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麗
摘? ? 要:藜麥屬于藜科作物,具有豐富和全面的營養價值,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是土著居民的主要傳統食物之一。1985年,中國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獲得了5個品種,之后在西藏地區鑒定其適用情況,在此后的5年內,連續進行了試種和適宜播種期試驗,證明該作物在拉薩能夠正常成熟,之后開始在西藏其他地區相繼種植,種植面積逐漸擴大,成為當地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闡述了高原藜麥種植技術與方法,供參考。
關鍵詞:高原;藜麥;種植技術;方法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8-0035-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19? ? ? ?文獻標志碼: B
藜麥在古代被印加人稱為“糧食之母”,是南美洲居民的主要傳統食物來源,其擁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富含蛋白質、賴氨酸、纖維素等物質,同時低熱量和零膽固醇,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為“人類可食用的全營養食品”。此外,藜麥容易消化,口感獨特、清香,能夠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在調節人體免疫功能以及內分泌系統方面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藜麥還具有耐寒性、耐旱性、耐貧瘠性,被高原地區的許多農民大面積種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調整。
1? ?藜麥的生態學特征
結合不同的產地條件,可將藜麥分為高原型、山谷型、海岸型等,其中高原型栽培品種眾多,根據形態和特性差異又可以分為不同的品種;海岸型主要生長在哥倫比亞地區,光照充足,生長期長;山谷型主要生長在低緯度環境下,植株分枝少。
2? ?土壤條件
選擇土層深厚、土壤疏松和排水方便的土壤,最好是中等偏上的肥力地塊。藜麥種植需要倒茬,前茬作物是馬鈴薯、玉米和豆類最好。藜麥適合生長在海拔1 500 m以上的冷涼地區,應該選擇降水量為450~480 mm、晝夜溫差大、光照較強的地區。選擇好地塊之后要進行深翻處理,深度為25~30 cm,在春季播種前的3~5 d,需要再深翻1次和鎮壓1次,保證地面平整,地塊沒有秸稈和雜草等物質。
3? ?栽培措施
(1)前茬:前茬作物最好為豆科、麥類、油菜作物,避免重茬。
(2)品種的選擇:選擇抗病能力強和穩產、高產的優良品種,例如藜康2號和藜康3號。
(3)種子的處理:精選種子和曬種,曬種1~2 d,之后通過篩選或者機選等方式進行種子的挑選,剔除癟粒和碎粒,選擇顆粒飽滿的種子。
(4)土壤的處理:①秋季前茬作物收獲之后,使用大型機械設備深翻,控制田間雜草,也能提高土壤的排水和保墑能力。②土壤“扎扭”。在播種前30 d左右使用農田灌水,選擇淺耕細耙,幫助雜草提前萌發,目的是雜草長出2~3片葉子之后進行深翻滅草。一般情況下,“扎扭”時間≥25 d。③地下害蟲的防治。可以使用地蟲殺星顆粒劑,或者辛硫磷乳油。合理控制劑量,結合地塊的面積選擇劑量。確定使用方法,將選擇的藥物均勻地灑在地面上,后深翻土地,或者拌細沙之后均勻地撒在地表上。④燕麥草藥劑防治。使用野麥畏,控制使用劑量。結合地塊選擇好藥物之后兌水攪拌細土。確定使用的時間和方法,在播種的前1 d或者當日,將攪拌好的藥劑均勻地撒在地表上,或者采取藥劑噴灑的方式,撒于地面之后使用耙子耙地2~3次,深度為3~5 cm,保證野麥畏和土壤均勻混合,然后再播種[1]。
(5)施基肥:①施肥原則。選擇到正規的生產廠家購買有機肥料,使用腐熟的農家肥作為底肥,結合土壤的肥力選擇具體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增加有機肥的含量,合理施用化肥。②施肥量的確定。按照地塊面積施入有機肥,之后施入尿素、磷酸二銨和硫酸鉀等。
(6)整地措施:選擇整地的方式保證地塊的平整,清理田間的垃圾和石頭,抑制雜草的生長,控制土壤中的含水量。
(7)播種:①播種時間的選擇。土層厚度為5 cm,同時溫度為10 ℃左右為最佳播種期,每年的4月上旬到5月上旬,最佳的播種時間。②播種方式選擇。可以采取機械播種,確定行距,行距為40 cm左右為宜,將種子和細沙混合均勻之后放入播種機內播種。可以選擇穴播,穴播的行距為40 cm,人工打洞點播,株距為15 cm,每穴放入3~5粒種子,輕輕蓋土。科學控制播種深度,以2~3 cm為宜。按照不同的播種方式,選擇適合的播種量[2]。
