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安東
摘要:美育是國民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影響人的行為準則、審美觀的形成和建立。美育中的視覺審美培養,不僅僅是審美認知問題,涉及到文化認知與審美感受的綜合能力培養。在全民教育的時代,審美對象的創造者與作為審美主體的受眾的審美能力培養,與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美育中視覺審美的培養是重要的構成內容,有著專業培養方法和培養過程的特殊性,高等美術教育在其中承擔著主要的角色。專業美術教育承擔著審美對象創造者培養的任務,美術教育專業承擔著全民視覺審美感受培養者的培養重任。因而,高等美術教育在美育中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關鍵詞:視覺審美培養? 專業美術教育? 美術教育專業
美育屬于素質教育的范疇,從總體上看它涉及的內容很廣,既有感官系統的機理又有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內容,既有本能的原始沖動又有文化的限定,就其研究領域而言屬于相對獨立的研究空間,主要指向基于人的感覺器官接受的文化信息,在藝術文化中體現為與之相對應的視覺系統的視覺語言藝術、聽覺系統的聽覺言語藝術、運動感覺系統的肢體語言藝術,以及多種感覺系統協作的綜合語言藝術等等。通常這些藝術語言形式傳達的信息包含了與價值觀相關的社會認識、道德認識、行為規范認識的關聯,也包含與人的價值觀關聯的行為規范判斷產生的心理活動趨同、異同因素,支撐事物評價肯定、否定態度的意念,行為驅動中的潛意識、意識、自我意識、超我意識的判斷等諸多心理因素的形成,伴隨生活的豐富多彩的藝術感受、理解、判斷等因素。因而美育作為人的綜合素質培養,需要通過具體的專業學科培養來實現,全民教育的時代,高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視覺審美的培養,離不開高等美術教育的支撐。
一、當代社會美育中的視覺審美
當代中國的美育實踐包含一定社會文化表達內容,包含了以國家、民族認同和社會道德價值觀為支撐的審美觀,這是目前美育的基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長期處于戰亂狀態的中國面臨著解決階級矛盾、滿足人民大眾的基本生存需求等主要問題,基于現代化教育起步階段的現實,審美方面需要滿足與樸素生活關聯的、通俗易懂的直觀的表現形式,而過于超前的審美樣式未能表現為人們的迫切需要。隨著社會經濟、文化、審美層次及豐富性的發展,要求社會諸多空間具有滿足人們審美跟進發展的需求。
美育是對人認識美、創造美、駕馭和享用美的能力的培養,即審美活動能力的培養。審美活動所需要的第一介質就是感覺器官,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并通過它們對應的神經傳導進入大腦皮層的相關區域進行信息處理,形成千差萬別的心理反應,產生特定的情感或情緒狀態,這個過程也是審美心理活動的過程,因而美育也可以理解為“審美教育”或者“美感培養”。審美教育包含的內容很多,根據不同感覺范疇的定位為不同的理念,如:通過視覺定位的“造型藝術”、通過聽覺定位的“音樂藝術”、依據肢體動態語言定位的“舞蹈藝術”、依據視聽綜合感覺定位的“影視藝術”等等。涉及每個不同領域的審美教育一般約定俗成地形成獨立的審美教育領域,如:“造型藝術審美教育”“音樂藝術審美教育”“影視藝術審美教育”等等。美育與專業美術教育、美術教育之間,通過視覺定位的審美培養產生關聯。
美育之本體是作用于感覺系統的審美敏感度培養,而審美感覺形成的過程,需要人的感覺系統與審美領域具體的審美對象不斷進行感覺與認知的信息互動,并在知識、經驗的引導與磨合中,在大腦細胞和神經系統中建立審美信息關聯。隨著人的生物系統發育,每個年齡段發育具有層級連續性質的系統關聯,因而系統性的審美感覺培養,是人形成完善審美系統的重要手段。學校教育除了學科的專業認知、能力掌握、思維培養外,還包含了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美學、文化人類學、自然科學等關聯學科的隱形交叉,它們對人的社會、自然屬性認知的建立起到系統培養的作用。
視覺造型藝術審美培養是美育的重要子目標。視覺形式判斷關聯的樣式、色彩、形象、形態、秩序、節奏、質感、屬性等內容和對他們進行的符合視覺心理適應的,基本規律構成的視覺形式,是視覺審視的對象。運用這些視覺形式作為語言方式表述的文化內涵所引發的視覺心理判斷,屬于視覺審美活動,對人的視覺審美心理活動、審美判斷能力進行培養,可謂“視覺美育”。視覺美育的核心內容是視覺對象審讀觀念培養,視覺形式的審美觀念在視覺樣式創造中不斷豐富、變化,其包含的文化屬性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而發展,因而視覺形式的創新也包含了文化表達的創新。
