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喆
摘? ? 要:通過對清水縣蘋果黑星病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此病在清水縣發病率極高,主要為害果實、葉片、新梢等,5月下旬有少量發生,6月中下旬較明顯,7—8月進入發病高峰期。防治的最佳方案是秋季清除病枝病葉,隔離燒毀,深埋處理。萌芽前全園噴灑10%尿素或5%硫酸銨水溶液,或樹上噴灑5波美度石硫合劑,以殺死越冬病菌。5月中旬到6月上旬,每隔15 d全園噴施1次殺菌劑,可選擇25%腈菌唑乳油3 000倍液、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幾種藥劑輪換使用,可達到全園防治的目的。
關鍵詞:蘋果黑星病;發病規律;防治措施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8-0017-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436.611.19? ? ? ?文獻標志碼: B
蘋果黑星病(Fusicladium? dendriticum(Waur)Fuck),原為國內檢疫對象,1980年后全國各地的蘋果產區都有局部發生[1]。1993年、2011年、2018年清水縣永清鎮西關村、蘇屲村,賈川鄉董灣村,豐望鄉柏樹村個別果農對此病束手無策。該病可大大降低果實商品價值,使葉片失去光合作用能力,導致樹體衰弱,加快果園老化,縮短經濟壽命。若防治不及時,會連年發病造成減產,兩三年內便可毀滅,極大地減少了果農的經濟收入。
為了掌握蘋果黑星病在清水縣的發病規律,設點調查,統計分析,希望總結出一套科學的防治措施加以預防。
1? ?材料和方法
1.1? ?調查地點
調查地點選擇清水縣永清鎮西關村、蘇屲村,賈川鄉董灣村,豐望鄉柏樹村4個蘋果主產村,海拔分別為1 360 m、1 390 m、1 450 m、1 520 m,代表清水縣川區、塬地和山地3個不同地形蘋果主產地。在4個村設點調查時,選擇果樹連片相對集中、果園管理好、生長旺盛,能代表本村平均水平的樣本果園,每個調查村分別選擇7~8年生、15~18年生和18~20年生初果期、盛果期和結果后期3塊果園,共調查12個果園采樣點,分別調查天汪一號、俄矮二號等元帥系蘋果果園兩個和長富2號等富士系蘋果果園1個。
1.2? ?調查時間
調查時間依據清水縣蘋果物候期決定,調查以發生黑星病初期、盛期、后期為主。分別在發病初期的4月中旬、下旬各1次,5月上旬、中旬各1次;在發病盛期的5月下旬1次,6月上旬、中旬、下旬各1次,7月中旬、下旬各1次;在發病后期的8月中旬、下旬各1次,9月中旬1次,10月中旬1次,共設調查觀察統計次數14次。
1.3? ?調查采樣
1.3.1? ?調查采樣的方法
調查采樣時,選擇果園集中區域中間地帶3 m×4 m栽植的疏散分層整形管理的1 334 m2為一個樣方。用對角線法沿直線每間隔兩棵樹確定1棵調查果樹,懸掛編好號的調查牌,便于每次調查均在同一棵果樹進行。每塊果園選取20棵果樹作為調查果樹,并在每棵果樹的東南西北四周、上中下和內膛外圍等方位采摘病葉樣本,分別貼上標簽,用不同的采樣箱收集帶回實驗室備測;用同樣的方法每次采集發病新梢備測。8月以后用同樣的方法采集病果備測。
1.3.2? ?采集樣本
采集樣本,每塊果園的每棵果樹采摘病葉10片,20棵果樹隨機采集200片葉作為調查樣本。每個調查點采集20枝發病新梢樣本、20個病果樣本。為防止采集的樣本失水變干、振動變形和碎裂,需做到當天采集,當天試驗分析統計。
1.4? ?數據統計比對分析
在清水縣4個點進行外業采樣后,利用顯微鏡、游標卡尺等工具認真細致地觀察測量后造冊,進行統計并填寫數據。分別記錄病葉發病的病斑大小、病斑量、霉層厚度、菌絲密度、分生孢子數據,以及病葉的顏色變化程度、失水程度、干裂程度等。用同樣方法試驗,統計病梢和病果病斑發病數據等。同時,統計表中均填寫記錄調查時果園中果樹的品種、樹齡、前一年產量、除草、施肥、施藥、澆水和果園溫濕度、土壤干濕度、風力等數據。所有調查試驗統計結束后,采用加權平均法進行數據計算。按病葉發病情況,分0級0片葉片不感病、1級45片葉片感病、2級100片葉片感病、3級150片葉片感病、4級200片葉片全感病進行比對分析;病梢按0級0片新葉感病、1級2片新葉感病生長減緩、2級5片新葉感病停止生長、3級新梢所有葉片感染停止生長并萎蔫對比分析;果實按0級0果無感病、1級1~2果感病、2級3~5果感病、3級5~10果感病并連接融合對比分析。進行比對綜合分析后,尋找病情第次加重的規律和程度,并結合當年果園產量分析病情對果園產量的影響。
2? ?結果分析
2.1? ?發病規律
經調查研究,總結出了清水縣蘋果黑星病的發病規律。蘋果黑星病主要為害葉片和果實,嚴重時也為害葉柄和枝條。葉片在染病時正背面都可以出現圓形或放射狀病斑,直徑3~6 mm,發病初為淺褐色,后期在葉片上形成絨毛狀黑色霉層,逐漸變為黑色。發病果樹整體失綠發黃,色澤暗淡,似覆蓋油狀污染物,感染發展極快。