(8)田間管理:①查苗補種。出苗之后要及時查苗,發現缺苗及時補苗或者移栽,保證全苗,提高藜麥的產量和質量。②間苗和定苗。當長到6~8片葉子時,可以適當間苗,留下壯苗。當長到8~10片葉片時,及時定苗。針對肥力條件較好的地方,可適當減少留苗的株數;如果肥力條件較差,可適當增加留苗的株數。③灌溉措施。藜麥在生長過程中需要一些水分,結合土壤的墑情及時澆水。當植株長到8~10片葉時,或者株高10 cm左右可以灌頭水,藜麥初次開花灌第2次水,灌漿期灌第3次水。應注意灌溉后要及時松土,防止土壤板結。此外,做好田間的排水和防澇工作。④科學追肥。苗長到10~15 cm時,應科學追肥。⑤除草。一般情況下,3~5次除草即可,使用愛秀兌水之后噴霧,效果顯著。
4? ?病蟲害防治
(1)防治原則:在藜麥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堅持預防為主的綜合防治原則,在防控中堅持綠色防治理念,采用農業防治技術和物理防治技術,重視應用和推廣生物防治技術。針對化學防治,選擇低毒、低殘留且殘效期短的農藥。此外,嚴格控制農藥的使用量,輪換交替用藥,防止害蟲出現耐藥性。
(2)防治技術:藜麥主要的病害為葉斑病,主要的蟲害為蚜蟲、地老虎、蠐螬。應采取如下措施:①農業防治技術: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品種,科學輪作,合理布局種植結構,提高壯苗的抗病能力,重視日常的田間管理,及時清理田間的雜草,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②物理防治:按照田地的面積安裝頻振式殺蟲燈,或者使用太陽能殺蟲燈,另外,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在田間安裝黃板或者黑光燈,可以誘殺一些害蟲的成蟲。③化學防治:第一,蚜蟲的防治。在溫度為16~24 ℃的環境下容易發生蚜蟲,可使用黃板誘殺,能夠消滅蟲源。或者采用藥物滅殺,選擇吡蟲啉懸浮劑,或者溴氰菊酯乳油,兌水之后噴霧防治,每7 d噴灑1次,噴灑2~3次能夠很好地防治蚜蟲。第二,地老虎的防治。地老虎在溫度為18~26 ℃、濕度為70%左右的環境中生存,進行冬灌和除草,消滅土壤中的幼蟲。利用黑光燈誘殺,也可以每天早晨在植株的周圍人工捕殺幼蟲。使用辛硫磷顆粒劑誘殺地下害蟲,摻細沙土之后均勻地撒在地表,然后深翻土地。第三,蠐螬的防治。當地表溫度達到5 ℃,尤其是13~18 ℃時蠐螬活動最為旺盛。使用辛硫磷顆粒劑,摻細沙土均勻地撒在地表后深翻。在金龜子高發集中期,使用敵百蟲乳油進行噴霧,效果顯著。第四,菜粉蝶的防治。幼蟲為害較大,氣溫在20~25 ℃、相對濕度為75%左右為害最大。使用青蟲菌6號噴霧防治,或者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兌水之后噴霧防治,效果顯著。第五,葉斑病的防治。在藜麥苗期和成熟期都可能發生,發病初期階段呈水漬狀,之后逐漸向邊緣蔓延,呈褐色,潮濕環境下長出絮狀菌絲。科學輪作倒茬制度能夠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合理施用化肥,科學施入基肥,適當增加磷肥的用量,減少氮肥的施用量。也可使用50%的多菌靈噴霧,對植株的中下部集中噴射,每間隔6~8 d噴灑1次,噴灑2~3次即可,效果顯著[3]。
5? ?收獲與貯藏
5.1? ?收獲時期
藜麥成熟之后,株穗逐漸變為紅色、黃色或者粉色,葉子脫落,當籽粒變硬時要及時收獲,避免在雨天收獲,造成籽粒發霉或者發芽。在海拔為3 000~4 000 m地區,每年的9月中旬到10月上旬是最佳的收獲時期。
5.2? ?收獲方法
①機械收獲。用于大面積的藜麥種植平坦地區,可以選擇聯合收割機收獲。②人工收獲。利用鐮刀收獲,直接割去麥穗。
5.3? ?脫粒包裝
①人工脫粒。選擇人工收割后在田間放置3~5 d,籽粒經過成熟的過程,會變得更加飽滿。②機械設備脫粒。需要注意的是,該種脫粒方式不能在公路上脫粒或曬種。
5.4? ?包裝
種子在入庫前要晾曬,當含水量低于12%之后可以包裝入庫,一方面可以防止種子發霉變質或者失去活力,另一方面能夠減少來年病蟲害的發生,提高籽粒的品質。
5.5? ?運輸和貯藏
①運輸環節。保證運輸工具的干凈衛生,做好防雨設施,禁止接觸有毒、有害物品。②貯藏。藜麥的貯藏很重要,選擇干燥整潔的環境中貯藏,并且禁止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異味的物品混合貯藏。此外,控制貯藏的溫度在10~20 ℃,避免溫度過高,如果濕度大于75%,或者種子含水量高于15%的潮濕環境中,對貯藏非常不利。如果在進入倉庫之前需要消毒和熏蒸處理,所使用的藥劑必須符合國家的食品安全規定。
6? ?結束語
藜麥種植是我國一些高原地區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選擇科學的種植技術,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 1 ] 楊慶壽,王秀英.昆諾阿藜在拉薩試種及播種試驗[J].西藏農業科技,1993,15(3):17-19.
[ 2 ] 王創云,鄧妍,段鵬慧,等.藜麥生物學特性及精簡栽培種植技術[J].山西農經,2017(23):88-89.
[ 3 ] 吳黎麗.青海高原有機藜麥栽培技術[J].農家參謀,2021(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