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紅群,楊文華,魏玲,沈冬梅,查南輝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西 九江 332000
2017 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國辦發〔2017〕37 號),提出落實處方點評等制度。指導地方對輔助性、營養性等高價藥品列出具體清單,實施重點監控[1]。2017 年6 月,江西省衛健委印發了《關于建立重點藥品監控制度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級衛生計生委以及各二級及以上醫院建立重點藥品監控制度,將價格高、用量大,尤其是非治療輔助性、營養性等藥品納入重點藥品監控目錄”[2]。九江市衛健委按照以上文件要求,于 2017 年7 月發布《關于建立重點藥品監控制度的通知》,制定了《全市首批重點監控藥品目錄》。本文通過對九江市管控前和管控后重點監控藥品的使用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了解重點監控藥品的應用現狀和趨勢,進一步提出重點監控藥品臨床合理使用的對策和建議。
收集九江市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 2017 年第3 季度(管控前)及 2020 年第 3 季度(管控后)重點監控藥品管控的數據,包括藥品名稱、規格、數量、用藥金額等。運用全市網報系統收集藥物使用相關信息,運用Excel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
分別統計重點監控藥品管控前后各指標數據,對其使用金額進入前十的重點監控藥品抽取病歷進行用藥合理性點評,比較分析實施管控前后各指標數據和用藥合理性。
1.3.1 制定重點藥品監控管理制度及重點監控藥品目錄各醫院結合實際情況,將價格高、用量大,尤其是非治療輔助性、營養性等藥品作為重點監控藥品。制定重點藥品監控管理制度,實施動態管理,每六個月調整一次目錄。為保障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在規范使用的前提下,基本藥物、國家定點生產藥品、婦兒專科藥品、急(搶)救藥品、基礎輸液不納入重點藥品監控目錄。
1.3.2 建立專項點評制度由醫院合理用藥小組每月對重點監控藥品進行專項處方點評,點評內容主要包括無適應癥用藥、超說明書用藥、超劑量使用、給藥途徑不當、給藥頻次不當、療程過長或過短、配伍禁忌、溶媒不當、同類輔助藥物重復使用、抗菌藥物未遵循《2015 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3]、使用中成藥和中藥注射劑時未遵循《2010版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4]等。
每月定期抽取處方與病例進行點評,將初評結果通過醫院OA 系統進行公示,若不合理情況實屬特殊,醫生可以申訴,申訴后組織專家對初評結果結合申訴情況進行復評。形成最后的不合理用藥情況在醫院OA 系統進行公示。
1.3.3 加強監督管理監督手段主要有以下幾點:(1)不合理用藥情況在院內OA 系統進行公示,并依照重點監督藥品管理制度對不合理用藥進行獎懲;(2)對最后公示的不合理用藥品種依照醫院相關規定采取限量采購或者停用的措施;(3)醫院紀檢部門對不合理用藥醫生、科室負責人、藥品企業進行警示約談;(4)對于點評出現的共性問題,臨床藥師進臨床科室進行點對點培訓。
2020 年三季度與2017 年三季度覆蓋全市重點監控藥品目錄前十的藥品銷售總金額相比有明顯下降,下降率為26.98%。管控前輔助用藥居多,管控后治療用藥居多,管控后只有丹參酮ⅡA 磺酸鈉注射液、異甘草酸鎂注射液在前十以內。具體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管控前和管控后覆蓋全市重點監控藥品目錄前十的藥品分布情況
管控前和管控后分別抽取180 份、200 份使用前十重點監控藥品的病例進行點評,重點監控藥品使用合格率上升,管控成效顯著。見表2。

表2 管控前后重點監控藥品病歷合理用藥情況
重點藥品監控政策從2017 年三季度執行以來,各醫院紛紛制定制度和目錄,將重點監控藥品納入處方醫囑點評范疇,并將不合理用藥情況按獎懲制度嚴格落實到位,雖然管控前后重點監控藥品使用金額變化不大,但不合理用藥情況明顯好轉。
從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重點監控藥品目錄分析,目錄主要包括活血化瘀類、營養神經類、免疫調節類輔助藥物、質子泵抑制藥、抗菌藥物等品種,由此可知,此類藥品在全市范圍內使用廣泛且通過病例醫囑點評發現存在較嚴重的不合理用藥現象,各醫院應結合臨床診療路徑,遵循安全、有效、經濟、適用原則,嚴格規范藥品目錄,尤其是優化院內藥品結構,嚴格落實一品雙規制度[5]。
各醫院要充分發揮醫院合理用藥小組的力量,加強重點監控藥品合理用藥知識宣傳與培訓,加大點評力度;加強臨床醫師與臨床藥師之間的溝通協作,臨床藥師在用藥適應證、藥品選擇、給藥途徑、用法用量、療程、配伍禁忌、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等方面,加強臨床用藥指導,參與臨床藥物治療,提供藥品治療信息與咨詢,規范醫師處方行為,提升醫師合理用藥水平,保證患者用藥安全。
各級衛生健康委員會將加強對轄區內公立醫療機構重點監控藥品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各級藥事管理質控中心負責轄區醫院重點監控藥品管理工作的指導和檢查。建立科學有效的考評監督機制,將重點監控藥品管理情況納入合理用藥評價、醫院評審評價等考核體系。
藥品監管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藥品使用的合理性,降低藥品費用,節約醫保資金,避免療效不明確的藥品濫用。加強“萬金油”類輔助用藥、抗菌藥物以及質子泵抑制藥(PPI)臨床使用管理。雖然管控以來,取得一些成效,但不合理用藥趨勢仍未改變。下一步從這三類藥品著手,調研管控方案,以保證前十的重點監控藥品治療性用藥占比上升[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