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梅 孫愈中
【內容提要】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與人們現實生活的關聯度日益提高,同事群、親友群、同學群、老鄉群等開始由線下轉移到了線上。這些群體的互動交流基本上是在相對固定的網絡社區內,由此而形成的是一個個信息繭房。在這些信息繭房內,每當有社會熱點事件發生,個體的觀點通常會被群體的看法所取代,許多人放棄了獨立思考,導致出現輿論偏向,從而產生一系列群體極化現象。而在微博、知乎、豆瓣等網絡社交平臺,因粉絲圍觀后話題和看法的分類與聚合,網民選擇站隊的情況更加嚴重。本文認為,網絡受眾的盲目跟風、意見領袖的推波助瀾和主流話語的傳播缺位,是出現群體無意識怪狀、促使輿論走向極端化和非理性情緒高漲的動力及原因。
【關鍵詞】信息繭房? 烏合之眾? 輿論偏向? 群體極化? 動因分析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網絡時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相同或相近的人往往更容易走到一起,通過社交平臺進行溝通和交流信息。因此可以說,人際傳播在網絡語境下已經嚴重圈層化。在這些圈層內,由于成員的盲目跟風,個體的看法通常會被群體的意見所淹沒,從而產生群體極化現象。現如今,網絡群體極化所產生的效應大多是負面的,帶來的是人際關系撕裂進而影響現實社會生活的嚴重后果。筆者認為,對熱點事件中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分析研究,不妨從信息繭房、烏合之眾與輿論偏向等幾個關鍵詞入手,并尋找有效的應對之策。
一、網絡受眾的盲目跟風,出現群體無意識怪狀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社交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網絡群體極化現象也更加頻繁地出現。當然,線上話語的分裂、極化會隨著特定條件的變化,要么強化要么弱化。這些特定條件既有可能是群體認同,也有可能是多數人的固化思維。人作為群體動物,一般都有從眾心理,他們為了與多數人保持意見一致,常常會盲目跟風,人云亦云,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在網絡社交平臺,群體規模越大,成員越多,從眾率就會越高,對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也會逐漸趨于一致,少數派的意見會被多數派的看法所掩蓋,從而導致群體極化。
當前,信息傳播的圈層化趨勢使群體極化現象日漸嚴重。圈層化是刻畫和描述群體生成、群體傳播、群體發展的重要途徑。許多網民平時沒有主見,受到他人的影響后容易隨波逐流,尤其是對一些唯恐天下不亂的煽動性言論缺乏警惕性。作為對群體行為、文化意識乃至集體無意識行為的具體描述,圈層化實際上是人類社會交往行為的共性特征,它具體表現為人際傳播所呈現出來的分化與集群的趨勢。①一些社會熱點事件發生后,人們往往會通過社交平臺傳播或者獲取信息,他們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并不認識,但可以通過網絡這個渠道共同關注某個熱點事件并形成集群。
如2021年2月17日有多家媒體公開報道,貴州茅臺集團總工程師、首席質量官王莉,入圍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這個消息一出,無論是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還是微博、論壇和網絡報道的評論區,都將此當成了熱門話題。然而輿論卻偏向于一邊倒,大多數的人認為,王莉能入圍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那么其他調酒師,甚至廚師、擦澡師、修腳師與她只是分工不同,也可以入選。實際上,只要作一番冷靜的思考或者從理性的角度分析后就會發現,茅臺集團總工程師到底能不能入圍增選院士名單,這是個非常專業的問題,兩院院士的學術背景其實是多元化的,不應該被情緒化的討論所裹挾。據報道,由王莉主導研發的“白酒風味物質剖析及應用建設”項目,經貴州省科技成果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項目的成功還直接促成了中國白酒169計劃的產生和發展,為行業科技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王莉本人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白酒評委、國家釀造高級評酒師等榮譽,還被評為輕工“大國工匠”。②她到底能否入選,要通過專業化的程序和權威性的認定,并不是網民可以左右的。
