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湘 孫長江
【摘 要】1957年創辦的廣交會,是觀察20世紀50年代中國對外開放的絕佳視角。廣交會是在被封鎖、禁運的條件下,發展對資本主義國家貿易的制度化平臺;是中國對外政策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宣傳展示窗口,肩負溝通中外、澄清海外反華謠言的重任。廣交會客戶邀請的國別政策反映了中國經濟外交的取向,中國政府還通過廣交會還開展對外援助和展覽會外交。客觀地說,中國通過廣交會實行的對外開放有限,但考慮到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兩岸關系,已是難能可貴了。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必須堅守“兩個不能否定”的立場,相關判斷不能簡單化、一刀切。
【關鍵詞】廣交會;對外開放;交易平臺;宣傳場所;改革開放前
【中圖分類號】K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6644-(2021)02-0035-11
新中國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國發展需要的對外開放道路。關于1978年之前中國是否有對外開放,學術界的看法并不一致。鄧小平曾講到:“我們過去固守成規,關起門來搞建設,搞了好多年,導致的結果不好。” 在他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是對外開放的,不過那時只能是對蘇聯東歐開放。”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新的方針政策,“中心點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封閉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轉到各方面的改革”。在現有學術研究中,部分學者將改革開放前的國策定位為“閉關鎖國”,否認有對外開放,充其量承認:在1949—1959年間實行“一邊倒”的對外開放,即對蘇聯東歐開放;1960—1969年,是“一邊倒”式對外開放結束。 在對外貿易領域,有學者將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外貿發展戰略劃分為“一邊倒”(1949 —1959)、“閉關鎖國”(1960—1971)和“轉型傾向”(1972—1978)三個歷史時期。
1957年創辦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自2007年4月第101屆起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是觀察20世紀50年代中國對外開放的絕佳視角。20世紀50年代,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貨物禁運”。周恩來1973年對美國大通曼哈頓銀行董事長戴維·洛克菲洛說:“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在我們被封鎖的情況下不得已搞的,我們只好請人家進來看。” 原外經貿部部長石廣
生說,廣交會的創辦是新中國打破封鎖、開拓對外貿易,發展國民經濟、探索對外開放的偉大創舉。 廣交會是新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門戶之一,可以說對外開放的大門就是從廣交會打開的。廣交會不僅具有經濟學上的出口創匯功能,還具有廣泛的對外開放功能,下面擬從三個方面進行觀察。
一、廣交會搭建對資貿易平臺
從經貿角度來說,中國需要一個新的國際貿易平臺。當時,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復雜而嚴峻,國內在經歷了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之后,發展對外貿易的條件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對資貿易的制度化平臺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在保持與蘇聯和東歐國家貿易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對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廣交會就是中國開展對資貿易的制度化平臺,“我國每年春季和秋季定期在廣州舉辦的出口商品交易會,是我國同港澳商人和亞非拉丁美洲國家和地區以及西方國家商人進行交易活動的場合”。至于與蘇聯等國的貿易,以政府協定、易貨記賬、進出平衡的方式進行。
