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薇 林千子



摘 要:自1978年浮動匯率制度產生以來,匯率波動一直對各國宏觀經濟和微觀個體產生著不同的影響。為了解國內外關于匯率波動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動態,本文引用了來自CSSCI和Web of Science 數據庫的文獻資料,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匯率波動研究進行了文獻知識圖譜分析,力圖闡明匯率波動研究的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分布特征、研究熱點和前沿趨勢。
關鍵詞:匯率波動;文獻圖譜;分布特征;國際貿易;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5(a)--04
匯率是國際貿易過程中的核心中介。在宏觀層面上,匯率波動會直接影響貿易國宏觀經濟狀況,對一國貨幣政策的制定實施產生影響;而在微觀層面上,匯率波動更是影響各國外貿公司收益和股價的一項重要因素。因此,匯率波動成為不少學者研究的重點。
1 文獻特征分析
1.1 文獻來源與篩選
本文分別引用了來自“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相關文獻數據,使用CiteSpace軟件,對“匯率波動”這一研究主題進行了文獻圖譜分析。
中文文獻方面,采用的是CSSCI數據庫中的資料。所采用的文獻年限為1998—2018年,分別采用了5組檢索方法,依次為:“關鍵詞=匯率波動”“關鍵詞=匯率變動”“關鍵詞=匯率and關鍵詞=變動”“關鍵詞=匯率and關鍵詞=波動”“關鍵詞=匯率沖擊”。篩選后,總計文獻輸出結果1103篇。經CiteSpace軟件剔除重復文獻后,剩余凈文獻606篇,論文發表年限實際覆蓋范圍為1998—2018年。
英文文獻方面,采用的是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中1985—2019年的匯率變動相關數據。由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中“關鍵詞法”搜索出來的文獻相關度很低,故本文采用了“標題法”進行檢索。三組檢索條件依次為:“TI=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TI = exchange rate shocks”“TI=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最終精煉后輸出的總文獻數為705篇,剔除重復文獻后剩余693篇,論文發表時間覆蓋范圍為1996—2019年。
1.2 研究機構分布
為觀察國內外致力于匯率變動研究的主要學術機構,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制作了國內外研究機構每三年發文量的網絡圖譜。與制作“期刊共被引”時的設置類似,此時主要的設置變動為“Years Per Slice=3”“Node Type=Institution”(Term Type 仍選擇Burst terms)。由此可得圖1、圖2的國內外致力于匯率變動研究的主要機構分布。
如表1所示,本文使用CiteSpace軟件國內外機構平均每三年關于“匯率變動”主題的發文排名做了一個簡單的對比,可以看出關于匯率變動研究的產出大多來源于國外機構,尤其是以威斯康星大學為首的幾大美國研究機構。這一現象可能與我國匯率市場化和金融開放自由化的進程仍在進行中的現實有關。從后文的分析中,我們就能發現,學者們在研究匯率變動(匯率波動、匯率沖擊)時,會將其結合于不同的宏觀、微觀主題,但這也是在匯率自由化以后才能更好開展的結果。
如匯率波動與股價變化這一主題,國外學者Dornbusch and Fisher早在1980年就提出了傳統的匯率決定的流量導向模型,這是后來學術界大多數學者在宏觀視角上對股價與匯率關系研究的理論基礎。Solnik 在1987年就將金融價格融入到匯率決定模型的檢驗中,選用股票回報作為經濟活動變化的估計,來研究經濟活動和匯率的關系,試圖說明股票收益也能用于檢驗匯率模型。然而,國內學術界在這方面的起步就要晚很多。張碧瓊、李越(2002)是國內外學者中對于中國股市與匯率長短期關系研究的探路者,也是直至2005年匯改后,我國學者對于匯率與股市(股價)關系研究的熱度才迎來了明顯的上漲。
1.3 作者分布
類似于前文中的設置,改變CiteSpace軟件中的設置:(1)Time Slicing(中文文獻From 1998—2018,英文文獻From 1996—2019,擴大時間切片段,使中文文獻的#Years Per Slice=21,英文文獻#Years Per Slice=35。(2)Node type = Author。(3)Selection Criteria=Top50 。(4)Pruning=Path 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5)設定門檻值Threshold=6,則可得到如圖3、圖4所示,該領域研究在21年間發文量最多的作者圖示。
