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顯然不是一本易讀的著作,單是翻開修訂版的序言就透露出一股“生人勿近”的感覺,倒不是因為文字過于艱深抑或觀點隱晦難尋,相反作者伊尼斯的文字“每一句話都是一篇濃縮的專論。他的每一頁書上都包含了一個小小的藏書室,常常還有一個參考文獻庫。”①其難懂在于理論表述和邏輯論證幽廣宏深,在宏大的社會現實和文化背景下,對閱讀理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讀者唯擁有“藏書館”式的世界文化史觀,才有底氣真正順暢地讀好、讀懂此書并有所斬獲。循著作者的精銳觀察與洞見,筆者想就自己粗淺、稚嫩地閱讀體驗與讀者分享。
一、成書背景
經典是在經典的積聚與經典的思考表達中創造的。②早在此書之前,伊尼斯就已寫作了多部經濟學經典,如《加拿大的皮貨貿易》(The fur trade in Canada:an introduction to Canadian economic history)、《加拿大的大宗商品生產問題》(Problems of Staple Production in Canada)、《鱈魚業》(The cod fisheries)、《現代國家的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Modern State)、《邊遠地區的殖民和礦業》等,為其傳播思想積聚、沉淀了素材并準備了方法論。
伊尼斯的第一本經典著作《加拿大的皮貨貿易》,奠定了他的經濟學研究模型,解釋了對皮毛貿易的追求如何塑造了加拿大新法蘭西地區的經濟,而且也塑造了這個地區的制度、政治和文化。③正是在研究大宗貿易的政治經濟學意義過程中,“交通和傳播技術”的革命性意義引起了伊尼斯的濃厚興趣。他認識到媒介也是一種資源,將媒介與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聯系起來,以媒介偏向論為基石,逐步論證;推演了媒介環境變革與社會歷史變遷的動態關系,并由此開創了傳播學三大學派之一的媒介環境學派。在他的影響下,以馬歇爾·麥克盧漢、尼爾·波茲曼、約書亞·梅羅維茨和保羅·萊文森等人為主的一批北美傳播學者相繼關注媒介的特征,將媒介技術看作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把媒介技術及其演變過程和社會變遷、技術更迭、文明興衰以及人類的感官聯系起來。
此書是伊尼斯繼《帝國與傳播》(Empire and Communication)(牛津大學出版社)之后次年成書的第二本傳播學經典專著,全書約16萬字,共八章,多為其演講稿和論文集。作者在序言中寫道:“本書集結了一些略經修訂的舊文。集結的目的是便于讀者翻檢,同時也便于以更加詳盡的形式支持我在《帝國與傳播》中提出的問題。”④再加上1952年的《變化中的時間觀念》(Changing Concepts of Time),伊尼斯的傳播三部曲不僅從時間上連續,而且從理論和論證上也是環環相扣、延續推進、步步深入。
二、尋求時空的平衡
麥克盧漢如是評價:“伊尼斯告訴我們如何把文化和傳播的偏向當作研究工作來使用。他把注意力指向文化中的主導形象和技術的偏向與扭曲力,借以顯示如何去理解文化。”⑤他找到一種手段:把歷史環境當作一個試驗場,去檢驗技術在塑造文化中的作用。
伊尼斯所謂“媒介或倚重時間或倚重空間”的含義是:對于它所在的文化,它的重要性有這樣或那樣的偏向。一旦我們冒險作這樣的探討,就不得不承認,我們生活期間的文化有一定的偏向。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強調,在西方文明中,穩定的社會需要這樣一種認識: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維持恰當的平衡。我們要擺脫時間的束縛,尋求時間和空間需要的平衡點。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創造良好的條件,以培養我們對文化活動的興趣。
伊尼斯在本書中繼承社會學芝加哥學派的思想,采用一種泛媒介觀念。在其看來,不管是“偏向時間的媒介”還是“偏向空間的媒介”,都有自身的弱點,如果其中一類媒介得到片面的發展,社會的穩定結構就會被打破,相應的文化就會出現問題。唯有維持平衡才能打破這種偏向,進而確保文化的均衡以及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反思的反思