1.開展非官方、半官方的民間貿易
到1956年,同中國建交的國家包括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在內僅有25個。其中,新中國同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每年都是通過雙方簽訂的政府協議進行的。而資本主義國家即使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并不意味著雙方就能穩定發展政府間貿易。例如,歐洲的瑞典、丹麥、瑞士、芬蘭1950年與中國建立了貿易關系,芬蘭還同中國簽訂了政府間貿易協定。但這些國家后來多數追隨美國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和貿易禁運政策,中斷了與中國的直接貿易關系。更復雜的是,半官方渠道也經常受阻,如中日貿易。1952年,中日簽訂半官方的第一次貿易協議,但協議簽訂后的幾項貿易合同均遭到日方毀約,第一次貿易協議總計執行5%;1953年簽訂的第二次貿易協議的相關合同也只執行了38.8%。1958年簽訂第四次中日民間貿易協定,但未能執行。
自1949年10月起,中國對資本主義國家貿易方式逐漸由解放區的易貨方式轉變為以結匯方式為主。但朝鮮戰爭爆發后,各國搶購戰備物資,使國際市場物價上漲、外匯貶值;而美國的“封鎖”“禁運”甚至凍結中國外匯則使中國損失很大。1951年1月,全國對外貿易管理會議確定“以易貨為主”的方針。易貨貿易對于打破“禁運”是有積極作用的,但它畢竟不是也不應該是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常態形式。有學者認為,“如果沒有‘封鎖‘禁運的影響,我國的對外貿易也會采納一般的以結匯貿易為主、結匯貿易和易貨貿易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正常的對外貿易”。
但是,怎么打破西方封鎖獲得外匯呢?時任對外貿易部駐廣州特派員嚴亦峻注意到,廣東省外貿系統已舉辦了幾次小型的物資出口交流會、展覽會,每次均成交幾百萬到上千萬美元。他于是想“辦個大的”,把全國各行各業的外貿公司都集中到一個展覽會上,請外商來洽談、當面成交,獲得更多外匯。當時,中國的反封鎖、反禁運斗爭首先在亞非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取得突破,港澳地區則是中國反封鎖、反禁運的前沿陣地。廣交會最初主要面向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國家。例如,1957年春季的第1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原則上只邀請港澳和新馬地區客戶”參加。
2.建立海外聯系和了解國際市場行情
社會主義中國對資本主義國家貿易包括對港澳的貿易,不能沿用資本主義的貿易方式。而且由于國內生產關系的變化,新興的國營進出口企業面臨建立業務聯系的新課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私營進出口商相當有影響力。各口岸進出口商一般都是當地大商戶,對資本主義國家開展批發業務。他們業務水平高,“廣州商人對港澳和海外華僑往來較多、靈活機動”。但隨著土地改革后,實行“統購統銷”體制,壓縮了私營廠商參與對外貿易的空間。對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后,出口私商勢力進一步衰微。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國營貿易公司統一經營幾乎全部進出口業務。例如,1950年國營外貿進出口額占到全國進出口總額的68.4%;而到1952年,國營經營比重上升到92.8%;到1954年,這一比重達到了98.16%,私商只占1.84%。國內私商的海外業務關系斷裂。同時,外國洋行與海外的貿易關系也不再起作用。
國營貿易公司與海外從事對華貿易的進出口商沒有建立起互信的聯系,造成業務鏈斷裂。例如,國營公司承接對香港的出口供應業務后,無法直接銷售給香港的商人,而是委托駐港機構五豐行代銷,導致五豐行營業額劇增,產生一連串貨到無人負責無人管理,被私商壓價騙價等混亂現象,以致江西的殘牛被香港衛生當局焚燒700余頭。 而五豐行本身,對于香港市場的變化及其規律,最初也有判斷不準的情況。例如,1954年9月初,香港五豐行牲畜組根據港市生豬銷量一時見好,估計中秋節還會增加,估計銷量1.25萬頭(后實銷8788頭),結果造成嚴重的積壓事故。