現如今每當社會上有熱點事件發生,網民就會及時作出反應,通過個體情緒在網絡空間宣泄,群體情緒就會逐漸趨同并累積起來,引發初始輿論,然后再通過網民間的互相交流形成共識。在這期間,負面消極的情緒比正面積極的情緒更容易被大家所分享,偏激的觀點會不斷地被更多人接受,再通過不同的社交平臺繼續擴散,進而又傳播給他人,由此產生越來越嚴重的群體極化現象。
群體情緒是能夠相互傳染的,這對群體特點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直接關系到群體行為選擇的趨向。在群體中,任何一種情緒和行為,只要不合常理,都會很容易傳染開來。其激烈程度之強,足可以讓一個人隨時準備為另一個與他毫不相干的人做出犧牲。③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中,對群體和群體心理特征進行了闡述,他認為當個體孤立時會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征;當他融入群體后,他的個性特征就會被群體消解,他的思想也立刻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群體極化對現實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恐怖主義、民族沖突以及重大的政治決策失誤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在進行群體決策時,同質化群體的盲目自信使所有反對的意見均被忽略,由此帶來的社會矛盾和非理性抉擇會嚴重沖擊社會穩定。④如在微信群或者微信朋友圈中,大家的討論和爭論能夠使群體中多數人認同的意見得到加強,這樣,本來就認為某些看法正確的人會更加自信。這是由于個體在參與群體討論時會明顯受到群體的影響,為追求歸屬感而自然而然地放棄自己的立場,選擇順從,因而產生盲目跟風的群體無意識怪狀。
二、意見領袖的推波助瀾,促使輿論走向極端化
站在全方位的角度看,網絡意見領袖幾乎推動著每一個網絡熱點事件的發展,這種推動已不僅僅只限于線上,他們的言論已越來越明顯地影響到了線下。⑤那些平時讀書少、信息不靈通、生活閱歷淺的人更容易受到網絡中部分意見領袖的觀點左右,意見領袖說什么,粉絲就信什么,在群體極化過程中積極充當烏合之眾。這些人在轉發網絡信息時,通常將判斷建立在自己所信任的別人的判斷基礎之上,因此意見領袖會對他們產生嚴重的影響。⑥許多網絡熱點事件通常是由微博炒起來的,如某個網絡大V發了條微博后被粉絲轉發,由于話題敏感,結果被迅速圍觀,大家七嘴八舌地彼此印證觀點的正確,結果是這個聲音被不斷放大。在相對封閉的網絡社區內,網民之間的交流互動有時還會產生“回音室效應”,許多極端化的同質化觀點,在反復討論后就形成了群體認可的偏見。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在《人民的選擇》一書中指出,信息到達受者過程中存在著兩級傳播現象。第一級是信息由大眾傳媒到意見領袖,第二級是再由意見領袖到全體受眾。⑦意見領袖就像網絡空間的領頭羊,面對社會熱點事件,他們的言論能嚴重影響群體,支配群體的行為,引導輿論的走向。有時,意見領袖的煽動性言論,還會產生一呼百應的效果。現在的一些意見領袖除了經常活躍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外,還滲透到了一些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他們在提供“獨家信息”的同時會危言聳聽地發表所謂的獨家觀點,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左右大家對某些社會熱點問題的認知,有的甚至還會在其中夾帶許多“私貨”。如果是傳播正能量的意見領袖,那當然是多多益善;如果是不懷好意的煽動者,那問題就嚴重了。
當前,人們交往的圈層化通常是由信息繭房造成的。信息繭房這個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凱斯·R.桑斯坦于2008年在《信息烏托邦》一書中首次提出來的,主要是指網絡媒介通過傳播同質化內容,使用戶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信息空間之中。筆者認為,意見領袖既是形成信息繭房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網絡輿論群體極化的潛在推動者。如果作一番辯證分析,那么在避免群體極化的過程中,意見領袖同樣也能夠發揮正面作用。因此,要大力培養能傳播正能量的意見領袖,讓他們經常活躍于網絡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以有效抑制可能會產生負面效應的群體極化現象。⑧在線下,群體極化一般由群體壓力造成;在線上,群體極化通常是群體壓力和網絡輿論壓力的結合。在線下,群體極化是小眾化的,多局限于一個地區、一個組織;在線上,群體極化是大眾化的,是跨地區、跨群體的。在線下,群體極化是主觀信息過濾;在線上,群體極化是基于推薦算法之上的客觀信息過濾。在線下,群體極化傳播的速度和極化的程度是有限的;在線上,群體極化傳播的速度和極化的程度是無限的。