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帆


優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功能
增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率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產業結構,提升綜合能級與國際競爭力。堅持產城融合,完善郊區新城功能,實現多中心、組團式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成都在指引城市經濟中長期發展方向和路徑的過程中,堅持以產業功能區為基本單元,持續完善產業功能索引和產業空間圖譜,形成了一套“動態坐標體系”。“十四五”開局之年,成都貫徹落實國家對超大特大城市功能定位、空間布局的新要求,推進新一輪產業生態圈和產業功能區優化調整,努力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不斷提升城市集聚要素、配置資源、協調發展、引領創新的能力。
全方位布局、多層次構建城市經濟功能單元,是成都建設世界級都市圈的基本邏輯
按照“十四五”規劃藍圖確定的遠景目標,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從全局看,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西部大省發展極核,還肩負著加快成德眉資同城化、在都市圈范圍內推進城鎮化和人口集聚、帶動數千萬人口整體跨過中等發達國家收入水平的重任。為了有力支撐全省乃至國家2035年遠景目標的實現,成都在未來15年仍需加力發展產業功能,構建一個直接服務管理兩千萬左右市民、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上游水平的世界級都市圈。
在全球范圍內,目前僅有東京、首爾、紐約等少數幾大都市圈成為兩千萬人口級“發達大都市圈”。我國最大的兩個城市北京、上海在承載兩千多萬人口的條件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了不起的發展成就。對成都而言,在不具備國際港航物流中心、國家級金融中心、國家對外交往中心等頂級發展要素的條件下,建設世界級都市圈,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向中等發達國家上游水平的目標,這將是全球范圍內沒有現成教科書可借鑒的偉大創舉,唯有從成都經濟社會的實際出發,堅持探索一條符合成都特點的新路子。
構建十多個產業生態圈、打造數十個產業功能區,既做“經濟指揮部”又做“產業主陣地”,既自成體系又開放包容,以多重產業功能的復合疊加支撐起世界級都市圈,符合成都中長期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客觀規律。成都的產業生態圈實現了一二三產業全方位布局,在依托現代服務業快速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的同時,著力鞏固工業、農業的基礎支撐,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統籌發展和安全十分必要,也為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產業功能區的設置則體現了“多層次構建”的特點,在空間布局、發展能級、內部功能上,都有多個“圈層”:在空間布局方面,統籌兼顧都市圈核心區、城市新區和郊縣衛星城的不同發展需求,布設與各圈層所處發展階段、所擁有空間容量相適應的產業功能區,形成梯次分工格局,打通城市內外產業鏈條;在發展能級方面,實現未來產業、先進制造業、傳統產業并重,國際前沿產業、國內支柱產業、區域特色產業并舉,增強對不同類型企業、不同層次人力資源的兼容性;在內部功能方面,產業功能區兼具產業核心功能、配套產業功能、人居環境功能、公共服務功能,形成自我服務保障、市民安居樂業、共享高品質生活的產業社區。
一個產業生態圈就是一項城市功能,讓都市圈成為緊密協作、要素共享的“經濟綜合體”
在美國城市發展歷史上,先后出現了“汽車城”底特律、“飛機城”西雅圖、“航天城”休斯頓、“物流城”亞特蘭大等具有鮮明產業功能特色的大城市,這些城市取得了輝煌的發展成就,在美國以及全球產業分工中占據特有的優勢地位。但受制于城市產業功能和發展規模的局限性,這些城市難以躋身美國“一線城市”,與世界城市的最前列還有距離。
成都建設的十多個產業生態圈,每一個產業生態圈發展到了世界級,都可以推動一個大城市的發展。只有讓許多“產業城”建在一起,把不同的產業生態圈有機融合為一體,才能支撐兩千萬人口級大都市圈的高質量發展。在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持續深入、全球產業分工格局持續調整的背景下,前沿產業、領軍企業都在快速切換中,城市競爭力水平也隨之而快速演變、此消彼長。始終擁有若干個高能級產業生態圈,就能確保成都作為世界級都市圈的發展動能充足、國際地位長盛。
在都市圈中構建多個產業生態圈,關鍵要發揮出產業生態圈之間的協同效應。部分產業生態圈之間存在產業鏈串聯、并聯的條件,但產業生態圈之間的協同發展主要在于構建要素共享的“經濟綜合體”。
一是設計創意共享,共同追逐設計潮流最前沿,打造消費升級風向標。依托成都消費市場規模大、層次豐富、理念新潮的綜合優勢,由需求側向供給側傳遞市場偏好,推動個性化、“二次元”、“國潮”、綠色低碳等消費升級趨勢向多行業的工業設計滲透轉化,形成設計創意高地。
二是工業文化積淀共享,共同打造代表城市形象的產業品牌。培育一批“創客”、“極客”,激發各行業深入鉆研的動力、原始創新的活力;打造一批“名品”、“上品”,引導各行業采取“優質優價”戰略,共同著眼中長期的競爭力,謀劃高質量發展。
三是高層次人才共享,在不同生態圈之間交互培養、交流進步。結合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發展趨勢,在各行業培育數字經濟關鍵共性技術人才;圍繞各行業領軍企業發展需求,跨行業選拔培育一批具有多領域勝任力的企業管理人才。