舉辦廣交會可避免這種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損失的風險。國內各國營公司在廣交會上,與港澳商人及僑商有重點地建立業務關系,并了解到他們提供的有關價格和規模等方面的合理意見,進一步溝通內外情況,加強業務上的聯系。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商帶來國際市場上的最新信息,中國企業可以廣泛、直接地了解到國際市場需求情況及對中國商品的評價,這樣有利于提高商品質量和競爭能力。對此,周恩來在會見美國大通曼哈頓銀行董事長戴維·洛克菲洛時說:“考察相互的市場和國家需要,有好處。這恐怕是好辦法,了解雙方的情況和市場需要。你很清楚,我們所有的進出口貨物都是通過國有機構來進行的。我們希望在平等互利和互通有無的基礎上進行貿易。毫無疑問,你們的設備可以供應我們的需要,我們有些商品可以供應你們市場的需要。互相了解才能提出意見和要求,不然盲目性很大。”
(二)展覽交易相結合的模式
廣交會工作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展覽與促銷結合,以直觀的方式展示出口商品,以展覽促貿易。“看樣訂貨、當面成交”是其生動體現。這種經濟與貿易方面的展銷模式,沿用至今。
外貿部門的總結說:“展覽與交易相結合是一種發展對資本主義國家貿易的良好方式。”因為通過參觀,外賓僑商萌發了與我國貿易的興趣,有些參觀者未與我們建立業務關系的,通過我們的介紹和掛鉤,與有關業務單位建立了業務關系或做成了買賣,有專門來參觀其中一類商品的,由于看到了其他樣品,而擴大了其經營范圍,做成了其他商品的交易,這對發展業務關系,擴大出口,是有一定好處。 具體而言,廣交會“看樣訂貨、當面成交”有兩方面作用:一是擴大推銷,尤其是對新小商品的推銷有幫助。因為新小商品客戶對我國了解不夠,如以函電介紹遠不如來會實地了解的作用大,尤其我國工業產品出口歷史短,經看過實物后,對擴大推銷的用途更大;二是了解國外市場情況及外商對我國產品之反映意見。在看樣的基礎上當面收集到的材料直接及時,有助于生產及運輸的改進。而連續舉辦交易會,能密切與客戶的關系,解決以前交易的遺留問題,也有助于解決國內公司與國外機構之間的矛盾。交易會期間客戶親自來穗,經看樣品和面談后能簽訂長期合同,有利于生產部門調整計劃安排,也可為國營貿易公司改進經營管理提供參照。
“看樣訂貨、當面成交”是中國發展對外貿易的方式,可彌補經濟計劃之不足,符合當時地大物博、交通不便的國情。由于市場和產銷情況的變化,新商品和代用品的出現,年初制訂的計劃難免出現某些方面不符合客觀情況的需要,尚存的小商品生產具有分散性與盲目性特點,而交流會可起到商品集散的作用。 過去我們曾感到手工藝品銷路是有困難的,但原因弄不清楚。外貿單位注意到,“看樣成交能夠消除函電交往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這樣看來,在對手工藝品的出口上,如能多采用看樣推銷的辦法,尤其是在較多的地區適當采用代理方式,將樣品擺出市面,對銷售將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采用不同的推銷辦法,絕不能千篇一律地采取一般的國際貿易方式。
外國客商的認識,則是基于商務成本。香港英商京詩丹(Mr.S.King)1956年上半年曾到過廣州參加廣東省出口物資交流展覽大會。“現在這個展覽會是大規模的,是全國性的,它所陳列的展品,當然要比上次多得多了。而且,我在這里可以見到來自華北的貿易代表,我們可以選購我們認為合銷的中國產品。”他在廣州能見到來自中國各地的貿易代表,也就“不想到其他地方去了”。
廣交會在各個時期都是中國外貿出口的重要渠道。據統計,1957—1962年,每年兩屆交易會的出口成交總額約占中國同期現匯成交總額的20%左右,1963—1965年增至30%左右。從1966—1977年,平均為41.53%。其中,1966—1969年占35%左右,在20世紀70年代,廣交會的出口成交額占到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40%以上。其中1972年和1973年的洽談成交,分別占到全國總額的54.4%和51%。改革開放以來,廣交會出口成交額繼續突飛猛進。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盡管一些大宗商品(如原油、煤炭等)不在廣交會成交,每年成交額仍占20%左右。
二、廣交會打造對外宣傳窗口
廣交會承擔了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時代重任。中共中央指出:廣交會既是一個定期的國際貿易的交易場所,又是中國對外政策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一個宣傳場所。廣交會采取交易與宣傳相結合的模式,通過展品特別是并不成交的工農業產品,宣傳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成就和對外政策。由此,廣交會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對外宣傳“窗口”。