美育中的視覺審美培養是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美育與專業美術教育、美術教育專業關聯的基本點,因而談到美育很容易讓人們聯想起專業美術教育、美術教育專業。雖然在高等教育的教學實踐中它們屬于同一門類中不同的學科類別,他們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
二、視覺美育與專業美術教育
視覺美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兩個基本內容:一是視覺審美規律的研究,其中包含一般審美規律和專業審美規律;二是視覺審美對象的創造,其中包括藝術作品和普通生活審美對象的創造。這兩個內容產生的基本條件由專業美術教育實現。
視覺審美對象除了自然孕育和傳統的民間傳承那一部分,更多審美對象是由專業藝術工作者、設計者創作或設計,并通過傳播機構、市場等渠道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在全民教育的今天,這些工作者大多來自于專業美術教育機構的培養。
我國的教育體制框架中高等院校的構成具有完整的體系,而高等美術教育存在于許多高校中。專業的美術院校承擔著專門人才的培養。綜合的藝術院校具備了培養各專業藝術類人才的功能,師范類、文科類、理工科類等綜合性大學,依靠強大的綜合文化獨特性優勢,制定具有特色的培養方案,進行各種美術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
美術教育的人才培養包含許多內容:文化審美的對象——造型藝術作品創作、生活審美的對象——藝術設計、工業產品審美對象——工業設計、建筑審美對象——建筑設計等等。他們所包含的視覺對象存在于各個專業學科,如:美術學、繪畫、雕塑、攝影、書法學、中國畫、實驗藝術、跨媒體藝術、文物保護與修復、漫畫、藝術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公共藝術、工藝美術、數字媒體藝術、藝術與科技、陶瓷藝術、新媒體藝術、包裝設計等等。可以這么認為:當代生活的各個層面,凡涉及視覺可感的范圍,都離不開專業美術教育培養的人才的參與。從美術院校人才培養實踐中可以看到,美術學與設計學雖有側重,但是仍是一對不可分割的兄弟專業。從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以及蘇聯胡弗杰瑪斯設計學院的教學實踐看,其教學理論無不與美術的發展關聯。藝術家康定斯基的“點、線、面”理論研究,塔特林的構成主義主張、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理論,均在設計實踐與研究理念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常常會把設計學科的相關內容表述為大美術的范疇。
藝術創作是生產的一種特殊形態。由于院校專業美術教育直接培養了視覺審美對象的生產人才,也就在一定范圍內建構了大眾的視覺審美觀。因而專業院校的課程構成,在一定范圍內影響了審美對象生產者的審美視角和審美層次。一般專業院校的本科專業課程模塊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學科基礎課——解決學科一般理論和學科前沿理論認知問題,建立學科實踐基礎;專業基礎課——解決專業實踐理論問題,建立專業實踐能力;專業課程——解決專業實踐研究問題,建立專業創作或專業設計能力問題;畢業環節——進行畢業創作或畢業設計。這是一個系統的專業培養環節,它們與必修課、選修課、通識課、實踐課等課程相結合,形成完備的專業人才培養系統。因而,高等專業美術教育保證了美育中視覺審美對象生產人才培養的完整性,同時也建立了審美對象生產人才的基礎審美視角。
專業美術教育保證了視覺審美對象生產人才的培養,也為審美主體的培養,即“美術教育”創造了空間。審美主體的培養具有年齡階段性發展的特征,在學校教育中體現為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這樣的教育體制為“人”這樣的審美主體培養提供了適齡教育的最佳契機。
三、美術教育與普通教育審美培養
美術教育有廣義和狹義兩部分含義,從廣義上理解:一切與美術關聯的教育都屬于美術教育的范疇,涵蓋了與美術關聯的各年齡段受教育者培養,包含了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自我教育,自然與人文環境會影響等因素,可見教育中的美術教育是人的視覺審美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在教育系統中,學校教育是形成完整教育系統的基礎保障。依此判斷,學校審美培養在完善的美感的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
高等教育中本科“美術教育”專業,是指向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級中學等普通教育人才培養的模式。這類專業主要存在于高等師范院校,以及美術專業、綜合性藝術專業的師范類方向。院校課程的建構以滿足未來普通教育教師職業能力面對的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美術核心素養模塊構成。美術教育專業領域具有教學的特殊性要求,除了公共文化學科內容,還涉及職業定位的教育學、心理學等內容,以及為人才培養審美感受的開發和藝術認知的建立、審美水平的提升,組織的中、外美術史、工藝美術史、藝術概論、美術專業造型基礎課,中國畫、油畫、工藝美術、民間美術等專業必修、選修課,美術教材教法、教學實習等實踐環節。這樣的課程組合能夠使培養對象具備綜合藝術素養,勝任普通教育中美術鑒賞、繪畫與雕塑、設計與工藝、書法與篆刻、現代媒體藝術模塊內容要求的復合型教師需求。為美育中的視覺審美培養提供教師資源保障。
