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文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孟安明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發言,建議禁止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其實,從國家教育部到各省、市、縣等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已經多次發文,三令五申嚴禁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然而,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教師有償補課可以說成了“頑疾”。在錢的誘惑下,有些教師罔顧禁令,依然明里暗里補課賺錢。前不久,遼寧省教育廳公開曝光9起被查處的中小學在職教師違規補課典型案例。明眼人不難看出,違規補課的絕不僅僅是這9個人,他們不過是“代表”而已。據報道,日前,青島市教育局已查實9名違規補課教師,即將作出處理。在此前的幾個月里,還有長春市教育局發布了關于對在職教師有償補課行為的處理通報;淮北市教育局發出通報,對該市多名教師違規補課的查處情況……
“課上不講課后講,免費不講收費講”“課堂不講重點,課后強制收費補課”“不交錢參加補課,考試就不及格”……看來有些教師已經掉進錢眼里。這讓也曾站過幾年講臺的筆者聯想到《三國志·魏書》里記述的“邴原求學”的故事:邴原11歲喪父,因家貧而無錢讀書。一天,他路過學校門口,愴然涕下。師問曰:“童子何悲?”邴原回答:“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必皆具有父兄。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心中惻然而為涕零也。”師亦為之泣曰:“欲書可耳?”答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茍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于是,邴原免費入學,用功讀書,成人成才,后被曹操重用。
邴原成才與老師的“徒相教,不求資”有因果關系。這位老師沒有把眼睛盯在幾個錢上,確有令人欽佩的殉道精神。社會已經進入21世紀,老師的職業道德如何呢?多數是好的,但也有例外。媒體曾報道,有教授在發“錄取通知書”時再撈一把;有校長為拿“回扣”明知校服質次價高也要購買;有班主任把自己不穿了的衣服讓學生家長高價“出售”;有教師以遲到、未完成作業等多種名目對學生罰款,之后把錢裝進自己腰包......有關部門多次發文強調,嚴禁教師有償補課,可現實中有多少老師在頂風“作案”?開誠布公地說,確實有些老師為了個人的一點利益把學生當成了“搖錢樹”,染上了“銅臭”!行文至此,又見官媒報道,3月30日,湖北省紅安縣一小學生跳樓自殺,家屬反映學校兩名老師爭搶補課生源波及女孩。4月1日,當地教育局回應:涉事老師已停課接受調查。紅安縣有關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該事件進行調查核實。一個含苞待放的花朵因“收費補課”而凋謝,實在讓人心痛!不知涉事老師會作何感想?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這要求教師自己首先要有先進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優秀的品格,模范的行為。不但要言傳,更要身教。今天,多數家庭還并不十分富裕。因此,學校、老師每向學生收一分錢都應考慮是否依法依規,是否合理,是否增加了學生家庭的負擔?老師們常說,把愛心獻給學生。如果我們的老師能夠做到遵守國家相關規定,不向學生亂收費,這又何嘗不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愛!“歷史是一面鏡子”,作為受先進理念教育的現代人,作為為國家培養人才、以教書育人為職業、受人尊敬的教師,大有必要對照“徒相教,不求資”這面歷史的鏡子反思、端正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