如圖3所示,國內21年間“匯率變動”相關研究發文排名前10位的作者分別為:王曉芳(10篇),余靜文(6篇),謝赤(6篇),丁劍平(6篇),高鐵梅(5篇),李小平(5篇),萬志宏(5篇),張艾蓮(5篇),張伯偉(5篇),劉柏(5篇)。由圖3作者間的網絡關聯,也能看出一些作者在研究“匯率變動”時存在比較強的合作關系,如張伯偉與田朔就在研究“匯率變動”問題時合作發表了5篇文獻,均發表在國內具有較高水平的期刊上。
類似的,本文也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匯率變動研究的國外主要學者的分布做了一個圖解表示,詳見圖4。國外21年間“匯率變動”相關研究發文排名前6位的作者分別為:Bahmani Oskooee Mohsen(20篇),HegertyScott W(10篇),Kandil Magda(5篇),Arize Augustine C(4篇),Bernd Kempa(4篇), Michael Bleaney(4篇)。除此之外,文本還在表2中列舉了國內外研究“匯率變動”作者的發文量前五名作者,從表2所列信息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國內外對于“匯率變動”研究的時間和量級差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匯率變動(匯率波動、匯率沖擊)”只是匯率相關研究主題中的一個小分支,在本文的統計中某些作者可能在20~30年發文的數量只有5~20篇,但這并不能說明該作者在匯率研究領域沒有太大研究成果。例如在CiteSpace處理結果中顯示排名較低的Kim S,Campell,Fisher等作者,在匯率研究領域都是擁有許多歷史成果的杰出學者。
2 研究熱點
本文要重點分析的問題之一是“匯率波動”研究在國內外學界的熱點走向。如前文所述,匯率波動只是學者們研究的一個出發點,學者通常會以此為基點,衍生發展出與不同宏觀、微觀經濟問題協同研究的文獻成果。研究熱點能闡明在一定時期內,具有內在聯系的、數量較多的一組文獻,所集中討論的方向(如匯率變動與公司股價、匯率變動與進出口貿易的研究等)。文獻的關鍵詞就簡明地向讀者揭示了文章所研究的核心主題。故而,本文將通過在CiteSpace軟件中共現所搜集文章的關鍵詞,使用聚類分析的方法,研究關鍵詞的出現頻率和中心度,來對“匯率變動”研究的相關熱點進行分析。
改變CiteSpce軟件中的具體設置:(1)Time Slicing(中文文獻From 1998—2018,英文文獻From 1996—2019,縮減單個時間區間范圍,使中文文獻的#Years Per Slice=1,英文文獻#Years Per Slice=1。(2)Term Source= Title + Abstract + Author Keywords + Keywords Plus。(3)Node type = Keyword。 (4) Selection Criteria= Top50。(5)Pruning = Path finder + Pruning sliced networks; 最后設定合理的門檻值。
本文通過對“匯率變動”的中英文文獻的關鍵詞進行了“熱點聚類分析”,最終結果如圖5、圖6所示。 “熱點聚類分析”能明確展示出熱點關鍵詞的所屬區塊內容,并且直觀地排列出聚集較大的幾塊熱點關鍵詞區域。
在“匯率波動”研究的相關中文文獻中,“匯率波動”“匯率變動”“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匯率波動”“匯率制度”等不出所料地成為排序位前的幾項關鍵詞。更細致看來,“對外直接投資”“出口貿易”“雙重差分模型”“garch模型”“貨幣國際化”“外商直接投資”等關鍵詞也代表了近年來國內學界在進行匯率變動研究時所拓展的宏觀和微觀路徑。
圖5的關鍵詞聚類分析中的“#1”等標識,清晰地標明了國內匯率變動研究領域中熱點的歸屬范圍。從本文所做的CiteSpace圖譜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國內學界匯率變動研究包含節點最多的7大熱點關鍵詞區域:(1)匯率波動。(2)匯率變動。(3)匯率波動幅度。(4)經濟增長。(5)人民幣匯率。(6)波動。(7)匯率。其中第四大節點區域“經濟增長”就是匯率變動研究結合實際應用的一大例子:匯率變動影響企業收支,從而影響一國綜合收入水平,最終影響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又會反作用匯率,這種風險溢價的傳播渠道很值得研究。
類似地,匯率波動研究的外文文獻也呈現出與中文文獻類似的熱點關鍵詞貢獻結果。如圖6所示,exchange rate volatility(匯率波動性)、international trade(國際貿易)、monetary policy(貨幣政策)等熱門關鍵詞,與中文文獻的情況大致相同。但有趣的是,圖6中所展現的外文文獻關鍵詞聚類圖譜,出現了一個有趣的關鍵詞分區“international correlation(國際關聯)”,這是外文文獻相較于國內文獻研究熱點較為不同的一點。
