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我國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在2014年10月開始實施,目前已運行6年多時間,經過6年多的運行,證明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相應的改革具有高度專業性、科學性,整體改革在發展中所存在的現實意義同樣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我國事業單位在攻堅過程中擁有著較為突出的多樣化特征,其單位整體的用工形式趨于多元化,在整體過程中,職工經濟待遇問題相對明顯,因此,在改革初始階段及其整體運作過程中,事業單位職工會產生各類疑惑以及顧慮。通過積極的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所存在的意義進行宣貫,使得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及職工對于整體改革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認知與理解,干部職工參與改革的自覺性得到提升,職工的思想疑慮得以釋放,改革工作能夠得到順利開展。基于上述角度,文章對我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工作進行了詳細的探究,對其改革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以及相應的策略優化進行了充分的探討。
一、引言
對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效措施,同時是依法治國在社會保障領域的有效體現,對我國城鄉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的統籌推進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作用,對事業單位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存在差異過大的現實矛盾予以有效緩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過程中,需要對整體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意義予以充分宣傳,使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及職工能夠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行充分的理解,使干部、職工能夠積極參與到養老保險改革中,促使整體改革能夠獲得更加順利的構建,通過養老保險改革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由此,文章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具有的現實意義進行詳細的分析,結合有關單位在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面存在的問題,對當前改革面臨的困境以及相應的優化方式進行有效探討。
二、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意義進行分析
(一)有利于統籌推進城鄉養老保險體系建設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黨中央把全面建成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整體經濟體制的改革得以進一步的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步伐不斷加快,制度不斷完善,覆蓋面不斷擴大,朝著應保盡保目標不斷努力,在廣大企業職工,城市農村居民以及自由職業者的積極參保下,我國養老保險的綜合體系建設成效顯著。機關事業單位在發展過程中所應用的退休制度,使得相應的職工無法參與到養老保險體制之內,全面且充分的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有效的改革,便是將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充分的并入到我國城鎮養老保險體系構建當中,使黨中央所提出的全民覆蓋城鄉統籌保障制度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目標得到有效的構建,使得社會保障工作在開展過程中能夠對依法治國的理念予以充分的體現。
(二)進一步使國家負擔予以減輕,使單位財政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為了使機關事業單位在發展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加優質化的特征,需要對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有效的改革,在對相應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之前,我國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退休費用,由國家財政予以全額性撥款,或者以差額撥款以及自收自支制度予以完成。就差額撥款及自收自支而言,相應的費用往往由單位自身予以全部性承擔,而我國老齡化社會的進一步加劇,也使得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數量不斷增多,使得單位其自身的退休人員的工資發放數量得以增加,事業單位的負擔進一步加劇,而部分事業單位由于長期處于基層,其自身的發展相對緩慢,財政問題相對突出,出現入不敷出的現實問題,退休職工的退休工資發放無法獲得有效的保障。在對機關事業單位進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之后,其退休金由社會予以統籌,單位只需按時根據相應的比例繳納養老保險費用,相應的費用由單位與員工共同承擔,使得單位自身財政負擔大幅降低,即便部分事業單位在改革初始階段存在費用增多的問題,但從長遠角度分析,仍然會使單位及綜合財政壓力大幅度降低。全額撥款單位由國家對養老保險費用予以支付,同樣可以通過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增值,并且將所增值的部分用于對養老金的支付,等同于國家所撥款的數額大幅降低,使國家的負擔得以有效的減輕。
(三)有助于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后,要求與企業相同的制度模式及政策實行,使得雙軌制予以取消,進而體現了制度的公平性,有效緩解了社會矛盾。雖然企事業單位在發展過程中,不同體制單位及內部職工的待遇不可能做到絕對性的統一,但在制度、模式、規則上實現統一,有助于減小體制不同所帶來的差異,企事業單位之間所存在的不公平性得到了緩解,各事業單位之間由于其自身單位財政壓力不同,所帶來的退休金待遇的差異性得以有效緩解。養老保險費用在支付過程中,由其單位與個人共同承擔其退休金的計算方式,與員工在職的綜合繳納水平、綜合繳納年限有直接關系,以此使員工的權利及義務得到了高度的統一,使政府及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得到了有效的優化。