四是融資渠道共享,形成豐富金融資源服務于高水平實體經濟的正向循環。通過各行業打造產業高地、共同擴增優質產業投資標的,吸引國內外金融資源流向成都,尤其是吸引具有企業甄別力、行業洞察力的中長期戰略資本聚集于成都。
五是公共服務共享,發揮就業規模優勢,形成城市公共服務的規模經濟。在各行業發展中形成較大規模的中等收入階層,以市場力量擴大高質量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服務供給,提升城市對青年人才、新興產業和領軍企業的吸引力。
一個產業功能區就是一個重要增長極,促進產業鏈有效聚集整合、城市空間均衡協調布局
“大都市里建小城”,是產業功能區建設所體現的空間布局理念。每個產業功能區都是一個基本完整的城市功能單元,在整個城市產業生態和公共服務體系的支持下自發生長,同時為整個城市的發展注入一項發展動能。每個產業功能區要打造成為整個城市的一個重要增長極,就要擁有相應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或者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并圍繞重點企業構建產業鏈,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功能。
與多個中小城市、產業園區組成的城市群相比,成都在一個大都市圈集結眾多“小城”,有利于各產業功能區在密切合作、近距離比選、有限度的良性競爭中,更加明確自身的產業分工定位,實現差異化發展。同一個產業生態圈下的各個產業功能區,應探索不同的細分產業門類或產業鏈細分環節,形成優勢互補的功能結構,做強整個產業生態圈的競爭優勢。一些超大特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在經濟功能配置上的統籌考慮不足,區域經濟出現了空間極化現象,造成經濟重心偏離市中心、“新區強、老城衰”、城區局部地區發展明顯滯后等問題,不利于整座城市的包容共享發展。成都60多個產業功能區設置在市域范圍內的不同圈層、不同方向,引導產業發展要素和城市公共服務功能總體上保持均衡分布、在小范圍內適度集聚,防止因產業空間失調而造成城市區域發展水平分化。從產業功能區的具體設置上看,一方面立足城市發展中自然形成的產業集聚組團,淡化行政區劃界限,讓一部分相對鄰近、但分屬不同行政區的組團加強聯系,強化其在整個城市范圍內的增長極地位;另一方面又兼顧各行政區產業功能的基本均衡配置,在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主導產業有待突出的區縣,增設產業功能區,預留充足的產業發展空間,引導市場力量填平“洼地”,在產業空白地帶打造新的增長極。
建立以產業功能區為基本單元的城市經濟空間圖譜,不是進行“圍墻式”、一成不變的經濟功能單元劃分,而是一種基于發展位勢的動態空間規劃,體現出政府指引與市場導向在產業發展要素配置上的交互作用。產業功能區在發展能級上可升可降,在管理范圍上可擴可收、可分可并,在具體產業定位上可隨行業發展趨勢而相應延伸或切換。對于內生增長動力強勁、很好發揮增長極作用的產業功能區,可以不斷賦予更大發展空間,進一步激活產業和企業的發展潛能。而對于未取得市場充分認可、增長極功能培育緩慢或者衰退的產業功能區,也需建立微調和退出機制,為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預留空間,實現發展要素二次分配、產業空間“鳳凰涅槃”。
一個科創空間就是一個新興動力源,面向全球、面向前沿塑造城市核心競爭力
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使命。成都在中長期發展中建成世界級都市圈,需要培育一批追逐全球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的產業功能載體,提升城市綜合發展能級和國際競爭力。建設產業功能區、打造城市增長極,本質就是建立一批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具備相對完整創新鏈的功能組團,并發揮成都科教資源優勢,指引“創新創業創造”向產業功能靠攏,以空間集聚的方式促進產學研一體化。高品質科創空間正是決定產業功能區發展能級的關鍵平臺,是成都產業功能區建設中優先傾斜資源、強化優勢特色的重點方向,也是成都運用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綜合優勢,吸引全球創新要素,集聚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主要載體。
建設產業功能區,在一定程度上界定產業功能、限定發展空間,既是對產業發展要素集聚的引導,又是對企業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內生式增長的軟性約束。當同一產業領域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時,更容易形成多方向、多領域的合作關系,而在合作網絡中處于中心地位的必然是其中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企業。從市場機制看,集聚發展不僅有利于集聚創新資源,降低創新要素整合所需成本,也有利于要素市場獲得充分信息、掌握行業發展全貌、比選市場主體,引導人才、資金、生產空間等要素形成反映真實投入產出關系的市場價格,加快稀缺要素流向自主創新型企業。
產業功能區不僅是開展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也是展示創新過程、推廣創新成果、觀摩創新經驗、激發創新動力的最佳窗口。廣義的科創空間不局限于專門用于科創功能的實體空間,也包括企業之間協同創新的合作關系。高品質科創空間既是創新策源地,又是應用場景、交流平臺,是形成全行業創新共識的“咖啡廳”。發揮產業功能區龍頭企業的作用,就是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將一家或幾家企業的科創平臺轉化為服務整個產業功能區乃至整個產業生態圈的科創空間,在合作交流中帶動同行謀創新、促發展,共同打造城市產業集群的創新優勢,塑造成都創新生態和創新文化。
作者
國研經濟研究院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