一組量詞作為研究對象,在交際中“對”和“雙”作為現代漢語常用詞表中的常用詞被廣泛地應用。本文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展開進一步的分析,以前人研究成果為基礎,從語料庫角度針對“對、雙”這一組量詞進行對比分析和偏誤研究,有助于對外漢語教師更加準確、清晰的了解這兩個量詞,了解其偏誤和其教學的重點、難點,進行預警式教學,從而在教學中更加有把握,學生能夠準確習得。
一.量詞“對”和“雙”的對比分析
(一)相同點:1.兩者所要闡述的對象都必須是兩個或者兩個的倍數,例如“一雙襪子”、“一對耳環”,都是兩個;2.“雙”和“對”的使用對象具有對稱性。如果“雙”和“對”的使用對象根本不相似也不對稱,比如:一點也不像的兩個“椅子”,那就不能說成“一對椅子”,用“一對”所描述的兩個對象都應該有著非常相似;3.“雙”和“對”都能稱量一部分人和動物的器官或肢體,如“眼睛”、“手”、“腿”、“翅膀”等;都能用來修飾眼睛的神態或鑒別事物的能力,如“一雙憂郁的眼神”等;都能稱量一部分親屬稱謂語或關系,如“兒女”“姐妹”等。
(二)不同點:1.無生命體搭配使用時用“雙”。比如:“桌子上有一雙襪子”、“一雙筷子”等。但大多有生命體的,一般使用量詞“對”,比如:“前面走來一對情侶”。但有時“雙”也可以與有生命對象進行搭配:“一雙蝴蝶”、“一雙夫妻”,這種情況是個別的;2.“對”側重于搭配對象之間的配對,“雙”側重于搭配對象的成雙。“對”更多的是人為的、臨時的配對,而“雙”更多的是天然形成的。“雙”所要搭配的事物常常和肢體、器官有關,也可以是穿戴在上面的東西,一般來說具有對稱、相似相關的特點,比如:“一雙手”、“一雙眼睛“、“一雙手鏈”。而“對”可以隨屬于其他事物,也可以又是單獨的事物,重點強調配合和配對,比如“一對情侶”、“一對耳環”等。
根據《現代漢語量詞研究》名詞和量詞搭配表中收錄的能與量詞“對、雙”搭配的32組詞,進行整理分析,可以把“對、雙”的核心語義概括為下表:
二.留學生使用“對”和“雙”的偏誤分析
留學生在學習和使用規則相似的量詞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困難。筆者通過對HSK動態作文語料庫的相關語料進行整理,搜集了許多關于量詞“對”、“雙”的偏誤語料,對其進行整理分析,總結出一些成果。
(一)偏誤類型
1.遺漏:遺漏,是指在詞語或句中缺少了某些該有的部分。在的語料中可以發現,外國學習者在在學習和使用量詞“對”、“雙”時時常出現遺漏的現象。例如:
①*盒子里有一(對)耳環。
②*他有一(雙)溫柔的眼睛。
我們發現上述例句中沒有量詞 “雙”和“對”,因此其不能準確地表達。我們了解到“處所+數量+人/物”是存在句,而其中的量詞是不能少的。對于外國學習者來說,復雜的語法句型習得會比較困難。
2.誤用:誤用,是指學習者使用了不適合該語言環境的詞。“雙”、“對”在含義、使用規則和形式上相似,所以學習者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偏誤。例如:
①*那里擺了一對(對/雙)筷子。
②*她穿著一(對/雙)拖鞋。
對于量詞“對”、“雙”來說,其含義相近,都表示數量“二”,在與搭配對象使用時有時可以互相代替,但是在固定的名詞搭配時就不能互換了。
3.誤加:誤加,是指在錯誤地用了某一詞或某種成分。比如“對”和“雙”在句中并列使用。例如:
①*她的一對雙眼睛很水靈。
②*這只小鳥長著一對雙翅膀。
例句中,“對”和“雙”都可以與“眼睛”和“翅膀”搭配,但是在選用量詞的時候應該選其中一個,不能同時使用兩個量詞。還有一種誤加的情況就是在量詞“雙”、“對”后加兒化。例如:
①*一雙雙兒情侶在海邊約會。
對象事物只有與“對”搭配時才能加兒化,在句子中,量詞“對”、“雙”重疊,變為“一對對”、“一雙雙”可以來表示“每一”、“逐一”和“多”的意思。
4.錯序:錯序,指的是句子中的詞語或某部分所處位置不正確或不適當。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者常常出現錯序偏誤。例如:
①*這只貓有美麗的大眼睛一對。
②*他給媽媽買了雙一手套。
在例句①②中,數詞、量詞和名詞錯序,“一”+“雙/對”應放在名詞的前面,準確的語法應該是“數詞+量詞+名詞”的結構。
(二)偏誤原因
偏誤常常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關于量詞“對”、“雙”的偏誤原因,我們針對分析HSK動態作文語料庫,這里歸納為母語的負遷移、對漢語物體的認知、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和教學方面四個部分。
1.母語負遷移。母語負遷移,主要指外國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由于對目的語的一些使用規則掌握的不是很通透,而母語知識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學習者習得第二語言,這是偏誤的主要原因之一。對于母語是英語的外國學習者,“對、雙”可以翻譯為“pair”,而且可以用“a”或“an”直接搭配部分名詞。學習者在使用數量短語時不知不覺地就容易漏掉量詞“對、雙、”,或把“對、雙、”兩個量詞代替使用。因為各個國家對量詞的使用規則各有差異,所以對目的語知識掌握的不是很好的漢語學習者來說,就容易造成偏誤。
