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穎

案例
李玲(化名)被同班同學言語霸凌了很長時間,她非常沮喪,同時也非常憤怒、委屈和無助,她說道:“我想不通為什么這樣的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一直對同學和老師都是有求必應的,也沒有和同學有過什么沖突。但是學校的男生一直對我的外貌進行攻擊,開一些幼稚的玩笑,我做什么都會被整個班的男生起哄,我不知道為此哭了多少次。我很想去找老師,但我感覺學校的老師管不住,我又不想和爸爸媽媽說,我怕他們擔心。當我被言語霸凌時候,我特別想大聲回擊他們,甚至想讓他們也嘗嘗被霸凌的痛苦。但我沒有勇氣這么做,我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所以,我只能忍,只能躲。而事后,我又埋怨和痛恨自己的懦弱無能。”

我對李玲說:“其實你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只會讓你深陷其間,都是面對被言語霸凌的錯誤方式。你的反應決定了結果,有時候面對言語霸凌,強有力的回擊就是:沒有反應。”
李玲愣住了,解釋道:“我當時是沒有反應啊,我什么都沒有做。”
我告訴她,這個不叫沒有反應,“僵住”是人在自我防御機制中的一種應對刺激的表現。“僵住”也是一種反應,而那些施暴的人,往往要的就是你這樣的反應。他們希望刺激你,看到你的慌亂、無助、無奈、逃避,因為這代表他們贏了。
而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還形成了一種習得性的無助。習得性無助是1995年由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當時他做了一個不斷電擊籠中狗的實驗,發現由于狗在籠中無法逃脫,只能任憑受虐,而當把狗放在敞開的籠子時,對它繼續電擊,這條狗卻放棄了逃脫。
同樣,當人在反復經歷挫折或失敗,包括被暴力后,會形成同樣的習得性無助,而放棄所有的努力,甚至是那些原本自己能夠做到的事,常常會在壓力之下發揮失常,變得被動,遇到問題也很少向他人求助,更愿意當個“隱形人”。但這樣并不能有效地阻止問題的發生,還會深深地影響這個人的健康、自信與自尊心。

或許有人認為:當遭遇言語霸凌的時候,應該猛烈回擊,或者找到對方的弱點,以此來反控制對方。但實際上,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就如同兩個拳擊選手在對抗,無論兩個人中的誰招式更巧妙、力量更強大,最終都是兩敗俱傷的局面。并且,通常被言語霸凌的人,往往在自信、能力、個性等方面都相對弱勢,以暴制暴、以情緒回擊情緒,只會引發更大的問題和傷害。
還有一種就是以隱忍躲避的方式,“我惹不起你,我逃還不行嗎?我不敢反擊,我躲還不可以嗎?”但實際上你會發現,如此做的你,將很可能進入一個長時間的靈魂暗夜,讓自己每天都活在一種恐懼和黑暗當中。
因為你的隱忍并不會帶來對方的禮讓,你的隱忍可能會刺激對方想要不斷地看到你的退讓,因為你的逃避代表著他們贏了,所以他們很可能會一次又一次地挑釁。
因此,以暴制暴和一忍再忍,這兩個方式都不是解決和面對言語霸凌的最佳方法,而“不反應”或“打太極”才有可能化解。
“不反應”會讓對方覺得一記重拳揮去,卻打在了一團軟綿綿的棉花上,會讓虛張聲勢的人倍感無聊。“打太極”就像以柔克剛,當對方出招,你輕輕一接一帶,就轉化掉了對方的沖擊力。
霸凌是一種支配行為,也就是有一些人試著壓制另外一些人,就如同動物世界里雄性首領的心態,有一些人試著想要獲得比別人更多的權力。他們想要贏,想要看到你輸,他們看到你越傷心越生氣,他們就會越開心。但是,如果我們的適應力很強,在感情和心理上很堅強,不管那些人說什么,你都不為所動,而用堅強的外表,讓那些討厭刻薄的話,從你的身上彈回去,那么,那些人就輸了,他們就不會再試圖挑釁你。
在面對言語霸凌的時候,態度應該是開放和平和的,既沒有憤怒也沒有害怕,更沒有沮喪。讓對方看不出也感受不到你有任何的情緒反應。往往當你沒有任何情緒波動的時候,無論對方說什么你都不在乎,你很安靜地做一個旁觀的人,平和地看著、聽著,然后,做出一些平和的回應。這樣,當對方出擊的時候,他發現你的反應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樣,可能會很意外,甚至忘記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會忘記事先想好的那些話語和行為。