(一)嚴峻的國際輿論形勢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急需能夠溝通中外的窗口和橋梁,將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請進來”,向他們展示一個真正的新中國,其必要性源于下列兩方面原因。
在當時世界兩大陣營對峙的冷戰大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千方百計想搞垮新中國。且自大陸戰敗盤踞臺灣的國民黨集團,在港澳和海外華僑中也與新中國全面開展爭取民心的斗爭。同時,港澳地區進出口商的政治情況也很復雜,有靠近祖國的商行,有資本主義國家的洋行,有對南洋的辦莊,以及行莊、攔商等,還有國民黨以掩蔽為目的的特務商行。 例如,1954年,在香港代表臺方的“工商界上層人士”尹致中自臺灣回港后即聲言:“臺灣決不惜一切力量爭取香港及海外華僑。”當年中華廠商會的選舉暴露了臺灣的陰謀活動。據華潤公司估計,“年底前后另一大社團中華總商會的改選,將亦有一番激烈斗爭,因臺灣分子亦在蠢蠢欲動”。
海外勢力反華的手段甚多,主要是極力詆毀新中國取得的成績。采取編造“親身經歷”“現身說法”的手段,誤導人民。對新中國確實發生的壞消息,不但連篇累牘地張貼,還添油加醋,牽強附會地發掘所謂“內幕”“真相”,大肆散播關于新中國的謠言、假消息,意圖打擊中國人的自信心,并在國際上營造不利于新中國的國際輿論,特別是惡意中傷和歪曲新中國對外貿易政策。
以香港而論,發行量比較大的《華僑日報》《工商日報》《工商晚報》,均頑固堅持親臺反共立場,沿用“中華民國”紀年,每年舉辦“雙十”國慶,懸掛“青天白日旗”,反對舉辦“十一”國慶和懸掛五星紅旗;接受臺灣當局資助,在“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登記,其中《工商日報》持文字第8號登記證(后為臺教新字第120號),《華僑日報》持臺教新字第110號,《工商晚報》持臺教新字第121號;刊登臺灣“中央社”編發的通稿,稱臺灣當局為“我國”“中國政府”,稱北京為“北平”,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淪陷區”,稱中國政府為“中共當局”,甚至污蔑為“匪共”。
同時,美國利用東南亞華僑問題遏制中國。例如,鼓勵臺灣當局爭取華僑支持;排斥中國在華僑教育中的影響;鼓吹“中國威脅論”,破壞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充分發揮香港在華僑政策中的獨特作用;等等。1956年,美國政府制定統一的東南亞華僑政策,于次年形成《美國對東南亞華僑政策的指導方針》。 貿易問題是美國遏制中國的重要內容。在美方看來,“中共一般把海外華人看作一筆財富,因為:海外華人給他們大陸親戚的匯款是外匯的來源之一;海外華人的財產是工業發展所需資本的潛在來源之一;海外華人可以被用以增進共產黨中國與駐在國的貿易”。
當然,國內的華僑工作也確有失誤。以廣東為例,土地改革運動中出現了傷害華僑權益的偏差。新中國工作中的失誤,被別有用心的人士和政治勢力當作污蔑新中國的素材。但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善于自己糾正錯誤的黨,善后工作必須借助于有力的宣傳活動。由于廣州鄰近港澳,華僑眾多,平常及節日前后外賓、華僑經過廣州到各地的為數不少,很多尚無邦交的外國友好人士也紛紛通過港澳路線進來。將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和關心新中國建設的國際友好人士“請進來”,可以通過宣傳和展示粉碎港澳及海外反動勢力的造謠和污蔑。
(二)交易與宣傳相結合
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商品展銷會。交易與宣傳相結合,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典展會模式。廣州舉辦的出口商品展會,展品以廣州口岸掌握的商品為主,其他商品亦廣為搜集,實物文字并重,圖表次之;文字圖表內容著重對海外商人進行宣傳和介紹。例如,1955年廣州出口物資交流會,展出商品著重說明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新中國成立后進口商品結構變化,種類商品每年生產及出口增長情況。