2.目的語知識負遷移。當第二語言學習者對所學的目的語知識掌握不熟練時,許多第二語言學習者喜歡類推,即將不合適的語言知識盲目地套用在另一個語言上,常常不是起因于母語,造成泛化現象。在學習量詞容易出現錯誤的量詞“對、雙”時,學習者常常出現錯誤地替換量詞,單獨、并列使用規則混亂,或者不該加兒化的時候加兒化,在留學生中比較常見的是“個”泛化。學習者在學習韓語的初級階段,其學到的量詞較少,而且使用規則相似的量詞又多,所以在交際策略或逃避心理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 “個”可以搭配任何量詞。
3.對漢語物體的認知。對“物體”的認知程度也對使用量詞的偏誤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我們常說“一雙筷子”,如果說話者連“筷子”都不知道是什么,那么他自然就不知道用哪個量詞來修飾。在外國學生學習漢語時,量詞往往修飾的中國事物在他們本來的國家里并沒有見過,或者量詞中所蘊含中國特殊文化背景認知程度低,所以即使有時候他了解“對”和“雙”使用規則的區別,他們可能也無法對其修飾的名詞進行辨別。
4.教學方面。教學也是學習者產生偏誤的原因之一。在漢語量詞教學中,老師常常會根據以往的認知給學生授課,學生就會隨著老師的教學進行學習。老師假如之前認知錯了從而講的不對或不夠清晰,會出現錯誤引導。此外,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依據,對教學環節至關重要。但如今的幾本對外漢語教材對量詞的處理較為簡單,描述簡略,特別是像“對”和“雙”這種近義量詞。因此,外國學生就不能熟練掌握,是導致偏誤產生的原因之一。
三.關于“對”和“雙”的教學建議
1.加強理論研究。理論研究是一項教學事業發展的基礎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者們通過對量詞“對”和“雙”的搭配規律、分類方法、教學步驟、偏誤分析等多個方面進行持之以恒的研究,就非常有利于促進量詞“對、雙”的教學和第二語言學習者習得該量詞。在教學理論研究中,我們發現在學習近義量詞“對、雙”時,教師可以將量詞與使用對象的外貌形態及特征聯系起。量詞與名詞的組合雖看起來簡潔明了,但涉及的內涵、形式和中國人慣有思維等多方面。
2.增加量詞文化釋義和復現率。由于量詞“對”和“雙”使用規則非常相似,所以應有其對比研究和辨析研究,釋義要簡約易明,舉例要對詞有針對性的特點。教學同時講述量詞的文化內涵,其中包含獨特的語用色彩,增添學習的趣味,加深記憶。針對前文總結的偏誤,大多是對“對”和“雙”的語法知識了解有限的原因,要想熟練運用就要加強練習的頻率。加強復現率,從而加深理解和記憶,避免學完就遺忘。
3.從漢語認知視角出發。從漢語認知視角出發,針對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進行針對性的授課。在漢語學習者量詞語義特征認知研究中發現,采用漢語認知視角對搭配對象的形態特征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從而建立起正確的量詞學習觀念。量詞的教學需要從認知過程人手,探究“對”和“雙”的使用規律,有助于量詞的對外漢語教學順利進展,也有利于學習者習得量詞。
漢語量詞眾多復雜,在交際中如果運用得當,就會使語言表達得更加準確形象。通過對量詞“對”和“雙”的對比研究和偏誤分析,我們了解到教學中我們可以從漢語認知視角出發,有重點和難點地進行教學,結合文化內涵不斷復現,有利于學生在潛意識中受到影響,從而輕松掌握,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曹慧萍.量詞“對”、“雙”對比分析[J].語言研究,2011.
[2]郭培錄.量詞“雙”和“對”對名詞的語義選擇[J].安徽文學,2009.
[3]郭先珍.現代漢語量詞用法詞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
[4]何杰.現代漢語量詞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1.
[5]何倩.量詞“雙”“副”“對”的探究[J].文學教育,2013.
[6]匡昕.小議量詞“雙”、“對”、“副”[J].語文學刊(教育版),2015.
[7]李家漩.量詞“對、雙、副”的語義特征分析[J].文學教育,2016.
[8]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9]王春玲.探析定數量詞“雙”與“對”[J].寧夏大學學報,2015.
[10]魏婕.留學生使用量詞“對”、“雙”、“副”的偏誤分析[J].文教資料,2017.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