三、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
(一)改革方案的構建有待于進一步的優化
就目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工作的綜合推進情況而言,通過對行政指標予以貫徹執行是各個機關事業單位所采取主要的方式,漸進式的改革模式具有的合理性雖然已經能夠被社會各界充分認知,但部分機關事業單位在其推進過程中仍然無法具有較為理想的基礎條件,使得養老保險改革相關既定目標無法得以有效的實現,部分機關事業單位難以在漸進式的改革過程中避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所存在的各類矛盾,改革前后不同時期退休的人員對改革的具體實施辦法無法充分認同、對退休金計算辦法仍有質疑,在漸進式的改革過程中,整體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率仍然無法提升,以此導致改革的模式在其機關事業單位應用過程中無法獲得職工的廣泛認可。
(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模式相對單一
目前,我國對機關事業單位進行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其主要目標在于對我國現有的養老保險制度體系進行健全完善。并以此使不同職位的職工所擁有的養老保險需求能夠得到有效的滿足,但就當前階段而言,部分機關單位員工的退休金待遇相對較高,而采取現行的養老保險形式將使其退休后所獲得的實際效益得以降低,由此使其對相應養老保險的模式存在質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對當前的改革造成了現實阻礙。
四、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思路的優化方式進行分析
(一)對于具有多重體系的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構建
就事業單位而言,養老保險制度在構建過程中,可由三種模式予以構成。首先,以稅收籌資進行公共管理的養老計劃;其二是作為補充養老保障和對在職職工福利激勵的職業年金制度;其三為具有高度自覺性及與上述兩種方式予以集合的補充,使養老金計劃在三者互相配合的情況下,能夠構建相對完善的養老保險制度體系。因此,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體系進行構建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的對可持續發展性的模式予以構建,可借鑒國內外先進養老保險制度經驗,進而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體系進一步的優化。舉例說明,可對基本養老保險以及職業年金制度與個人儲蓄養老保險集合的綜合式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有效的構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由單位及個人共同承擔保險費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為其提供穩定可靠的生活來源,職業年金制度作為事業單位補充的養老保險,對緩解國家財政壓力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還可將職業年金制度作為事業單位薪酬福利激勵機制的方案之一,提高職工工作效率和積極性,相應的自愿儲蓄養老保險制度則由個人予以負責,實行個人賬戶基金的完全累積增值,使養老保險的構建機制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創新性以及綜合性,對于不同情況下的機關事業單位員工的養老保險需求予以充分的滿足。
(二)對具有高度科學性的養老保險管理體系進行有效的構建
目前,我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工作已經得到了深入開展,基金規模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擴張,在此之下,需要充分的對養老基金管理工作予以有效的優化,使與之相應養老金的投資運營以及監督模式在整體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工作中得到充分的重視。需要充分的考慮到,當前現行的管理體系與養老金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吻合性。因此,需要對相應的管理體系進行二次調整,其整合的核心可以由以下角度進行探究。首先,對養老金經辦機構進行統一化的構建。進一步的對有關部門的結構名稱及社會化管理的方案進行規范,并且需要依照省級行政單位進行方案劃分,并構建省級管理機構,使整體社會養老保險的資金管理水平得以提升。其二需要使養老金所具有的價值得以有效的發揮,在并軌工作予以完成之后,需要將養老基金的管理模式逐步轉變為社會化經營模式。將資金的收益進行有效的調整,在保證資金所具有的安全性及收益率的基礎之上,提升整體資金的管理能力,實現資金管理的透明化。
(三)推進同步改革,有效消除待遇差異
當前我國養老保險待遇存在著差異性問題,在具體工作中所存在的公平制度仍有待進一步完善,部分研究人員認為我國在進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過程中,需要在更加全面穩步推進的基礎之上進行統一化的成本管理,由此通過繳費對福利待遇予以平衡,使養老金協調統籌的管理水平得以提升,最終使養老金及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得到提高。
五、結語
在機關事業單位的發展過程中,養老保險制度的構建水平會對整體單位的發展質量產生較為突出的影響,由此,需要不斷提升和優化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水平,需要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公正性予以保證的基礎之上,使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所存在的基本權益獲得更好的維護,因此,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在構建過程中,需要對其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深入的研究,并且針對難點問題進行策略優化,促進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作者單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