宣傳的方法主要是出口商品的展出,配合著口頭和文字、圖表的宣傳,宣傳中心內容是應用各種數字和具體事例說明新中國對外貿易的方針政策,發展對外貿易的巨大潛力,進出口貿易與國家經濟建設的密切關系,號召海外僑胞多辦祖國貨物出口,積極推銷,多用國貨,以支持祖國五年計劃經濟建設和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同時粉碎反動派在國外散播的歪曲污蔑新中國對外貿易實況的謠言。 為了擴大宣傳效果,舉辦方對港澳工商界、文教界、工人、農民、漁民、學生及華僑有關組織的觀眾舉行報告會,分別說明情況。同時,通過新華社、中國新聞社、香港《大公報》、《經濟導報》等通訊社、報紙雜志,向港澳及海外各地廣為宣傳,總計發出一般稿件30余件。在兩個多月的展出期間,參觀人數共約18萬人。回穗參觀的有港澳工商界各行業的代表人物,有東南亞各地的華僑進出口商,有進步的工會領袖人物,也有港澳反動工會的理事和老技工。
為了更好地做到交易與宣傳相結合,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還就展品的征集和布展提出了如下原則:1.陳列館的展品,經常要推陳出新,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中國當前出口商品的技術水平與業務發展情況,并根據經營單位的推銷意圖結合藝術布置,有重點的且較全面的介紹,以及經常輪番更換展出。2.展品陳列必須配以相應的文字說明來宣傳介紹,使能在認識上鞏固其對中國商品的印象。3.現有樣品零售間出售手工藝品是一種良好的輔助宣傳方法,使得許多參觀者能適當選購他們所喜愛的工藝品,并通過他們帶到國外去。商品宣傳的印刷品在陳列館保存一定數量,以便向來賓或向國外發送。4.陳列館展品數量和品種很多。希望有關業務單位對一些技術性較強的(如機械、儀器),品種較復雜的(如藥材、抽紗),較貴重而易破損的(如特藝品等)展品,能指定專人(委托廣州口岸公司)定期檢查和檢驗。5.陳列展品系長時期的展出,一些容易損壞的商品最好能用模型代替,或以空裝展出(如香煙及食品罐頭用罐、糖果餅食用空盒),以節約物資。
通過這些創新,廣交會成為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為發揮這個“窗口”作用,“展覽會將全面地、集中地介紹我國出口商品情況,并宣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及對外貿易政策等”。廣交會創辦早期,對外宣傳重視政治內容特別是外交外貿政策的宣傳。每屆廣交會開幕前,通過報刊廣告等形式公布廣交會的消息。每屆廣交會期間,通過有關領導在外賓集會上的講話、召開新聞發布會以及接待傳媒記者的采訪、發表有關廣交會的新聞報道。此外,還通過攝制紀錄片,印制廣交會簡介、紀念冊、紀念郵票、明信片和制作紀念性物品等多種形式宣傳。
廣交會采取交易與宣傳相結合的會展模式,對客商產生政治影響:1.來中國的所有國外商人,了解新中國的建設及人民生活情況,通過友好往來,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加強對華僑華商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教育。2.通過展覽,集中介紹中國出口商品,相應顯示中國經濟建設成就,以及豐富的可供出口的物資貨源,宣傳社會主義的優越性。3.通過交易具體宣傳和介紹中國平等互利的對外貿易原則,發展國際間正常貿易來往的真誠愿望,相應顯示中國工農業生產和建設成就,從而擴大政治影響。
廣交會主要面向港澳和海外,但其宣傳工作卻是全方位的,觀眾來源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先,對廣大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其次,對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吸引華商僑商回國投資,貫徹團結、斗爭、分化、爭取相結合的方針,采取靈活的斗爭策略,達到共贏的目的;最后,開辟人民外交渠道,建立和鞏固國際統一戰線。廣交會通過展出當時中國具有先進水平的各種出口商品,以及不對外成交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宣傳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同時也重視政治內容特別是外交、對外貿易政策的宣傳,營造和平貿易、友好往來的氣氛。中國重合同、守信譽的大國形象逐漸在國際上樹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進一步被世界人民所認可。