視覺審美培養涉及視覺審美心理開發、審美意識形成和審美觀念建立的過程,需要與其發展相適應的培養手段,所以“美育”中的視覺審美培養需要美術教育專業的參與。高等院校視覺審美培養包含兩個基本層次。第一,專業創作人才模式。指向專業美術或設計等人才的審美能力培養。通過組織學科基礎理論、專業實踐理論、專業實踐、學科文化及文藝理論等課程體系,培養專業理論認知、專業實踐能力、專業創作或設計與社會文化認知相結合的思維模式,培養未來專業人才的藝術創作審美能力。另外,還包括專業創作及教學研究綜合人才模式,指向美術或設計專業及教育關聯的人才培養。通過以教師教學培養為特征的教育基礎理論、教育學、心理學、美術與設計專業實踐及專業教學實踐課程的學習,培養高等教育師資的專業認知、專業創作實踐、教學法研究、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思維模式,建立專業基礎、創作實踐與教學相結合的人才審美能力。第二,普通教育階段素質教育人才培養。人才服務目標指向普通美育的學齡前、適齡、非專業教育,以及繼續教育、終身教育中的視覺審美能力培養對象。通過造型、設計、綜合藝術認知、普通教育教材教法等課程體系學習,提升包括嬰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社會、家庭,以及高等、中等院校中非美術專業的人才視覺審美,以此建立全民素質教育的美育觀。這兩個層次人才的培養均離不開高等教育的支撐。在這兩個培養層次中,第一類的培養目標是未來的審美對象創造者以及審美對象創造和教學的綜合人才;第二類的培養目標是大眾審美主體的引導型人才。兩類人才共同構成了視覺審美的基礎,也是當代高等美術教育存在的基礎。
四、高等美術教育人才培養拓展國民視覺審美觀
當前國家關注審美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及幸福生活的關聯,有利于美育的發展,對于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的國民高素質建立,及民眾幸福指數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人們具備了享有豐富精神生活的能力,才能實現物質產品的精神享用,進一步促進社會文化和物質生產的發展。同1949年前后時間段相比,目前我國的民眾視覺審美感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審美視角已從單一的再現性作品審讀拓展到多維度的寬泛性的作品解讀理念。現代全民教育意義的高等美術教育,作為視覺審美產品生產人才培養和全民審美素質培養的機構,對實現美育的審美感受培養起到客觀作用,實質性地提升了人們的審美觀。可以這么理解:美育作為全民素質教育的領域,其頂層目標下的美育核心素養十分重要,而實現其目標需要不同審美類別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高等教育中與此對應的專業教學在這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文化領域的理論和實踐之間是一種互相影響的關系,而在實踐中常常也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體現在理論界:過分強調其理論層次的重要性、指導性,導致一些理論變得泛化空洞。反映到美育領域,表現為強調美育的心靈培養的同時,忽略了美育的審美培養是審美感官思維建立的過程,以及審美感官培養必須通過與其感覺系統對應的具體的信息刺激實現這一事實,形成空泛的美育說教。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漸進的過程,或許正是這樣不斷認識——調整——再認識——再調整的現象才是美育發展的活力所在。
高等美術教育在中國的美育中,對國民視覺審美能力提升起到重要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而教育系統中有許多可以完善的空間。總體而言,文化的發展無論是螺旋式上升還是滾動式前行,總是在不斷地運動中整合變化,美育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教育文明的作用下會伴隨國民的視覺審美素養不斷提升。
由此可見,美育與專業美術教育、美術教育專業雖然分別屬于不同的領域,具有各自的專業性特點,但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內在關聯,高等美術教育中的視覺審美感知培養是實現全民美育的重要途徑,全面提升國民審美素質,需要它們之間更多的協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