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電動自行車以其經濟、便捷、環保等特點,日益成為人們近距離出行代步的重要工具之一,保有量迅猛增長,同時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頻發,不少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社會影響巨大,筆者分析了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管理現狀及原因,就加強其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意見建議。
關鍵詞:電動自行車;電瓶;消防安全隱患;相應對策
電動自行車以其經濟、快捷等優點,成為本市廣大市民群眾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據統計,上海市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約1000萬輛,實際使用量約800萬輛,主要用于市民日常代步出行和外賣快遞騎手使用。但伴隨著近年來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的不斷上升,因其本質安全不過關、違規改裝改造、停放充電不規范、安全意識不強等多種因素,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呈多發頻發趨勢,火災致死率高,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已成為城市最主要的火災風險之一。筆者以日常工作生活的上海市為基礎,調研分析特大型城市在電動自行車管理中的通電難點,提出合理化對策。
一、火災基本情況及分析
據統計,2020年1至10月,已發生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400余起,造成20人死亡(已超過前3年亡人數總和,17人),17人受傷,造成500余萬元的直接財產經濟損失,在全市整體傷亡人數中的占比超過四成,可謂是火災原因中的第一殺手。特別是8月以來,連續發生三起較大亡人火災事故,累計造成12人死亡。
(一)從9起亡人的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分析。事故均由鋰離子蓄電池故障引發,且均為改裝、加裝電池;有6起事故是由外賣、快遞騎手使用的電動自行車蓄電池引發,2起事故是由通勤距離較遠人員的電動自行車蓄電池引發;有7起事故發生在租賃住宅場所內,2起事故發生在沿街商鋪內,有的還存在違章搭建閣樓住人的“三合一”現象。
(二)從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原因分析。今年400余起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中,因電池單體故障引發火災事故占總數的34.7%,電池過充電占21.8%,短路占8.9%,自燃占3.8%,接觸不良2.9%,其他原因占27.5%,客觀反映出電動自行車采用非標大容量蓄電池,質量不過關,是火災事故的主要原因,同時電動自行車充電環節亟須進一步加強管理,市民對電動自行車安全使用等常識仍需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
二、火災隱患成因分析
(一)蓄電池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目前,國家僅制定了電動自行車蓄電池的推薦性產品標準,蓄電池作為組件,僅做出了原則性規定,未明確具體本質安全要求,客觀上造成監管依據不足、準入標準過低,產品質量無法保證。近期,公安機關在開展防范電動自行車火災綜合治理工作中,偵辦涉及電動自行車蓄電池的刑事案件中,因無法提供由專業鑒定機構出具的不合格產品鑒定報告而使案件難以進入后續程序。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電池并未納入國家強制監管范疇,故尚無法對該種電池的生產進行強制要求。目前行業內鑒定業務使用的《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GB/T36972-2018)、《電動自行車用蓄電池及充電器》(QB-T2947.3-2008)第三部分,鋰離子蓄電池及充電器。該兩種標準系行業內產品推薦性標準,無強制約束力。同時,非法改裝銷售蓄電池已經形成了灰色產業鏈,一般在外省市生產后入滬銷售,大部分都是利用新能源退役、殘次品或廢舊處理等電芯拼裝生產,缺少必要保護配件,本質安全堪憂,且本市部分銷售車行為追求利益,存在銷售超標產品、違規改裝、室內違規設置充換電設施等違法行為。
(二)停放充電設施數量依然不足。全市1.3萬個居民小區電動自行車停放總數約457.3萬輛,已建成集中停放車位191.4萬個,停放缺口約265.9萬個。已有3540個小區加裝了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建成集中停放充電場所27137個,其中,設置噴淋系統的有6467個,占23.8%,設置自動報警系統的有4141個,占15.3%,設置視頻監控系統的有6563個,占24.2%。從數據來看,全市集中停放充電場所、設施在數量上依然存在較大缺口,且因布點不夠合理、日常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無法同時滿足居民充電剛性需求,導致使用效率不高,客觀上使“入戶充電、人電同屋”亂象成為常態,大大增加了火災風險。
(三)高頻使用人群風險較高。據統計,本市現有38家快遞外賣企業,涉及20個市級中轉中心,4000多個站點,注冊騎手約80余萬人,此類電動自行車高頻使用群體火災風險較高,系電動自行車造成傷亡事故的主要受災群體。綜合治理行動開展一個多月以來,在外賣、快遞、閃送類網點共發現284起“三合一”場所違規住人行為,清退違規住宿人員671人;對外賣、快遞行業頭部企業進行調研發現,約七成外賣快遞從業人員在居住場所內充電,估算約50萬人左右。徐匯區公安分局聯合市場、消防分赴浦東、閔行、嘉定等區偵破一條租售非標電動自行車及偽劣電瓶犯罪產業鏈,刑事拘留17人,該產業鏈通過自行開發“租電驢”微信小程序招募24家電動自行車車行作為線下代理,抓住外賣、快遞騎手人群對電動自行車高續航里程的訴求,向其提供偽劣電動車及蓄電池產品。此類人群安全隱患的突出問題涉及電動自行車生產、銷售、使用等各個關鍵領域環節,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三、對策建議
(一)制定規范標準。在滿足安全的前提下,廣泛聽取群眾對電動自行車日常使用的合理訴求,結合當前生產技術實際,制定出臺電動自行車及蓄電池產品的質量規范標準,提高產品在生產、經營環節的準入門檻,從源頭上減少火災風險。鑒定機構明確有關偽劣產品的鑒定程序和標準,破解電動自行車相關案件執法的難題。
(二)全面排查底數。對生產、銷售、使用環節進行全面排查,建立底數名冊,列出問題隱患清單,為聯合治理打牢扎實基礎。排摸自行車銷售門店,摸清電動自行車及其蓄電池銷售品牌、產品來源、車輛拼裝改裝加裝和消防安全管理等情況;排摸外賣、快遞網點,摸清集中停放充電場所、智能充電設施以及是否存在違規“三合一”等情況;排摸住宅小區,摸清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建設使用情況,是否存在“進樓入戶、飛線充電、人電同屋”的現象。
(三)強化源頭管控。核心就是嚴查違規拼裝、改裝、加裝“標稱電壓大于48V”的超標蓄電池的行為。《上海市非機動車管理辦法》和《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等法規標準,深挖行政執法資源,明確法律法規依據和執法操作流程。對全市2000余家電動自行車銷售企業實施持續高頻次執法檢查,依法依規實施處罰;涉及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形成全市嚴查嚴控的高壓治理態勢,有效震懾違法行為。
(四)強化行業管理。高頻使用行業管理部門要根據快遞、外賣領域現狀,出臺制定行業管理規定,要求從業單位及其平臺80萬注冊騎手,嚴禁購買使用不符合國家標準的電動自行車及蓄電池,指導并宣傳使用合格電動自行車,嚴格遵守安全使用、停放、充電規定,推廣建設自用集中式充換電設施建設,有效提升行業電動自行車安全水平。同時,抬高企業從業門檻,制定行業內部追責處罰標準,加大對從業單位的檢查督導,對履職不力的企業實施處罰追責,情節嚴重的,取消從業資格。
參考文獻:
[1]李智超,劉建偉.住宅小區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的探討[J].消防界(電子版),2018(24):33-34.
作者簡介:
周城(1985.12.31—),女,漢族,江蘇蘇州人,本科學歷,專業技術干部,中級專業技術職務,研究方向:消防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