事實上,廣交會很好地履行了對外宣傳職能。正如中共中央指出的那樣:“交易會既是一個定期的國際貿易的交易場所,又是我國對外政策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一個宣傳場所。”
三、廣交會展開經濟外交攻勢
廣交會的對外宣傳重點,同時也是廣交會經濟外交的主要目標:1.對亞非民族主義國家和拉丁美洲國家來賓進行宣傳,用誠懇交換意見的方式、對方可以接受的辦法,幫助他們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偉大遠景,以鼓舞他們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發展本國民族經濟的決心和信心,消除他們對我們的疑懼,減少他們對帝國主義的幻想和依賴。2.對西方國家的外賓,挖掘他們在不同程度上與中國的共同點,盡量擴大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之間的矛盾,鼓勵其他西方國家持和平、中立傾向。3.對華僑和港澳同胞,幫助他們了解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了解祖國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華僑政策,提高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并通過他們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
(一)廣交會客戶邀請的國別政策
從廣交會客戶邀請工作的國別(地區別)政策,可從側面觀察和分析中國經濟外交的取向。
1.爭取亞拉非民族主義國家客商
屬于第三世界的亞非拉民族主義國家,具有僅次于“兄弟國家”的地位。作為中國對資貿易平臺的廣交會,非常重視爭取亞非拉民族主義國家的客商。
一是廣交會爭取東南亞各國客商特別是華商。廣交會創辦之初,客戶邀請的重點除港澳外,主要是東南亞國家。必須指出的是,他們來華參加廣交會并不是很踴躍,需有關方面去做工作。
二是吸引亞非拉國家特別是阿拉伯商人前來參加廣交會。20世紀60年代中前期,中國將發展與亞非拉國家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貿易,當作開拓海外市場的方向。隨著中蘇關系破裂,中蘇貿易也急劇下降,而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尚未正常開展。中國對外貿易陷于青黃不接的“真空”或“空窗期”。在1956—1965年間,中國外交迎來第二波建交高潮。但同新中國建交的國家,除法國外都是亞非拉國家,而在這些亞非拉國家中,除錫蘭、柬埔寨、老撾和古巴外,又都是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1964年春季的第15屆廣交會,是在周恩來出訪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阿爾及利亞、緬甸、巴基斯坦等14個國家之后,又逢中法剛剛建交的形勢下舉行的,到會客商十分踴躍,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3719人到會。廣交會邀請了廣大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貿易部門派人參加廣交會。還有墨西哥、芬蘭、錫蘭、荷蘭、緬甸等國的經濟貿易代表團,都在會上達成交易。從統計數據看,這些國家客商成交不理想;從客戶邀請工作看,這些國家客商一般要求中方負擔費用。
2.限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客商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行對華經濟封鎖、貿易禁運政策,廣交會也相應拒絕這些國家的商人來會交易。但對不同國家的政策也有區別,并根據中外關系的變化和國內經濟發展要求適時地進行調整,體現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策略。
分化美國與西方盟友的關系。1957年秋季廣交會強調,對西方國家要在有利于我國政治和經濟原則下,分別采取一般穩定、重點爭取和個別“暫時冷淡”的態度,在經濟上認真爭取購到我國需要的貨物與技術,“在政治上則繼續采取利用矛盾,分化敵人,孤立美帝的策略”,以西德為主,法、意、英為次,對北歐國家爭取建立和鞏固正常貿易關系,在南美則爭取建立貿易據點。
限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客商參加廣交會,政策最為穩定的是對美國客商的限制。廣交會不僅不主動邀請美國商人,而且對于美國客商的相關請求也明確拒絕。中國對于通過廣交會進口的美國商品也嚴格管制。但這不意味對中美貿易的絕對禁止,特別是通過第三國的中美間接貿易,中國都采取理性務實的態度。同時也有美國客商通過第三地參加廣交會的情況。