要做到“不回應”,需要一個人有非常高標準的自我價值,不會因為別人說的任何話,而影響自我的認定。也需要這個人有著面對高壓時的堅強、有毅力、有彈性,即有著心理韌性,也稱之為復原力。
二戰名將巴頓將軍曾說過:“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志,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這里的“反彈力”,其實就是指“心理韌性”,是描述一個人在處于高壓、威脅、困難,甚至是災難中,有著抗壓性與自我調節的能力,懂得運用內外在的資源,來讓自己獲得超強的適應能力和自我修復的能力。
你可以想象一下,當一個人的內心具有如同彈簧般的彈性,被外在的壓力擠縮后,不會失去自我的認定和能力,而是能彈性地對抗壓力,并讓自己可以“反彈”而恢復原來狀態,甚至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有力。
美國心理學會提供了十大提高心理韌性的方法,包括:維持良好的親友關系、正視危機不要視為單純問題、接受一人之力有時無法改變現況、設立合理可達成的目標、面對困難需有決心、培養自信、長期角度評估目前困難、保持樂觀幽默、維持穩定運動習慣、重新定義自我價值。
有時候坦率地說出自己的困難,尋求幫助和支援,是讓心靈具備彈性的基礎。有些事如果不想對老師和父母說,也應及時地尋求專業人士的支持,雖然可能一時改變不了局面,但可以讓自己的情緒有地方得到紓解。當然,如果可以和父母成為朋友,在身邊還有一些好朋友,即維持良好的親友關系,雖然他們不一定能夠幫助你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有他們的溫暖和愛來支持你去面對言語霸凌。

保持運動、做冥想、寫日記,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宣泄情緒,比如在戶外放聲叫喊、打抱枕,在專業心理咨詢師的指導下,將內心的憤怒、委屈、無助等情緒表達出來,都是療愈言語霸凌的創傷所必要的手段。
當一個人遭遇不幸時,往往會在心里不斷地說:“我就是這么倒霉”,而這個時候,你需要面對內心這個因為他人的錯誤行為而不斷開始自我折磨的聲音,也就是你需要調整和避免消極的自我對話。
就像案例中的李玲,在被言語霸凌后,會因為自己沒有回擊,而悔恨自己的懦弱。這個時候,真正傷害她,讓她痛苦的并非霸;麥她的同學們,而是她自己。她將別人的傷害轉變為對自我的二次傷害。
所以,請一定要記得,如果世界沒有對你溫柔以待,你就更要加倍地善待自己,學會鼓勵安撫自己,而不是再往自己的傷口上撒鹽。每個人都要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和心理咨詢師,將理解、接納和愛給予自己,這樣才能讓自己更有力量去面對外界的挑戰與問題,更有力量將一切負面的遭遇反彈出去。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談論的是如何運用“不反應”和“打太極”提升心理韌性來面對言語霸凌,當然不是指當有人打了你左臉一記耳光時,還要微笑著把自己的右臉送上去,當有人對你有肢體的攻擊,也就是暴力霸凌(肉體上的欺凌行為),或者你發現運用本文說的方法也無法化解長期的其他霸凌(言語、社交、網絡)而讓自己深受其苦的話,請記得及時尋求幫助、運用法律等手段來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