寫作上伊尼斯多用演繹的寫作方法,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行文縱橫交錯;語言高度凝練,形散而神不散,這也是此書“高冷”的魅力所在。從研究方法和寫作手法上看,此書的論述過程頗具個性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用經濟學方法研究傳播媒介
李明偉認為,伊尼斯的傳播思想受凡勃侖(Thorstein Veblen,1857~1929年,美國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制度經濟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影響最突出的是三個方面:第一是方法論的啟發,第二是加深了伊尼斯對技術的重要作用的認識,第三是為伊尼斯研究傳播問題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命題。⑥何道寬序:他從研究經濟史起步,善于考證,喜歡考證。
除此之外,伊尼斯還師從20世紀美國社會學界的主帥、世界級的社會學家——帕克,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寫作中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學風嚴謹、考據精確,其密集甚至長篇的注釋,密密麻麻的參考文獻為讀者提供了正文之外最大限度的信息。伊尼斯跨越門戶偏見,批判性地接受了諸如帕克、馬克思、凡勃侖、湯因比、華萊斯等眾多前輩學者和同時代思想家的觀點和理念。這種多學科融會貫通的研究模式也啟示我們:傳播學作為一個交叉學科必須重視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以推動其理論創新與學科發展,理論研究貴在誠實守信、有理有據。
(二)密涅瓦的貓頭鷹
“密涅瓦的貓頭鷹只有在夜幕降臨的時候才開始飛翔……”出處是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黑格爾用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中起飛來比喻哲學,意在說明哲學是一種深沉、寂寞的理性反思活動。伊尼斯對黑格爾的比喻心領神會,在黃昏中起飛的貓頭鷹,可以俯瞰白天所發生的一切,天空雖然看不見鳥兒,但飛過留痕,貓頭鷹追尋這些痕跡,得以明了白天所發生的一切,這正好適用于描述希臘文明的黃昏時期和現代西方文明強勢崛起的曙光。所以伊尼斯寫道:這說明,智慧的貓頭鷹的飛翔,不僅開始于希臘文明的黃昏時期,而且開啟了西方文明的黎明。密涅瓦的貓頭鷹在暮色漸濃的黃昏開始飛翔,不僅古典希臘時期是這樣,而且以后也是這樣。在亞歷山大大帝時代如此,羅馬時代如此,君士坦丁堡如此,意大利共和制的城邦也是如此,以后的法國、荷蘭、德國無不如此。
(三)反思
黑格爾認為,所謂反思就是“跟隨在事實后面的反復思考”,也就是說“要想真正知道外界對象和事變,以及內心的情緒、直觀、意見、表象等的真理必須加以反復思索。”⑦黑格爾將反思作為一種思維的方法對事物進行考察,但是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使其割斷了事物之間的聯系,孤立、片面,因而無法透過事物的本質認識真實。睿智的伊尼斯采納了黑格爾的積極反思,并將傳播與社會、文明聯系起來進行了反思的反思,深入踐行了黑格爾反思的徹底性。
密涅瓦的貓頭鷹更深層次的含義是:哲學的反思需要精神上、情緒上深刻的認真態度,需要從日常急迫的興趣中超脫出來,需要排除“意見的空疏淺薄”,這點伊尼斯做到了。而且他借用密涅瓦的貓頭鷹,反思傳播媒介自身,總結媒介變遷所走過的道路,并為未來確定方向。伊尼斯踐行了黑格爾反思精神、理念和方法,對媒介與社會互動造成文化偏向,進而影響權利、文化、價值及社會制度的過程不斷反思,鍥而不舍地追問,直至真正地、徹底地抓住問題的本質。
(四)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方法