中國政府一貫積極發展中日貿易。新中國成立之初,中日貿易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在廣交會初創時期,日本是廣交會客商的重要來源地。日商的到會率也是比較高的。廣交會對日商關上大門,緣于日本實行反華政策導致兩國關系緊張,一旦兩國關系得到改善,廣交會即對其開放。
(二)展覽會外交與對外援助
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展覽會(博覽會)外交援助對象,主要是會展業不太發達的越南和朝鮮。當時,朝鮮和越南都希望利用廣交會這個平臺發展對外貿易。1964年9月,周恩來在接見朝鮮代表團談到朝鮮、越南參加廣交會的問題時建議分三步走:第一步,請朝鮮、越南派幾位專家參觀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第二步,在廣州辟一個位子給他們展覽,介紹商人直接與他們洽談成交;第三步,可請商人到平壤或河內去參觀成交。越南和朝鮮政府根據周恩來的建議,在1964年秋季廣交會和1965年春季廣交會期間,都派了代表團來廣交會參觀。越南代表團還利用參觀的機會同來會的商人洽談,做成了小量的交易。
廣交會的“展覽會外交”,包括與歐洲老牌博覽會大國——民主德國(東德)展開交流。1961年1月,民主德國駐華使館代理商務專員雷斯向中國外貿部要求“利用一切可能宣傳萊比錫國際博覽會”:1.在廣交會內設立一個宣傳萊比錫博覽會的廣告臺。臺前放置一些萊比錫博覽會的宣傳品供人們自取,民主德國不派人在會場內宣傳活動;或者在廣交會大門口豎立一塊宣傳萊比錫博覽會的廣告牌。2.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出版的外文版《中國對外貿易》雜志上刊登宣傳民主德國萊比錫博覽會的廣告。對此,外交部向國務院外事辦報告:廣交會的性質不同于一般國際博覽會,是以港澳和東南亞各地商人為主要對象,推銷中國出口商品;此外,《中國對外貿易》雜志完全是宣傳中國出口商品的雜志,過去從來沒有刊載過外國廣告和宣傳品。因此,建議對民主德國要求予以婉言拒絕。但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張彥批示:“這不是什么原則問題,不要完全拒絕。可以同意德方第一點建議。”1961年9月,民主德國駐華商務參贊弗里特曼又向中國外貿部提出,要求在當年秋季廣交會內設立一個宣傳該國1962年春季萊比錫博覽會的廣告臺,并且在臺前放置有關宣傳其博覽會的宣傳品,任參觀者自取。外貿部傾向“援例予以同意”,因為這是上屆廣交會的“同樣要求”,曾報經國務院外事辦批示同意。但這一次,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孔原和秘書長曾濤卻批示說:“要考慮到如其他兄弟國家援例提出此項要求時是否一律同意?在目前情況下,對德方的要求以婉言推脫為好。”
在外國看來,廣交會與西方博覽會或展覽會類似,并期望進行同業交流。在外國博覽會或展覽會代表團來訪時,中國常以廣交會為對口單位進行接待和交流。應當指出,中國通過廣交會進行的“展覽會外交”,并不限于社會主義國家。1964年初,聯邦德國(西德)有關方面以漢諾威博覽會副主席出面,邀請兼任廣交會副主任的中國外貿部副部長盧緒章參觀漢諾威博覽會(展期為4月26日至5月5日,與廣交會重疊)。經中國駐瑞士商務參贊處將請帖和信轉達對外貿易部后,中方未予回應。于是,西德方面又來信催詢。對此,中國駐瑞士商務參贊處向外貿部請示,要求以部的名義“答復該會”。中國政府指示,“根據目前對西德采取冷淡態度、適當控制貿易的方針,我同西德不宜搞官方的公開的往來,盧副部長也不擬參觀哈諾威博覽會”。但要求以商務參贊處名義函復,對其表示感謝,“盧副部長無法抽身去參觀該博覽會。將來如有合適機會,再作考慮”。
應該指出,通過廣交會實行的對外開放,并不限于廣交會達成的購銷合同。在通常情況下,來華參加廣交會的外國客商特別是未建交國家客商,都希望在廣交會前后到其他地方進行商務和旅行活動。事實上,在中日、中美正式建交之前,大量日本、美國客商都獲邀在廣交會結束后前往北京。中外雙方會談的內容與對象,甚至超出在廣交會上的談判。很多美國客商來華參加廣交會,目的不是要采購中國的出口商品,而是向中國推銷產品。中國有關方面,也借助廣交會與外商達成進口外國商品、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意向,并廣泛開展經濟、文化乃至政治交流活動。
四、結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對外開放格局,廣交會的有限開放也許顯得微不足道了,該如何觀察和評價改革開放前的對外開放政策?
