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學院音樂舞蹈系,山西長治 046000)
上黨梆子屬于我國一種傳統的戲劇,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因為流傳于山西省東南部的于古屬上黨郡而得名。上黨梆子是上黨戲中的代表劇種,屬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山西省乃至全國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力。
上黨梆子最早起源于當今的山西省晉城一帶,它是由昆曲、皮黃腔等多種聲腔共同演出的一種傳統劇種。上黨梆子起初被稱之為“上黨宮調”,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才改名為上黨梆子。
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上黨梆子正逐漸趨于成熟,不斷吸取眾多其他藝術形式的優勢來努力保持自身的活力和藝術競爭力。當前上黨梆子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狀況:
第一,劇目越來越豐富。近年來上黨梆子不斷對眾多傳統曲目進行重新編排,如《江姐》。新編劇目《江姐》一經演出后,就受到了大眾的普遍關注和歡迎。而且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上,上黨梆子也對傳統的劇目不斷地進行改進和創新,形成了符合當前社會下人們審美價值觀念的新形式和新內容。
第二,音樂越來越具有表現力。隨著眾多藝術家不斷對上黨梆子進行豐富和改良,上黨梆子的音樂越來越具有表現力。當前藝術家們在表演上黨梆子劇目時,不再以傳統的嘶吼方式來進行表演,而加入了更多的細膩的情感表達,越來越符合當前人們的審美標準和欣賞觀念。“轉調和離調”是上黨梆子常用的表演藝術,創作理念和創作方式不斷地進行創新,讓越來越多的上黨梆子新編劇目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和認可。除此之外,上黨梆子也在不斷地吸引其他種音樂形式,充分吸取民族調式的精華,提高上黨梆子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張力。
器樂和聲腔是上黨梆子的兩種重要的音樂形式,在所有的上黨梆子劇目中都有所體現,對于充分展示上黨梆子的特點和增強上黨梆子劇目的藝術感染力和藝術效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以器樂為例,上黨梆子中的器樂主要分為文樂和打擊樂。如琵琶、三弦等屬于上黨梆子中的文樂,而鼓和鑼就屬于上黨梆子中的打擊樂。除了器樂以外,在上黨梆子音樂中聲腔也是一種重要的形式。上黨梆子主要包括五種類型的聲腔,其中梆子腔是核心和關鍵。除此之外,也包括昆劇和羅羅腔等,這五種聲腔對充分體現上黨梆子的藝術特點和增強上黨梆子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上黨梆子劇目《江姐》中的人物原型是小說《紅巖》的主角,經過多次改變后形成了當前極具藝術感染力的劇目。上黨梆子《江姐》大量運用了上黨梆子唱腔和韻腔,并且也結合了杭州攤簧和四川輕音,在表達人物性格上運用恰當的音樂表現方式來進行講述。《江姐》利用豐富多種的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結合戲劇的表演形式和方式,最終讓上黨梆子經典歷史劇目《江姐》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和認可。在上黨梆子劇目《江姐》中,恰當融合了多種音樂形式,對于形成獨具一格的藝術表現風格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上黨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上黨梆子的唱腔類型豐富,抒情較強,且能展現出各種的思想和情緒,上黨梆子在《江姐》之中的唱腔,能夠較好地凸顯人物的性格,且效果較好。
上黨梆子之中有一段江姐的唱段,將霸王鞭的唱式延續了下來,其中江姐在解放前夜與獄友之間對唱繡紅旗,然后他們有著深沉的語調,令人激情澎湃的唱法,將人物的心情揮灑得淋漓盡致,其中春光如海潤大地等語句更是富有美麗,其語言抑揚頓挫之間特點多變,將上黨梆子的唱腔充分融合起來,并表達了人們的獨特心理,增加了音樂的感染力。
在上黨梆子經典歷史新編劇目《江姐》中潤腔的應用也比較廣泛,潤腔專門指的應用于我國具有顯著民族特色戲曲劇目中。為了增強劇目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創作者靈活運用潤腔這一重要的形式,給上黨梆子《江姐》起到了非常好的藝術效果。演唱者在使用潤腔來進行演唱的過程,能夠更加輕松表現出劇中主人公的內心情感。
上黨梆子版式是各類版式的基本,且其一板一眼之中有著一定的演唱韻律,另外演唱的速度為中速,首先,上黨梆子能夠進行抒情演唱,也能夠進行敘事,有著較強的表現型,其中可以在唱腔之中獨立成為一段,歷史劇《江姐》的劇目鐘一些素材和資料等來自民歌之中,很多觀眾也會聽到上黨梆子中的中四六等節拍的應用。例如,在對《春蠶到死絲不斷》這段唱腔中,就通過運用上黨梆子板式的唱腔特點把主人公在牢房內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都不動搖的決心清晰地表現出來。其中“春蠶到死絲方盡,留贈他人御風寒,蜂兒釀就百花蜜,只愿香甜在人間,誰不盼神州輝映新日月”,這段唱腔沿用的就是《中四六》的方式,是劇中主角在獄中看到了祖國的未來與希望,把自己喻為春蠶、蜂兒,體現出她舍己為黨的大無畏精神!將她在失去丈夫和幸福之后,仍然可以把自己溫柔和熱情貢獻給黨的高尚情操展現得淋漓盡致。
