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雙
“活在當下”的觀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那么,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應該怎么引導他們注重“當下”呢?
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愉悅
期末考試前,新課結束,學生對知識的新奇感沒有了,面對的是重復的知識,枯燥的練習,還有老師嚴格的檢查。除了極少一部分學生能較輕松地過關,絕大多數學生都會陷入艱難境地。其實,此時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們松綁,當他們感受到束縛除去后,全身輕松。
在一次語文課上,同學們態度正、熱情高,于是我獎勵他們:下節課到操場上打乒乓球。“耶!”歡呼聲幾乎掀翻房頂。此時的他們完全放松了,嘰嘰喳喳如歡快的小鳥。下樓時,有幾個孩子還湊到我面前:“老師,你怎么舍得讓我們玩呀?”“老師,你會打乒乓球嗎?”當我拿起乒乓球拍時,喜歡打球的孩子全來到球臺前,要與我對戰。觀戰的孩子高興地為我加油,并被我的幾個動作唬得一愣一愣,當然,我的球技只能在他們面前秀秀。松綁不是不給他們學習任務,而是讓他們覺得完成學習任務是值得的,有額外的獎賞:可以比別的同學少一些重復的作業,也可以有物質的獎勵,這些都是學生當下能感受到的愉悅。老師會發現,這樣做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此時的學生超級給力,你提什么要求他們都會高興答應,并且照辦。
教給學生理性生活的方法
去年8月末,我接手新的班級,不到幾天,就遇到棘手的問題。小何同學性格比較偏執,一遇到事情就無法釋懷,鉆進牛角尖里出不來,讓我很是頭疼。有一次,他的新棉衣只穿了兩天,口袋上一顆裝飾用的紐扣掉了。進教室后,他發現紐扣掉了,就要出教室尋找。我知道,如果我不讓他出去,他說不定會躺在冰冷的地板上不起來。
我先讓他坐下,給他講了“破罐不顧”的寓言故事。“已經發生的事情,糾結又有什么用呢?你的紐扣已經掉了,那只是個裝飾品,不影響你穿衣服。放假后,讓媽媽找一顆紐扣縫上就可以了啊。”聽完我的話,小何說:“老師,我就不下去找了。您應該把這個故事講給我爸聽,他會糾結,會批評我,新棉襖只穿兩天就被我弄壞了。”“我可以跟你的爸爸媽媽發微信,讓他們不批評你。”小何馬上答應了。
老師偶爾因情因景穿插一個小故事,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讓他們在聽懂故事之后明白生活道理。
給學生更多活動的機會
學生最頭疼的是習作,他們在生活中如果不注意觀察、不擅長思考、不注意積累,寫作文就會很痛苦。
我倡導多帶學生開展活動,讓他們把活動過程記敘下來。近日,我又帶著孩子們做了一次游戲:如何讓十個人的手指在最短時間內觸摸到籃球?當我拋出這個話題時,同學們紛紛舉手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經過小組討論,我們進行了一次比賽,最佳成績竟然只有0.5秒。活動后,全班同學都能文通字順地記敘這個活動,部分學生更有精彩的描述。
老師們還可以多開展生活體驗活動,如培育豆芽,讓學生觀察;養小蠶,讓學生參與;設計生活中的情境,讓學生表演,等等。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非常高,當他們投入其中,各種感官空前活躍,老師只要順勢引導,他們一定會越來越好。
(作者單位:湖北省公安縣會心遠學校)
責任編輯??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