(一)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已有對外開放,程度還有限
對外開放是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內容是: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和發展同各國的經濟、貿易、技術交流與合作。中國的開放政策面向全世界,既對資本主義國家開放,也對社會主義國家開放,既對發達國家開放,也對發展中國家開放。發展對外貿易、利用外國資金、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是對外開放政策的三項主要內容。 按照這個標準,中國在1978年以前也有對外開放。廣交會的對外開放,并不局限于社會主義國家,也未截止于“一五”時期,即使“文革”時期仍堅持舉辦。廣交會最初主要面向港澳和東南亞、海外僑商,以及亞非國家和部分西方國家。1972年以后,美國成為廣交會最重要的客戶來源地。以廣交會為主要平臺的中美貿易,在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的正常化進程中起到了推動作用。
此外,通過廣交會“窗口”的對外開放是有限度的。首先,廣交會邀請的范圍有限。如前所述,廣交會客戶邀請工作的國別政策,是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客商“厚此薄彼”的差別待遇。其次,禁止外商到別的口岸談生意和到其他城市參觀。例如,來自與中國尚未建立外交關系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客商,可憑廣交會發給的邀請函和本人護照先行自深圳入境,再到廣州補辦手續,但停留地域只限于廣州;如欲去廣州以外的地區參觀、游覽,須另申請手續。 有些客商企圖在我們兄弟公司之間鉆空子,不和廣州談,要和上海談,我們都不予同意,想盡辦法讓他們集中到廣州商談。1978年之前中國通過廣交會的有限開放,與1979年以后的全面對外開放有重大差異。
(二)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避免相互否定
有歷史虛無主義者將毛澤東倡導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閉關鎖國聯系起來,有的還進一步深挖思想根源:“毛澤東崇尚我國傳統文化,對接觸甚少的資本主義文化一般采取虛無蔑視的態度,追求閉關鎖國的烏托邦。”顯然,這都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當時中國未能更多地對外開放,并不是基于鎖國戰略,而是受制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封鎖禁運。對此,鄧小平分析:“我們建國以來長期處于同世界隔絕的狀態。這在相當長一個時期不是我們自己的原因,國際上反對中國的勢力,反對中國社會主義的勢力,迫使我們處于隔絕、孤立狀態。” 與清中葉從四口通商到一口通商不同,廣交會是新中國突破西方封鎖、禁運,走向有限開放的有益嘗試。
從對外開放實踐發展的長時段觀察,廣交會的舉辦邁出了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一步。在1978年前的20多年里,中國通過廣交會保持了與資本主義國家與地區不絕如縷的聯系。這就是說,改革開放前也有一定程度的對外開放,而且為后來實行對外開放準備了條件。1978年之后,正是由于廣交會奠定的基礎,對外開放才得以快速啟動。作為廣交會舉辦地的廣東,主動承接了港澳經濟轉移升級的產業轉移,在改革開放之初贏在“起跑線”上,喝上了對外開放的“頭啖湯”。
從對外開放理論傳承的角度看,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是對毛澤東獨立自主思想的邏輯發展。“一方面實行開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堅持建國以來毛澤東主席一貫倡導的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鄧小平的對外開放理論與毛澤東的獨立自主思想既有相同之處,又各自有不同的特點。 實際上,在毛澤東的思想體系中也有對外開放的內容,在鄧小平倡導的開放中也有條件的,且非一步到位。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必須堅守“兩個不能否定”的立場,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
[作者系歷史學博士,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黨建研究所研究員;中共廣東省委黨校中共黨史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