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研究、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賦予了成都“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重大政治任務和光榮時代使命。四川省委指出,今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勢見效之年,要突出雙城引領,強化雙圈互動,促進兩翼協同,聚焦重點任務,務求取得實打實的工作成效和可感知的發展變化。成都市委強調,唱好“雙城記”、服務新格局,加快建設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是貫穿成都“十四五”發展的頭等大事。
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打造增長極和動力源,必須突出極核引領,加快提升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直接賦予成都的重大任務達17項,內容涵蓋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數量之多、內容之廣前所未有,為城市發展創造了重大政策機遇。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首要任務就是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部署,抓住機遇、內生自強,加快提升成都的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十三五”時期特別是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市委帶領我們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城市格局的千年之變,經濟總量上升2位居全國第7,進出口總額升至副省級城市第4,“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成為城市新名片,連續12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GaWC全球城市排名升至59位,書寫了成都現代化進程的輝煌篇章,創造了足以載入成都發展史冊的巨大歷史成就。“十四五”時期,我們要繼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進一步增強城市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水平。
堅持創新驅動,強化內涵增長。縱觀歷史,創新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成都傳承千年的城市基因。我們要持續推動經濟組織方式變革。堅持以產業功能區構筑細分領域生態優勢,以科創空間構筑主導產業動力源泉,加快構建高效協同共享的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要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優化完善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布局,加快推進天府實驗室、未來科技城和新經濟活力區建設,全力爭取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大科學裝置布局落地,全面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產業服務能力。要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積極構建“六大經濟形態+五大重點產業+優勢賽道”發展體系,持續舉辦“場景營城產品賦能‘雙千發布會”,加快打造新經濟話語引領者、場景培育地、生態創新區。
堅持開放賦能,運籌全球要素。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成都正加快由內陸腹地轉變為西向南向開放前沿。我們要強化開放戰略通道建設。把握天府國際機場即將正式投運的契機,加快構建亞蓉歐和成渝日韓空中快線,大力拓展國際客貨航線網絡;穩定加密鐵海聯運班列,持續提升物流服務水平,強化國際高端要素資源運籌能力。要提升開放平臺支撐能力。加快推動綜保區提質增效,完善開放平臺載體功能配套,持續優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更好發揮開放平臺承載資源要素和帶動區域開放的重要作用。要推動開放經濟提能升級。借勢借力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強化配置全球消費資源、布局國際市場網絡的能力,加快發展適空適鐵的中高價值產業經濟,大力提升服務貿易占比,培育做大本土外貿企業,持續提升外資規模,進一步挖掘開放經濟潛能。
堅持協調發展,優化城市空間。城市是現代經濟社會活動的主要載體,城市的空間布局決定了經濟發展和資源配置的質量和效益。我們要加快推進“兩區一城”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兩區一城”先行先試的示范作用,協同發展高技術服務、集聚高能級企業、創造高品質公服、推動高水平開放、實施高效能改革,全面提升服務國家戰略、引領區域發展的能級水平。要加快推進行政區和經濟區適度分離改革。強化制度建設、規則銜接和產業協作,打破要素流動、產業發展的行政區劃限制,推動城市由傳統行政區經濟向現代功能區經濟加快轉型。
堅持生態優先,實現綠色發展。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要創造天朗氣清城市新面貌。不斷鞏固和拓展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成果,深入推進“三治一增”,深化河長制改革,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氣和黑臭水體,全面恢復水生態系統。要構建綠道藍網城市新形態。大力實施生態惠民示范工程,開展“五綠潤城”城市人居環境提升行動,打造“金角銀邊”街區公園,創造更多可感可及的公共生態產品。要推廣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新方式。高效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加快培育多元綠色消費場景,大力推進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
