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巧玲
普惠金融的主要目的是讓低收入人群能夠獲得金融服務,為大型金融機構服務不到的農戶、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務。對一般商業銀行而言,順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將業務方向轉向農業農村領域,從而開拓普惠金融的三農市場,不僅能夠體現金融企業在鄉村振興中的企業擔當,還能夠占領藍海市場,實現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三農共贏。
一、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迅速,對三農領域的支持力度顯著增強,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指日可待。目前而言,呈現以下特征:
(一)普惠金融機構網點下沉
不少商業銀行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從內設部門開始改革,建立專業的三農金融部,提升三農金融服務能力及服務效率。截至2020年3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布設銀行網點、提供機具服務、上門流動服務等方式將基礎金融服務覆蓋到了832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16萬6千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了99.37%;在832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中,414個縣設立了村鎮銀行,覆蓋率接近50%。保險服務覆蓋到全國3.08萬個鄉鎮,覆蓋率達98.54%。
(二)涉農貸款余額穩步增長
中國銀保監會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末普惠型涉農貸款的余額為6.75萬億,與年初相比,增長了5.26%,同時,高于其他各項貸款平均增速0.45個百分點。其中,普惠型農戶經營性貸款4.71萬億。普惠型涉農貸款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普惠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力度可見一斑。
(三)農業保險充分發揮保障作用
農業保險作為政策性保險,2007年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對農業保險實施了財政補貼,在政府的主導下,我國農業保險發展迅速。2018年年底,我國農業保險業務實現保費收入572.65億元,風險保障3.46萬億元,覆蓋1.95億戶次農戶,承保糧食作物面積11.12億畝。2019年,我國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672億元,風險保障為38,061億元,同時農業保險的辦理區域已經覆蓋到全國所有省份,承保的農作物品種也已經達到270個,基本上覆蓋了農林牧漁的各個領域,從中受益的農戶高達4918.25萬次。因此,農業保險已經成為農業生產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四)多方合作共建風險分擔機制
當前,我國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已經結束。隨著土地流轉的大規模的開展,屆時農村會出現眾多新型家庭農場、新型農業種植、養殖大戶。這時,普惠金融大有可為。例如通過政府、金融同業等機構合作,不僅能夠豐富信貸業務的擔保方式,共享行業及客戶信息,也能夠共建風險分擔機制。目前,河南省的省級城市商業銀行——中原銀行的三農普惠性貸款業務就實現了與中原農險、政府擔保性機構合作,一起建立風險分擔機制。具體的業務流程為:農戶種植大戶以及新型農場主將土地承包權、經營權等質押給銀行,獲取信貸資金。同時為種植的農作物投保農業保險,為農業投資增加一層風險保障,從而作為償還信貸資金的保證。通過商業銀行與農業保險公司的聯動,提高了農業種植大戶、新型農場主的信用等級,從而讓農業種植大戶及時獲得資金支持,如農業生產經營中的流動資金貸款,進而實現農業保險公司與商業銀行以及農場主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合作共贏。
二、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普惠金融理念的指導下,我國不少金融機構不斷進行探索與創新,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效,有力推動了普惠金融在我國的快速發展,但從整體來看,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仍有許多地方有待完善:
(一)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和商業可持續性面臨兩難
普惠金融作為金融業務的一部分,其本質依然是追求商業銀行的贏利性。但是在廣大農村地區,開展普惠金融,農民缺少致富的好項目,普惠貸款很難通過投資獲益,因此商業銀行的本金和利息難以得到保障。同時,開展普惠金融業務,雖然有國家的政策支持,但是在偏遠地區設置惠農點以及分支機構,對農民進行金融教育、誠信教育,所花費的資金及人力成本巨大,短期難以看到回報。因此,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和普惠性面臨兩難。
(二)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金融生態體系薄弱
目前,央行征信系統接入了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各類放貸機構,但是,對農村地區的覆蓋依然不足,在農村地區的信用征集體系、評級發布制度以及信息通報制度還沒有全面建立。如村鎮銀行等這些小型的普惠金融機構還沒有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統,無法共享相應的信息資源,客戶的違約記錄也無法納入征信系統。同時,農村地區的金融法治環境也亟需改善,農民愛惜自己的個人征信意識不足。不少地區涉嫌買賣、轉租、轉借個人手機卡、銀行賬戶的現象層出不窮。甚至與銀行內鬼勾結,通過偽造虛假資料,騙貸千余萬,用于賭博投資等的案例時有發生。
(三)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配套機制匱乏
