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洋,趙文靜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洛陽 471000
糖尿病是由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利用障礙引起的代謝性疾病,以高血糖為主要標志,是全球范圍內常見病、多發病。已有研究表明,截至2017年,全球糖尿病成人患者達4.25 億,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隨著病情進展,可累及眼、腎、神經、血管等部位,引發多種并發癥,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2]。目前,臨床尚無治愈糖尿病的方法,但可通過科學合理的藥物治療控制糖尿病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由于大部分患者年齡較大,對疾病及治療知識掌握度低,常常存在不合理用藥情況,導致血糖控制不穩,增加疾病危險因素[3-4]。因此開展用藥咨詢與藥學監護,現將其對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抽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56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78 例。對照組男38 例,女40 例;年齡(56.53±8.95)歲,年齡范圍42~71 歲;病程(3.12±0.76)年,病程范圍6 個月~7 年。觀察組男39 例,女39 例;年齡(56.48±8.36)歲,年齡范圍44~72 歲;病程(3.36±0.58)年,病程范圍7個月~7 年。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符合《現代糖尿病診斷治療學》[5]相關診斷;空腹血糖值>7 mmol/L;均為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定點治療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嚴重呼吸系統及血液系統疾病;并發感染、心血管疾病等;精神障礙,難以配合研究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管理,包括口頭講解用藥劑量、方案,嚴禁無故停藥、換藥,囑患者定期回院復查等。觀察組開展用藥咨詢和藥學監護,具體如下:(1)建立醫、患良好合作關系。藥師與臨床醫師合作過程中,不僅要充分尊重醫師用藥治療,還應對藥物治療可能產生的問題提供指導和藥物咨詢,藥師不僅是藥物治療監督者,更是參與者。藥師主動與患者溝通,并作簡單自我介紹,向患者提供講解開展用藥咨詢和藥物監護的目的,取得患者信任與配合。(2)建立監護檔案。患者入院后,詳細記錄患者個人及家庭情況、病史、過敏史、用藥等基本資料,并記錄患者血糖、血壓等檢查結果,用藥方案、品種及并發癥種類。(3)評估用藥情況。與患者深入交流,了解其對糖尿病治療藥物認知程度(包括所用藥物目的、方法等)及目前存在健康問題,評估患者精神及身體上對合理用藥的執行能力,詢問患者對治療有何期望,并及時發現可能影響藥物治療結果的不合理用藥情況及不確定因素。(4)用藥指導。根據患者用藥評估結果,提供相應用藥指導,如針對長期服用二甲雙胍片或其他降糖藥物者,提供藥物相關知識(包括藥物名稱、治療類別及療效)、用藥方法(服藥劑量、時間)、給藥方案(聯合用藥、療程)等;針對使用胰島素者,臨床藥師講解并示范注射方式、過敏問題等;針對使用鼻腔和口腔吸入器者,演示給藥裝置使用方法,并發放藥物使用手冊,確保藥物使用正確性。(5)健康教育。采用口頭講解、圖片及視頻演示、現場操作等方式向患者宣傳糖尿病知識、用藥知識、飲食指導、合理運動、生活起居等健康知識,讓患者認識到控制血糖的重要性。(6)藥學監護。根據患者病情確定給藥名稱、劑量后,為患者提供合理經濟的用藥方案,并針對伴有其他并發癥者增加緩解并發癥方案,告知藥物不良反應、長期服藥可能引起低血糖、長期注射會導致皮下脂肪增生等,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提醒患者定期復查,結合患者控制目標和臨床生化指標,及時調整用藥種類及劑量。
比較兩組血糖、血壓水平、不合理用藥情況、自我管理能力。(1)血糖、血壓水平: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后(6 個月)檢測兩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PG)、舒張壓(DBP)、收縮壓(SBP)水平。(2)不合理用藥情況:門診隨訪期間,記錄兩組出現藥物品種選擇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合理、聯合用藥不合理及重復給藥情況。(3)自我管理能力:干預前、干預后(6 個月)應用改良Deborah 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6]評價,包括用藥、飲食、運動、自我監測4 項,每項最高7 分,得分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強。
采用SPSS 20.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血糖、血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FPG、2 hPG、DBP 及SB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血壓水平對比()

表1 兩組血糖、血壓水平對比()
觀察組不合理用藥情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合理用藥情況對比[例(%)]
干預前,兩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用藥、飲食、運動、自我監測管理能力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對比(分,)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多發病,近年來糖尿病患者人數不斷上升,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均帶來沉重壓力。由于患者普遍存在對糖尿病、降糖藥物等相關知識認知不足現象,一旦用錯藥物,不僅浪費醫療資源,還影響患者生命健康,導致血糖控制難以達到較好效果[7-8]。因此,加強對疾病宣傳教育、做好藥學監護對糖尿病患者病情穩定十分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FPG、2 hPG、DBP 及SBP 水平低于對照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用藥、飲食、運動、自我監測管理能力均高于對照組,說明用藥咨詢的開展和藥學監護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藥物治療臨床效果,并減少不合理用藥的發生,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傳統管理模式中,患者接受的健康教育僅限于門診就診時的口頭宣教,可獲取知識較少,患者對用藥知識掌握不全,易出現不合理用藥情況,導致疾病控制不佳[9]。用藥咨詢的開展以增加患者對糖尿病疾病、藥物治療及不良反應的認知為重點,臨床藥師在其治療過程中提供專業指導,確保口服用藥、注射用藥及裝置給藥的正確性,避免因不合理用藥而引起的藥物相互影響和不良反應的發生,從而提高藥物治療效果[10]。本研究通過加強臨床藥師與臨床醫師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專業技術特長,在臨床藥師的協助下,藥師、臨床醫師共同制定、調整用藥方案,并加強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觀察,提醒臨床醫師、患者關注并及時處理不良情況,為患者提供全面藥物咨詢服務,改善患者遵醫行為,確保治療有效性。用藥咨詢與藥學監護不局限于患者單向咨詢,而是表現在醫患雙向交流方面,注重藥學監護的規范化/標準化,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用藥、飲食、運動、監測等多方面綜合管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11]。藥學監護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種新型的醫患關系,通過建立藥師與患者雙向聯系關系,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藥學監督,藥師可通過門診、電話、短信等方式直接患者服務,不僅便于醫生及時掌握患者病情變化情況,促進藥物合理應用,增強醫護人員對藥師的認可度,同時提高患者對糖尿病、藥物藥性的認知度,改善不合理用藥行為,有助于控制血糖、血壓水平穩定[12]。
綜上所述,為糖尿病患者開展用藥咨詢和藥學監護可提高藥物治療效果,改善血糖、血壓水平,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并降低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