⑨正由于上述原因,在意見領袖的推波助瀾下,網絡社區的羊群效應往往會對現實社會構成更嚴重的威脅。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在滿足低層次需求后會逐漸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而受眾對信息的需求也會經歷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⑩在網絡空間形成的輿論具有快速性與集中性,通常被認為是網民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基本看法。群體極化引發的輿論風暴,給政府部門處理危機帶來的是更多更大的麻煩。網絡群體極化與現實社會有很高的關聯度,在線上反映出來的是極端情緒的宣泄和語言暴力的膨脹;在線下則表現為群體性事件。因此,極端化的情緒如果催化出偏激的觀點并形成輿論,那么就會造成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主流話語的傳播缺位,導致非理性情緒高漲
由于主流話語在網絡空間的傳播缺位,因此在網絡群體極化過程中,能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理性思考的觀點越來越少,而情緒宣泄的言論卻越來越多。網絡時代人人皆媒,如果對網絡空間監管不力,那么就會導致虛假信息的泛濫和偏激意見的廣泛傳播。在群體極化的推動下,網民就只會關注大家對該事件的看法,而不再去顧及事件本身的真實與否。11網絡語境下的群體極化現象比傳統媒體時代更加嚴重,一是由于網絡的無中心化導致把關人缺失,主流話語傳播缺位,隨之而來的是非理性情緒高漲;二是“沉默的螺旋”的作用依然很大,如人們在看到自己認同的觀點時會積極參與討論,隨聲附和,反之會保持沉默,結果促使另一方的意見形成聲勢;三是網絡群體極化背后反映出來的是有人對復雜社會問題的情緒宣泄和利益訴求。
在風險社會,造成信息匱乏的原因有許多種,包括人類整體認知能力的有限、個體認知能力的差異、文化地理的作用等,也包括掌握信息或控制了傳播渠道的人向他人刻意屏蔽該類信息等不利于風險應對的因素。121970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三位學者蒂奇諾、多諾霍和奧里恩在一篇名為《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別的增長》的論文中提出了有名的“知識溝”假設。他們認為:在一個社會系統中,當大眾媒介信息的流通總量不斷增加時,信息并不是平均提供給所有受眾。在社會經濟結構中,地位高的社會成員比地位低的社會成員能夠更快更多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13這條知識“鴻溝”實際上也存在于主流話語和非主流話語表達的主體之間。主流話語的傳播缺位和網絡把關人的缺失,使信息在多元化和無中心化之中形成了一個個層次與群體不同的圈子,再加上各個圈子的人對問題的看法存在著認知差異,從而使理性意見經常被拒之于門外。
群體極化的輿論偏向如果影響到線下的現實生活,那么對社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突發事件最后釀成群體性事件,其實都是通過網絡的非理性情緒發酵而引發的。在特定的群體內,許多個體會出現明顯的低智商、情緒化特征。由于個體間的差異被模糊化了,即使是違法行為,平時守法的個體也會誤以為法不責眾而在狂熱情感的驅使下參與其中。因此,網絡群體極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除了催生網絡暴力、激發信任危機、損害政府公信力外,還會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
網絡傳播過程也是一個信息交替往復地進行編碼和解碼的過程。無論是編碼還是解碼,都是人在大腦中的活動,最終通過語言和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解碼和編碼,均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14與熱點事件有關的話題發酵,一般要經過萌芽、擴散、高潮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流話語表達主體應該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種權威信息,正確地影響他人的認知。根據美國傳播學者格伯納等人在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的培養理論,受眾通過媒介信息的“幫助”,可以建構和完型自己的“象征性現實”,并進而影響、控制和決定人們對現實世界的理解。15傳統主流媒體觸網后大多成了新型主流媒體,面對社會熱點事件,都應該積極介入,通過及時報道和評論,把輿論引導的重點由單一的線下變成線下線上同時發力。