上黨梆子經典歷史新編劇目《江姐》中運用的眾多種音樂,對于有效展現劇中人物內心豐富情感,進而提升整部劇的藝術感染力和藝術效果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念白靈活運用“京聲黨調”,降低觀眾的理解難度,從而能夠始終讓觀眾融入劇情中跟隨劇情的發展而不斷深入,在句中人物對白演唱以及音樂等眾多藝術元素的引導下,對上黨梆子《江姐》有著更為深刻的感受和體會。另外在《江姐》中也一改傳統的上黨梆子唱腔方式,而是迎合當今時代下人們的審美價值觀和價值需求,調整唱腔的方式,從而形成了更加符合當今時代下人們的觀念。在經典歷史新編劇目《江姐》中,對傳統的發音、吐字、運氣和行腔都進行了一定的改良和創新,旋律、配樂等方面的音樂內容也隨著唱腔的變化而進行調整,最終使得這部新編劇目引起了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和歡迎。
經典歷史新編劇目《江姐》一經上臺演出就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中豐富的音樂形式和更加符合當今時代和社會的音樂風格,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和贊同。所以未來要以此為出發點,讓上黨梆子的傳承和發展工作得到更好的開展,使我國民族傳統藝術重新煥發生機。
首先,上黨梆子屬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政府及藝術團體的有效保障下,有關上黨梆子的眾多影音資料和文獻資料,都被不斷地進行收集、匯總和整理。未來要利用好這些影音資料和文獻資料,發掘他們的價值,通過反復宣傳上黨梆子,組織各種各樣的上黨梆子劇目演出活動,推動上黨梆子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取得顯著成果。
其次,上黨梆子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更需要專業的優秀人才。所以未來積極引進和培養優秀的人才,將是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當前由于喜愛和愿意學習上黨梆子的人越來越少,對于上黨梆子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不小的阻礙。所以未來要從人才的方面入手,打好上黨梆子傳承與發展的人才基礎。上黨梆子屬于我國一門重要的傳統戲劇形式,人才的培養應當是持續的且長期的,只有保持持續的努力和不間斷的付出,才能夠讓上黨梆子傳承與保護的人才基礎得到有效的方式。一般來說,導演、編劇、音樂、舞美等都屬于戲劇人才的培養方向,以上黨梆子的音樂形式為例,未來要注重推廣和創新上黨梆子的音樂形式,增強音樂藝術表現力,用豐富多種的藝術形式和極具時代感的藝術表現方式來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的加入,同時也對目前上黨梆子的表演藝術人員進行音樂感染力上的提升。
最后,上黨梆子的傳承和發展也離不開不斷地創新和改革,無論是在劇目上還是在其他方面的內容上都要遵循跟隨時代發展的創作原則。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地對傳統劇目進行改良和創新。經典歷史新編劇目《江姐》是上黨梆子邁出改革與創新的重要一步,未來仍然需要對如《三關排宴》《天波樓》《十里店》等諸多優秀上黨梆子演出劇目,進行改良和創新。不斷提升上黨梆子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活力,讓越來越多符合當今時代要求和人們審美觀念的新劇目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面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并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黨梆子,愿意學習和接觸上黨梆子。
綜上所述,上黨梆子經典歷史新編劇目《江姐》一經上臺演出就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歡迎和認可,對于重新讓上黨梆子受到人們的關注,以及讓我國傳統民族藝術形式重新煥發生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上黨梆子經典歷史新編劇目《江姐》中的音樂形式豐富多種,既囊括了傳統的音樂形式,又加入了眾多其他類型的民族音樂和現代音樂,對于進一步提高該劇目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產生著重要的積極意義。未來為了能夠持續增強上黨梆子的藝術活力,要以新編劇目《江姐》為學習的案例,對諸多傳統劇目進行改良和創新,尤其是在音樂的表現上更要持續的進行研究,為上黨梆子的傳承與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