顯然,國際學界在研究“匯率波動”主題時,國外學者的視野更為向外開拓,即更注重匯率在全球外匯、金融市場中的角色。而相比之下,國內學者在研究匯率波動時,更多的是將匯率的變動與國內的經濟情況相關聯,更注重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或與其相關的人民幣國際化、匯率制度的改革等主題)對于國內宏觀、微觀經濟進程的影響。
3 研究前沿趨勢
在對某研究領域進行初步了解時,除了要了解熱點關鍵詞之外,還應從縱向的歷史角度了解該領域研究熱點的變動情況,以及時把握該領域的最新研究動向。在此部分,本文將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所搜集的中英文文獻,進行“熱點關鍵詞突變圖譜分析”,從而展示出“匯率變動”研究熱點的轉變和不同時點的研究前沿。
本文在此部分Citespace的軟件基本設置為:(1)Time Slicing(中文文獻From 1998—2018,英文文獻From 1996—2019,縮減單個時間區間范圍,使中文文獻的#Years Per Slice=1,英文文獻#Years Per Slice=1。(2)Term Source= Title + Abstract +Author Keywords + Keywords Plus。(3) Term Type= Noun Phrases + Burst Terms +Detect Bursts(在制作時序突變時設置)。(4)Node type = Keyword。 (5)Selection Criteria= Top50。(6) Pruning = Path finder + Pruning sliced networks。適當調節參數,便得到了如圖7、圖8所示的中英文 “熱點關鍵詞突變圖譜”。
圖7展示出了我國匯率變動研究在2002—2018年的關鍵詞突變情況。綜合來看, 國內學界在匯率波動研究中更多關注的是人民幣、進出口貿易、匯率制度、貨幣政策等與國內經濟社會息息相關的主題。2012年11月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正式在南非起步,2016年3月亞洲首個人民幣國際化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 隨著國家經濟形勢和經濟布局的改變,我國國內學者的研究方向也在不斷向國家路線靠攏,圖7中的第19位由2016年開始的關鍵詞突變——“人民幣國際化”,就是這一趨勢的結果。
圖8所展示的“匯率變動”國外文獻近年關鍵詞突變譜,能清晰地驗證本文在前文中的分析:相比于國內學界在匯率變動方面的研究,國外學界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是由內延伸到外的。近兩年的突變關鍵詞,分別為:(1)malaysia馬來西亞。(2)forecasting預測。(3)Pakistan巴基斯坦。(4)developing country發展中國家。
(5)determinant決定因素。(6)china中國。(7)US 美國。盡管不能排除是發文機構的歸屬地造成的關鍵詞突變,但其中的“developing courtry”就證明了外文文獻在研究匯率波動主題時的研究興趣區間。
4 結語
國內學術界對于匯率波動的研究,相對起步較晚,基本是建立在國外同主題研究的經驗基礎上,國內學術界關于“匯率波動”的相關研究,在絕對和相對量上都比國外學術界要低許多。與此同時,在研究的視野上,國內的學者更多偏好于將匯率的變動與國內的經濟情況相關聯,在世界范圍內的取樣研究還是比較少。在我國國際貿易日趨繁榮的今天,我國的國際經濟影響力不斷擴大,相信隨著我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學術界在匯率波動研究領域的交叉研究能有更多觀察的視角,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情,做出更多更好的創新研究。
參考文獻
王倩.國內外產業集群治理的研究熱點與前沿解析——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的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04):78-89.
梁爽,盧章平.我國知識元研究進展——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圖書情報研究,2019,12(02):78-85.
劉遙,張攀.中外政府創新研究20年——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J].軟科學,2019,33(05):45-50.
張健,蘇濤永,孫晨語,等.城市網絡研究脈絡及其演進趨勢——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9(05):9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