堅持全民共享,促進共同富裕。百年來我們黨取得的輝煌成就證明,發展必須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們要深入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堅持“一工程一政策、一項目一辦法”,用改革思維、市場邏輯和創新舉措,全面提升工作專業化和精細化、科學化水平,努力形成以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的全球競爭優勢。要全面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推動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全面提高城鄉一體化水平。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扎實做好各領域重大風險防范化解工作,深化平安成都建設,全力保障市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打造增長極和動力源,必須突出全省聯動,加快形成高能級經濟圈層體系
增長極理論表明,當中心城市規模能級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將形成顯著擴散外溢效應,進而在更大范圍內重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引領帶動區域整體協同發展。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關鍵支撐就是處理好中心和區域的關系,突出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實現以點帶面、均衡發展。“十三五”時期特別是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市委帶領我們加強區域協同,有力帶動成都都市圈經濟總量由1.47萬億元增長至2.24萬億元,成都平原經濟區經濟總量由1.91萬億元增長至2.95萬億元,為全省經濟總量邁上4萬億元、加速向5萬億元沖刺貢獻了巨大力量。“十四五”時期,我們要繼續發揮全省“主干”的輻射功能,帶動成都都市圈、成都平原經濟區和全省高質量發展。
大力推進成都都市圈同城化發展。城市間的緊密聯系是都市圈最顯著的特征。我們要加快推動功能平臺相互開放、交通網絡高效互聯、政務服務共建共享,促進“三區三帶”產業協作帶和交界地帶融合發展,協同構筑高效聯通的高標準現代交通圈、錯位協同的高能級產業生態圈、共建共享的高品質市民生活圈。
大力推進成都平原經濟區全域一體化發展。產業是區域發展的基石。我們要強化產業協同發展,為兄弟市州創造更多承接東部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機遇,推動成都市富余產能和勞動密集型配套體系向外拓展布局,打造融合一體、高質量現代化的成都平原經濟區。
大力推進五大經濟區協同發展。市場是區域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我們要協同引導市場主體跨區域運籌資源、經略市場,重點引領川南經濟區和川東北經濟區兩翼協同發展,持續強化成甘、成阿、成涼合作,構建“水漲船高”的互利共贏區域發展共同體。
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打造增長極和動力源,必須突出雙城驅動,加快打造高水平區域合作樣板
成渝經濟體量達4.27萬億元,以西部地區1%的地理面積和13%的人口貢獻了20%的經濟總量,對全國經濟增長貢獻率達8.4%。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著力方向是唱好成渝“雙城記”,攜手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十三五”時期特別是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市委帶領我們主動加強與重慶戰略對接、政策銜接、功能鏈接,簽署合作協議75項,實施重大合作項目236個,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西部科學城、西部金融中心、現代化產業體系,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加快成勢。“十四五”時期,我們要繼續深入推進成渝合作,牢固樹立一體化理念和一盤棋思維,進一步提升成渝戰略協作能力和示范帶動作用。
強化產業體系共興。成渝是中西部產業基礎最好的兩座城市。我們要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協作,共同爭取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和改革政策支持,重點推動電子信息、汽車制造、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協同發展,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構建大產業、細分工的產業協同發展格局。
強化戰略通道共建。戰略通道是成渝共筑區位優勢的制勝法寶。我們要協同推進川藏鐵路、成達萬高鐵、成自宜高鐵等鐵路建設,推動成渝中線高鐵、渝西高鐵等盡早開工。要共同建設“歐盟—成渝—日韓”、“成渝—東盟”開放通道,加快實施中歐班列集結示范工程,爭取在新時期國家戰略通道布局中贏得先機。
強化開放平臺共享。成渝在開放平臺方面優勢互補。我們要高效推進兩場一體運營,鞏固成都航空樞紐輻射成渝廣袤市場的戰略優勢。要充分利用好長江黃金水道,以商業化邏輯加強與重慶、萬州港口合作,積極爭取試行更高水平的投資貿易開放政策,全力推動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建設。
強化民生改善協同。隨著高鐵1小時直達,成渝人口交流必將更加頻繁。我們要深入落實川渝公共服務便捷生活行動方案,加快推動新生兒入戶、結婚登記等高頻政務服務事項異地通辦,著力解決就業、教育、醫療、養老救助等熱點難點民生問題。
全市各級干部特別是局級領導干部要堅定站位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切實將黨中央戰略部署以及省委、市委貫徹落實要求,細化分解到每一個重大項目、每一項重要改革、每一件重點工作中去,在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建設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中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全力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貢獻,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本文摘自中共成都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鳳朝2021年3月16日在全市局級領導干部讀書班上的交流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