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無論從高考政策、個人發展還是社會分工來看,普通高中學生都應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但由于師資不足、無部編教材等客觀原因,普通高中學生暫時難以全員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讓更多學生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職業生涯規劃探索手冊校本教材的開發和編寫從目標設定、內容選編及設計上進行探索。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普通高中;探索手冊;校本教材
職業生涯規劃探索手冊是以普通高中學生為對象開發編寫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校本課程教材。教材開發編寫的初衷:通過學生自主利用教材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自主教育和自我探索,實現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施與推廣,讓更多學生學習到相關的知識及技能,并盡早找到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規劃他們的職業生涯。并通過職業目標的確定和職業生涯的規劃,有效地反作用于學生學業規劃、選考分科、高考院校專業填報。以此減輕學生因目標不清而帶來的學習緊張感和迷茫感,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學習積極性,實現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滲透教育。
一、研究及編寫背景
1.普通高中學生有必要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1)政策指向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隨著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全國各省市陸續開始研制并發布新的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全國各省市的新高考制度雖不盡相同,但固定考試科目變為自主選擇部分考試科目、志愿填報改為以院校專業組為單位等改變無不要求學生在高中階段就需要對自己日后的職業方向有所預判。即從高考政策層面來看,普通高中學生有必要在高中階段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另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和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等政策文件都明確指出,普通高中應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生涯指導,即從課程要求、德育政策等方面向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2)個人發展指向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有很多,但其中一個很現實的目的是通過教育來獲得日后從事某項工作的基本職業知識、素養和技能。通過教育來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能力,最終獲得一個屬于自己的職位。繼而能在從業過程中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來完成工作任務,獲得物質回報和精神上的滿足。這是每個人發展過程當中都需要的。而當一個人擁有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后,又會產生一股反作用力去推動個體不斷完善自我,促進個體的學習、成長和發展。因此,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個體發展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環節。
(3)社會分工細化指向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職業門類越來越多,大學專業數量也越來越多,日后人才市場上更多需要的是接受過專業教育的專業人才。對個體而言,若錯選大學專業后仍想從事與自己所匹配的職業,那他定然要付出更大的就業成本去重新學習、重新打拼。而對于社會而言,很可能因為學生大學錯選專業而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以及人才的流失。因此,從社會分工的角度來看,也需要普通高中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去促進社會的發展。
2.普通高中暫難實現全員普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雖然高考指揮棒早已發出了普通高中學生需要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信號,但大多數普通高中由于師資不足、教學壓力大、無部編教材等現實原因,并未對在校的高中生開展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學。而少數高中即使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但其形式往往局限于校本選修課程、班會課、心理課等形式。以這些非必修課的形式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難以保證全員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但無論從高考、就業等現實角度來看,還是從人的全面發展、心理健康等內在角度來看,普通高中學生全面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勢在必行。然而師資無法在短時間內得以培養、補足,硬性增加課時設置會加大高中生的學習壓力等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困難。
面對普通高中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迫切需要和現實的種種困難,短時間內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通過編寫職業生涯探索手冊,發揮學生自主教育的能動性,讓學生在探索手冊的引導下自主開展自我教育,學習相關理論基礎和技能,進行自我認識和職業探索,形成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觀和職業生涯規劃。
二、職業生涯規劃探索手冊開發編寫目標及設計
1.開發編寫目標
(1)緩解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供需矛盾,讓更多學生有機會獲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如前文所述,目前多數學校不具有充足的師資資源去全面鋪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但所有學生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緩解當前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供需矛盾,讓更多學生有機會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成為本手冊開發編寫的首要目標。
(2)為學生進行自我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自我職業生涯規劃探索提供教材和資源
當前市面上與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關的書籍并不多。在這為數不多的書籍中,多數為教學設計或案例分析。在設計上往往側重理論教學或群體活動,并不適合學生個體進行自我教育或自我探索。因此,在開發編寫教材時,編者在對市面上眾多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書籍和教材(含大學、中職等不同學段的教材)進行整合后,創造性地編寫設計出更適用于普通高中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探索的教材內容。
(3)幫助學生自主開展職業生涯探索及規劃,促使學生發現自我、了解社會,實現個人理想與社會需求相融合
(4)為學校開展相關職業生涯規劃校本課程提供教學依據和素材
在編寫手冊的同時將相關內容制作成教學PPT并配以相應的教學設計,給使用手冊的職業生涯規劃、班主任、心理等授課教師做參考,為學校開展選修課、班會課、心理課提供相應的素材和教學依據。另外,教師可根據學生手冊的填寫情況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咨詢或指導,以此建立師生間溝通、輔導的橋梁。
2.內容編選及設計
探索手冊共設計為四大部分,九個課時。每個課時分別設置探索、生涯之問、知識鏈接、規劃策略、課后作業等環節來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探索。
探索手冊的主要內容編選及目標設定見下表。
三、探索手冊開發編寫反思
1.創新之處
(1)降低理論比重,增加探索環節,提高手冊的可操作性
目前市面上的職業生涯規劃教材多數是面對大學生而設計的,理論性較強。這些教材對于高中生而言會顯得艱澀難懂。因此,在開發編寫的時候對相關理論進行了簡化處理,提高了教材的可閱讀性,方便高中生能夠通過自主閱讀基本理解相關理論的大意。與此同時,選用和設計了大量的探索活動,以求提高整本探索手冊的可操作性,讓學生在探索環節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實現探索自我和職業/專業。
(2)通過設計大量的表格供學生參考使用,減輕學生在初涉分析和規劃時的迷茫感
由于高中生尚不知道分析/規劃文本應當如何撰寫,因此在設計手冊時有意將分析和規劃部分設計成表格以供學生填寫,以此減輕學生對這部分從未涉足過的領域的迷茫感,幫助學生更輕松地將自我探索、職業/專業探索的結果呈現出來,更有效地對職業生涯、學業生涯進行可視化的規劃。
2.不足之處及改進策略
由于教材開發設計之初就定位在學生自主使用探索為主上,因此在教材下發之后難以對每個學生的使用情況進行有效的監督,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也難以形成客觀、有效的評價。由于缺少監督和評價系統,有可能導致教學目標無法真正地在每個學生身上實現。
為應對缺少監督和評價系統缺失的不足,可以在學生自主使用探索手冊的同時,采取以下策略加強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1)建立學校層面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室,建立起學生與導師之間的幫扶關系,為需要咨詢的同學提供幫助和輔導。(2)開設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校本課程,以更系統的課程教學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校本教材的效果。(3)組織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活動,如職業生涯規劃書比賽等。一方面利用活動提高學生學習參與職業生涯規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利用活動去評估參賽同學的學習效果。
教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幫助受教育者獲得適應社會以及從事某項職業的知識和技能。因此,我們在進行普通高中教育的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科教學,也要重視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探索社會、規劃人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仍需要我們進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楊悅.立足現在,胸懷未來:生涯規劃教育校本課程開發初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5).
作者簡介:李茵瑜(1990—),女,廣東東莞人,高中地理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