“我的許多表述都帶有馬克思主義的味道。不過,我努力嘗試的是用馬克思主義的解說來解釋馬克思。”在《傳播的偏向》中,伊尼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去解釋傳播媒介對社會組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影響。由于歷史的限制,伊尼斯對媒介展開的研究只是到廣播為止,使其觀點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這并不影響此書被奉為傳播學界的圭臬。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去分析時空,伊尼斯看到了時間和空間的辯證關系,時間和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物質固有的普遍屬性。更為重要的是,伊尼斯將時間、空間與運動著的物質,與傳播媒介、與社會互動、與文化、與價值觀念、與社會制度進行聯系思考,既承認時空的客觀、絕對和無限,同時又看到具體事物在時空領域的有限性,沿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足印,伊尼斯的傳播偏向理論更具實踐性和哲理性。
四、強烈的現實關懷
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湯因比等人的文明研究往往有一種偏向:倚重宗教問題,忽視空間問題,尤其忽視行政和法律問題。現代文明和報紙廣播有著密切關系,在考察其他媒介主導的其他文明時,現代文明自然有視覺偏向。只能敦請大家注意,我們必須始終警覺這種偏向的含義。也許我們可以希望,考慮其他媒介對各種文明的意義,可以使我們對自己文明的特征抱更加謙虛的態度。⑧傳播的空間偏向和時間偏向,演繹出一個財富分配的海綿理論,暴力是財富分配的預設。⑨
在1948年7月23日英聯邦大學研討會上,伊尼斯就曾批評西方文明專注于當下的執著,將文化統一性強加于民,擾亂時間、空間的平衡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將會逐步顯現且愈演愈烈。西方國家真正感興趣的始終是領土的擴張,一旦失去對時間的把握之后,西方國家便會訴諸戰爭,以實現自己眼前的目標。
時空偏向—傳播偏向—文化偏向—西方文化危機論,伊尼斯從歷史經驗出發,直言不諱當代“西方文明危機”,他警覺偏向于空間擴張的西方文化,直陳世俗制度的發達、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過分強調個人主義等價值觀念對于國家和社會長期發展和鞏固所埋下的隱患,折射出他對現實的強烈關懷,表現了他對國家乃至整個西方社會深切的憂患意識。
有學者認為伊尼斯過于“悲觀”和“極端”,正如伊尼斯自己所言:作為經濟學家的我,有一種偏向,或許會把壟斷理論推向不合適的極端。⑩事實果真如此嗎?非也,伊尼斯想表達的是:社會學家有責任去檢測其工具的局限性,尤其是當他受到誘惑想完全拋棄這些工具的時候。對于任何一個文明來說,如果它不想被知識壟斷壓倒的話,它就應該進行一番批判的審視和徹底的反思。這對任何一個文明而言,都是極其重要的。
伊尼斯告訴我們如何把文化和傳播的偏向當做研究工具來使用。……用傳播視角評價文明的特性有一定的優勢,因為傳播貫穿了社會的經濟、文化和信仰體系。(修訂版譯者序)
伊尼斯并不悲觀,也絕不應該被戴上“技術決定論”的帽子,他寫道:最樂觀地說,我這些文章也只能提高人們的災害意識。如果太相信顯而易見的東西,災難就可能接踵而至。他所期望的是:倘若在北美大陸這所大學150周年校慶之際,本文能夠引起人們對西方文明的注意,其目的已經達到。這是他發出的警示,也是他所熱衷的事業指向的求解之路。
五、結語
一些經典著作,具有原創思想的著作,往往不那么清晰,而是隱隱約約、模模糊糊,似乎給人打開的只是微弱的燈光,神秘而撲朔迷離;但只要有可見的光芒,那便是前方。11
注釋:
①④⑤⑧⑨⑩[加]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中文修訂版)[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25、35、27、72、113、35.
②楊保軍.堅定“偏向”中的觀察與洞見——讀伊尼斯《傳播的偏向》眉批錄[J].新聞記者,2017(11):82.
③[加]瑪麗·崴龐德.傳媒的歷史與分析——大眾媒介在加拿大[M].郭鎮之,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137.
⑥李明偉.凡勃侖對伊尼斯傳播理論的影響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91-92.
⑦錢宏鳴.黑格爾“反思”思想述評[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01):14.
11楊保軍.堅定“偏向”中的觀察與洞見——讀伊尼斯《傳播的偏向》眉批錄[J].新聞記者,2017(11):82-83.
作者簡介:紀佩吉,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