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家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化,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意識到素質教育的必要性,且在教學中逐步從傳統知識教學轉變為素質教育。要想取得預期的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教師應以塑造學生文學底蘊為切入點。但從目前我國高中生文學底蘊現狀分析可知,學生文學底蘊比較單薄。就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文學底蘊塑造提出具體策略,以期能促進教與學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問題;文學底蘊;塑造策略
與小學生以及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文學底蘊積累程度更加豐厚,且學生文學底蘊積累程度更為濃厚。學生在分析課文以及語言創作中形成更為完善的思想理念,這對塑造學生文學底蘊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從目前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現狀分析,結合語文學科教育存在的問題,新課程標準已經明確指出當前教師需要高度重視塑造學生的文學底蘊,這也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轉折點之一。無論學生日后學習還是步入社會,其文學底蘊都為其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在高中階段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塑造良好的文化底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營造內外結合的教學氣氛
內部教學素材指的是語文教學的輔導配套材料與主體材料。外部教育資源主要是致力于講解教材需要的案例資料、背景資料等,且需要動靜結合的資料,這主要是通過培養學生視覺與聽覺意識提高學生文學底蘊。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要系統地整理并歸納內外教學資源,使二者相輔相成。在教學中,除了給學生講解與文本有關的背景資料之外,還要在講解文章時融入相關資料,通過案例資料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如此,在學習中學生能耳濡目染,并逐步體會到文學的真諦,更好地塑造文學底蘊。
二、立足教材,落實塑造學生文學底蘊的目標
高中語文教師應意識到在該階段塑造學生文化底蘊的必要性,以語文學科教學現狀為基礎講解文章,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教師在給學生灌輸知識時大多是以教材知識為主,但課外閱讀素材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視。以學習《項鏈》這篇文章為例,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資產階級的情況,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較遠,加之教材中缺乏相關文學素材背景資料,給學生學習造成了困難。這無疑使學生的文化底蘊積累變得極為局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比較淺層,無法有效實現教學目標。此時,教師就可以立足教材,搜集補充大量相關的課外閱讀素材輔助學生理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此篇課文的理解,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此外,教師在教學中的感染力不足,不重視培養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共鳴,導致在具體的教學中無論多么生動形象地給學生講解都很難展現情境的渲染力。為此,教師要立足教材,研究教材,深挖教材,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自覺探究課文深意的興趣和好奇心,進而塑造學生的文學底蘊。
三、改革文學底蘊塑造方式,豐富學生的文學底蘊
目前教育的主要對象以零零后為主,教師必須改革教學材料,保證在選擇材料時與新時代相符合,符合學生性格、年齡等。比如,在知識方面,必須發揮內外教學資源的作用。在了解學生的記憶力、學習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基礎上科學設計教學方案,鍛煉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必要時可加入具體的案例,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以教學《作為偶像》這篇文章為例,筆者拋出問題:“你們最喜歡的偶像是誰?”結合這個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現在學生追星比較普遍,對于這個話題也有話可說。在此之后繼續提出諸如“你喜歡這個偶像的什么?從中學到了哪些或做出了哪些改變?”等問題,以此強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最后,要求學生與文章中提到的偶像對比,了解這些偶像被寫到文章的理由以及其與其他偶像相比所具有的優勢。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對比中了解了文章刻畫的人物給我們傳達的無私奉獻、愛國以及大無畏等精神,這些都是學生身上缺乏的文化精神。以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關注國家大事,調動學生學習人文精神的主動性,以此提高學生的涵養。
四、開展文學活動,提高學生的文學底蘊
教師除了日常教學活動之外,還可開展豐富的線下文學活動,如作文比賽、文學沙龍等。拿組織學生開展文學沙龍活動來說,讓每個學生在交流會上分享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及理由,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發言。學生也可以就某一作品展開討論,以《紅樓夢》為例,討論這部作品的成就、藝術特色以及人物關系等。由于這部小說的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的作者不同,學生可以就兩個部分的寫作風格進行討論,將討論推向高潮。此外,筆者還舉辦了現場作文比賽,要求全校學生參與其中,擴大其影響范圍。比賽的形式可采取半命題、命題等方式,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文,之后選出本次比賽的前三名并給予其一定獎勵,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此,教師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進而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學水平。
總之,教師應主動肩負培養學生文學底蘊的重任,不斷提高自身文學素養,采取有效的措施高效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使學生成為高素質的祖國接班人,傳承并發揚優秀的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王莉.課程思政視閾下高職語文教學改革路徑[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3):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