第一,“三權”抵押貸款缺乏相關的配套機制。2013年以來,林地、耕地、宅基地的確權登記工作逐步開展,目前已經接近尾聲。在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三權分立的制度框架下,土地經營權貸款有序開展。但是由于存在權屬不清等歷史問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尚不健全,制約了農村承包土地流轉,影響其抵押融資權能的實現。第二,土地經營權價值評估難。由于未搭建全國性土地流轉平臺,導致土地的經營權價值難以市場化衡量,缺乏能夠在全國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方案。第三,普惠金融的風險化解和補償機制不完善。盡管有部分商業銀行與農業保險公司、地方政府的擔保機構開展合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部分風險,由于目前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較少,農業保險的有效供給不足,導致農業保險的保費較高。雖然有各級政府的補貼,但是農民的支付能力弱,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因此通過農業保險化解普惠信貸資金風險的效果不佳。
(四)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金融產品及服務較為落后
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農村地區未來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將逐步與城市比肩,農村地區的消費能力逐漸凸顯,農村的產業與人居狀況將有質的飛躍。因此,農村地區作為普惠金融開展業務的廣闊天地,有必要被重視起來,為廣大農村地區的居民提供優質金融服務。但是目前而言,我國一、二線城市,不僅有中、農、工、建、交、郵儲六大國有商業銀行,還分布有中信、招商、浦發、華夏、廣發等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城市商業銀行,銀行之間的業務競爭處于白熱化狀態。而我國農村地區僅有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村鎮銀行、農商行、信用合作社等農村金融機構。與城市金融機構相比,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種類匱乏,數量不足,不能為農村地區的金融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可供選擇的金融產品及服務。
三、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普惠金融政策性支持力度
面對普惠性與可持續性兩難的問題,建議政府落實普惠金融的定向降準政策,加大信貸資源的投放力度,強化村鎮金融服務網點的設置。對部分特色農業保險的險種實施提標降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水平。逐步落實對金融企業涉農貸款增量的獎勵政策,提高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在普惠金融的風險分擔能力,提高普惠金融的可持續性。充分發揮政策激勵機制,提高普惠金融機構在農村支付結算的補助金額,彌補助農取款終端設備的成本,提高普惠性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和商業可持續性。
(二)創新信用評價體系改善城鄉金融生態
創新信用評價體系。對農戶的資產進行核查,為農戶列出資產負債表,同時,在農村建立信用信息平臺,授信情況要以村集體為單位,進行公告,評選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大力發展信用貸款業務。對新型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要及時引入農業保險等其他方的增信機制。號召高等院校金融類專業的師生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的暑期實踐活動,深入村委及各家農戶,為村民開展普惠金融知識宣傳工作。同時,打通省、市、縣、鄉各級支付結算渠道,構建多層次多功能的銀行服務網絡體系。大力推廣數字普惠金融,依托互聯網降低普惠金融成本。
(三)彌補普惠金融配套機制短板
在三權確權登記工作收尾之后,建立全國性的“三權”流轉平臺。制定三權上市流通的實施細則,使農民開展“三權”抵押融資業務具備現實操作性,從而解決農民“貸款難”和“難貸款”的問題。同時,在農業保險領域,進一步完善風險化解及風險補償機制,建立農業保險的再保險機制、農業保險的巨災分散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農業保險的保費,增加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化解農業保險領域的巨災風險。由地方政府出資建立涉農信貸的風險補償基金,來解決涉農信貸風險擔保機構出現的規模小、資本金少、運作不規范的問題,提升涉農貸款的風險化解和代償能力。
(四)加快金融產品服務和業務創新
創新信貸業務抵質押的擔保方式。圍繞承包權、經營權進行抵質押創新,充分盤活農民的財產。可由集體經濟組織的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為集體經濟的社員提供貸款。或者通過農林牧漁產業的龍頭公司擔保,向其供應鏈上的農戶提供貸款。同時,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順應農業農村發展新趨勢,利用普惠金融信貸產品,扶持農村地區電商發展,使更多消費品走進農村,更多農產品走進城市。實現普惠金融助建農村富庶繁榮,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四、結語
對商業銀行而言,普惠金融是一片藍海市場,隨著普惠金融信用評價體系的建立,三權流轉平臺的搭建,政府部門、商業銀行、農業保險公司合作平臺的搭建,城鄉金融生態將會得到持續性的改善,普惠金融將會為鄉村振興及三農發展做出強有力的支撐。具體而言,將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為普惠金融為廣大農民提供低成本的金融服務,包括惠農性貸款和日常結算;第二,為農、林、牧、漁各產業的發展注入血液和動力,不斷探索林權、土地經營權質押貸款,將農業保險和惠農信貸結合,保障農業生產等順利進行;第三,助力土地流轉,培育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屆時,普惠金融的信貸資本將會撬動農村這一藍海市場,釋放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
(作者單位:鄭州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