隨著病情發展,病斑向上逐漸凸起,中部變成灰黑色或黑色。嚴重時病葉上多個病斑連接融合,油污加重,葉片失水干枯、出現開裂,造成早期落葉。果實染病病斑多發生在肩部或胴部,初期為黃綠色,圓形病斑表面的黑色霉層漸變為黑褐色或黑色。隨著果實長大,病斑增多增大并凹陷龜裂,無商品價值。枝條新梢易染病,病斑易快速融合,形成整條新梢感病,停止生長,變脆變硬,甚至干枯萎蔫。
經調查,清水縣蘋果黑星病在落葉和病枝上越冬,第2年春天病孢子作為初侵染源以風雨的方式進行傳播,葉片和果實發病后,形成分生孢子作為再侵染源進行傳播,可以多次侵染。
調查結果顯示,4個調查點6月中上旬葉片均開始發病,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進入病源感染盛期。郁閉嚴重的果園在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下發病早、發病快,紅元帥系、富士蘋果均易感病。易發病日均溫為20~22 ℃、空氣濕度為60%以上,多雨和多風能加快病菌傳播速度。
2.2? ?防治方法和效果
在西關村、蘇屲村、董灣村、柏樹村4個點,每個點選3個果園進行噴藥防治試驗,每個果園有3次不同的噴藥處理,每次用藥的間隔時間為15 d,并計算病情指數,對照每667 m2用藥成本,選擇出成本最低、防治效果最好的藥劑處理。
2.2.1? ?第1種處理
第1次用藥,代森錳鋅1 000倍液,病情指數60%;第2次用藥,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病情指數8%;第3次用藥,50%退菌特1 000倍液,病情指數5%。3次用藥成本共計60元。
2.2.2? ?第2種處理
第1次用藥,25%腈菌唑懸浮劑3 000倍液,病情指數60%;第2次用藥,代森錳鋅1 000倍液,病情指數5%;第3次用藥,50%退菌特1 000倍液,病情指數2%。3次用藥成本共計63.5元。
2.2.3? ?第3種處理
第1次用藥,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病情指數60%;第2次用藥,25%腈菌唑懸浮劑3 000倍液,病情指數0;第3次用藥,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病情指數為0。3次用藥成本共計60元。
2.2.4? ?第4種處理
第1次用藥,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病情指數60%;第2次用藥,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病情指數0;第3次用藥,25%腈菌唑懸浮劑3 000倍液,病情指數0。3次用藥成本共計60元。
2.2.5? ?第5種處理
第1次用藥,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病情指數為60%;第2次用藥,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病情指數為0;第3次用藥,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病情指數為0。3次用藥成本共計60元。
上述5種處理方式,第1種、第2種處理對清水縣蘋果黑星病不能完全殺滅,在以后生產中不建議采用;第3種、第4種、第5種處理方法能夠完全殺滅蘋果黑星病病菌,成本基本相同,防治效果好,可選擇這3種處理方法中的任意一種進行防治或3種方法輪換使用。
3? ?結論
蘋果黑星病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2]。首先要做好苗木檢疫工作,嚴防帶病苗木、接穗和果實從病區傳入。其次要進行清園,掃除落葉。剪掉病枝進行深埋或燒毀,以減少越冬病源的基數;早春進行土壤深翻,深埋病原菌[3]。再次是藥物防治,萌芽前全園噴灑10%尿素或5%硫酸銨水溶液,樹上噴施5波美度石硫合劑,殺死越冬病菌。新梢生長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可選擇25%腈菌唑乳油3 000倍液、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藥劑,每隔15 d噴施1次,每年噴施3次,藥劑輪換施用,全園蘋果黑星病在當年可基本得到控制。次年連續做好預防工作,達到徹底根除病害的目的。
參考文獻:
[ 1 ] 張沛強,薛永發,蒲利萍.蘋果黑星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治技術[J].果農之友,2019(5):23-24.
[ 2 ] 蒲建霞.甘肅天水蘋果黑星病的發生與防治[J].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12(7):32-33.
[ 3 ] 王田利.蘋果黑星病的發生及防治[J].果農之友,2018(10):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