要有效應對網絡群體極化,主流話語的傳播就不能缺位。在這方面,融合后的新型主流媒體可以大有作為。一是在熱點事件發生后,要及時跟進,把對事實真相的報道和評論進行立體化、全方位傳播,不留任何死角。像浙江省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和紹興市柯橋區融媒體中心,每當遇到熱點事件發生,不僅在官媒的所有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端口進行快速報道和評論,還要求記者編輯等在自己的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分享由單位統一審定的稿件,再讓群內和圈內好友轉發。這樣做,明顯擠壓了虛假信息和非理性輿論的傳播空間。二是對社會熱點問題不能回避。新型主流媒體對社會熱點事件的解讀有權威性,要用專業的眼光和視角去剖析網民關注的話題,把其當成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主流媒體的一項具體工作來做實做好、做到位。
四、結語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時指出:“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億萬網民在上面獲得信息、交流信息,這會對他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16如果對網絡群體極化現象作一分為二的分析,那么它既能通過群體的一致意見,增強群體內部的凝聚力,又能使錯誤的認知、判斷和行為走向極端。如果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待,網絡群體極化其實是一種特殊的輿情,它從形成、發酵到異化,最后波及現實社會,網絡表達不受限制是主要原因。對此,網絡輿情監管等相關部門要動態分析網民對社會熱點問題發表的看法和意見,加強對群體心理和網絡輿論的疏導,及時通過各種有效措施把可能會影響社會穩定的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扼殺在萌芽狀態。
注釋:
①冉華.當代文化傳播的倫理物質及其社會功能[A].謝云耕,陳虹.新媒體與社會[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68.
②馬小龍.“茅臺候選院士”需經得起輿論審視[EB/OL].新浪網,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jcgc/2021-02-18/doc-ikftssap6267177.shtml.
③[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戴光年,譯.武漢:武漢出版社,2012:12-13.
④倪萬,孫靜茹.推薦算法驅動下“被動”群體極化現象及消解[J].青年記者,2019(31):43-45.
⑤王國華.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動力要素及其治理[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52.
⑥吳飛,徐百靈.自媒體話語實踐中的觀點極化與社會流瀑——對方方日記海外出版爭論的個案分析[J].新聞記者,2020(06):37-46.
⑦1315汪淼.傳播研究的心理學傳統[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76、93、66.
⑧王秋旭.信息繭房效應下微博群體極化現象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07):177-178.
⑨張愛軍,梁賽.網絡群體極化的負面影響和規避措施[J].學術界,2019(04):75-83.
⑩樊清麗.關于算法推薦易形成“信息繭房”的再思考[J].采寫編,2019(04):33-35.
11吳昊楨,馮銳.智媒時代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成因與治理[J].青年記者,2019(30):34-35.
12張燕.風險社會與網絡傳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39.
14王玉婷,李怡君.烏合之眾還是理性群體——以人人網為例探究熱點事件如何發酵[J].今傳媒,2014(04):63-64.
16習近平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N].人民日報,2016-04-20(001).
作者簡介:范紅梅,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融媒體中心副主任、副總編輯;孫愈中,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網絡傳播學院副教授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