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萍
摘 要:古代詩詞鑒賞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教學內容,也是歷年高考都會出現的考試內容,更是學生絕對會丟分的項目。所以高中教師在古詩詞鑒賞課程中一定要抓住學生的弱點與教學的主要目的進行有計劃的教學,明確教學目標和古詩詞鑒賞的教學內容,從重點出發,從根本上解決古詩詞鑒賞教學內容的難點。
關鍵詞:高考;高中語文;古代詩詞;鑒賞
古代詩詞是我國語言的精華,也是我國文化的底蘊。詩詞是種源遠流長的韻文,閱讀和鑒賞都可以讓我們感受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讓學生內心得到豐富,并且可以讓他們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實現培育民族精神的目標,弘揚我國的精神和文化,以詩詞鑒賞來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對學生的底蘊進行熏陶[1]。
一、高中語文詩詞鑒賞的教學意義
在古詩詞鑒賞方面,現如今相關部門已經有了新的標準,要求學生古詩詞背誦量達到一定標準,另外在鑒賞方面還注重了心靈的培養和體察;在鑒賞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品味語言和注重審美,學習的過程中要陶冶情操,對于鑒賞古詩詞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鑒賞古詩詞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涵養心靈。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要領會作品中的內涵意義,感受創作者的藝術,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努力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時代精神,感受作者的情感生活;各種文學體裁都進行學習,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學習各種文學體裁的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二、高中語文詩詞鑒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范圍有限
現如今,很多語文教師在教授古詩詞鑒賞課程時,會把教學范圍限定在語文課本的內容當中,這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種局限性,這種局限性會讓學生的領悟能力受到限制,縮小了學生的學習范圍。這里并不是在說課本上的古詩詞選擇不好,而是在強調課本上的內容有限,這會讓學生學習的知識受到一定的限制,因為課本上的內容就是那么多,沒有一定的創新性[2]。
2.教師的教學形式單一化
想要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教師就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豐富自身的教學手段,但是現在絕大部分的高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鑒賞課時,往往只會采用傳統的教學形式,教師沒有真正理解學習的主體是學生。這種教學形式是比較單一性的,沒有創新意義。
3.應試教育影響教學
很多應試教育所造就的學生都是高分低能的,只有考試中才會發揮出優勢,這就是應試教育的一大弊端,也是造就大量高分低能人員的根本原因之一;應試教育的教學形式就是把所有教學的重點都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和考試上,沒有考慮過學生日后的發展和實踐能力培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學校也忽略了教學的真正意義。
三、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方式
1.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單一化的,都是以背誦古詩詞內容為標準,這只是提高了學生的背誦能力,并沒有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也沒有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只有改變自身教學觀念,才能改變現如今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課程的教學形式,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完善教師教學的手段,提高教學的效率,充分改變古詩詞鑒賞課程的學習形式,在這個基礎之上教師應該先帶領學生走出課本,多接觸課外的內容,多了解優秀的作品,積極與學生探討課外內容中作者的創作理念和意境,或者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閱讀量,提升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完善了教學內容,豐富了自己的教學手段,比如說,教師在講李白的《蜀道難》時,可以先不把古詩詞的背景和作者創作的意圖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學習李白的另一首詩歌《行路難》,與學生一起共賞。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學習的能力也參差不齊,教師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學習的主體從一開始就應該是學生,教師不能總作為課堂上的主導,也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只有提高了學生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才能夠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能力。
2.活躍課堂氛圍
在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當中,一般教師采用的都是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枯燥無味,還會讓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也提升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也就是學生學習能力不斷下降的原因之一。愉快的課堂氛圍能夠提升教師教學效率,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會讓學生的成績急速上升。在語文古詩詞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提高課堂的活躍程度,完成學習計劃。
綜上所述,高中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提升首先要從教師的教學形式上進行改變,不斷幫助學生對古詩詞內容進行理解。當然,古詩詞鑒賞能力不僅是高考考查的內容,也是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一種表現。想要讓學生學習能力得到提升,高中語文教師就應該重視古詩詞鑒賞教學。
參考文獻:
[1]李亦珍.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方法的實踐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0.
[2]丁素君.探討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工作[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11):17.
[3]陳旭.探討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工作[J].新課程(下),2017(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