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曾自詡是“萬物靈長”,靠著自己的智慧去理解世間的萬事萬物。“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人則居于天地之間。因而,在大多數古人的理解中,這個世界其實是由“三界”構成的,人世間不過是一個臨時居所,而上天或地府才是靈魂永恒的居所。
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人類對世界的理解由感性轉向理性,實驗代替了玄思,成為人類認識世界的主要手段。科學時代的先驅者們開始逐漸意識到,世間萬物的運行,都是遵循了各自的法則,這種偉大的思想,最終演變成了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滾滾洪流,將人類帶入了科技文明的新時代。
1885年,居住在倫敦的英國教育家埃德文·阿波特創作了一篇名為《平面世界》的數學科幻小說。小說中描寫了一個奇異的平面世界。在平面世界里居民分為直線、三角形、四邊形等多種類型,凡愈接近圓形者階級就愈高。

幾乎是在同一時期,地球的另一端,日本作家貫名駿一創作的《星球世界旅行》問世。盡管名義上是星際旅行,但實質上講述的是若干建立于想象之上的平行世界。小說里的“講述者”在“夢”中環游了幾個“世界”,其中既有比地球進步的,也有落后于地球的。“腕力世界”是相當于人類原始社會暴力競爭的社會。而“智力世界”則是科技高度發達的世界,在那里,連戰爭都被高科技管理,呈現出一種游戲方式。此外,都市遙遠的上方聳立著高塔,點亮著巨大的瓦斯圓燈。有了這個發光的人工太陽,城市里沒有黑夜。而且,這個世界的人類不需要勞動,承擔工作的是通過化學合成的人造人。“文明世界”所描繪的是一個所有財產集體共享的社會。社會中沒有貧富差距,沒有政府和法律,既沒有這些制度和機構,也沒有犯罪行為,整個社會井然有序。
對于現今的科幻迷來說,最為熟悉的多維空間科幻作品,無疑就是好萊塢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成名作《盜夢空間》。在電影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的柯布是一名商業間諜,他擁有一臺能夠侵入他人夢境的機器,并借此盜取各種商業秘密。一次,他受人委托,要進入一個即將繼承一家能源巨頭的“商二代”的夢境,并設法讓他“主動”放棄繼承權。但這位“商二代”受過反盜夢的訓練,柯布和他的搭檔不得不借助一個三重夢境才能達到目的。如果失敗,他們會被困在意識的邊緣,而現實中的肉身也將死去。
本期刊登的中國科幻作家何夕的《重疊的六層世界》,其科幻創意達到了世界頂級水準。小說中,為了解決日益突出的人口與環境壓力,人類找到了進入普朗克常數為非整數的異動空間的方法,而且一共找到了六個這樣的空間,并展開了相應的移民計劃。另外一篇作品是孫藝萌同學撰寫的《和平孵化器》,講述了一個末日場景中人類的末裔利用跨緯度裝置,轉變成高緯度人,從而擺脫戰爭,獲得永久和平的故事。
從古至今,人們之所以著迷于對多維空間的描寫,本質上是因為人類希望在事物發展的確定性之外,尋找更多的可能性。但現實中,無論是多維空間還是多重宇宙,都還停留在科學假說階段。現實中的你我不必借由多維空間來改變命運,只要從現在開始做出改變,你的未來,乃至世界的未來就都有可能被改變。從這個角度上看,未來就是所有人的“多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