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083)
隨著非遺時代的來臨,國家倡導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我國民樂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作為湖南省會的長沙更是學校民樂傳播的踐行者,本文基于筆者在2017年-2018年于岳麓二小擔任社團教師,負責教授學校民樂團的孩子們學習竹笛的親歷,探討中國民族器樂在小學的傳播發展研究。
音樂社會學一詞強調了音樂,也指向了社會,與音樂、社會兩方面密切相關。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音樂社會學正式出現于20世紀20年代。而曾遂今先生是中國第一個將音樂放入社會學視野當中研究的學者,在他的《音樂社會學》一書中,把中國音樂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確立為音樂的社會縱向運動、音樂的社會橫向運動以及音樂的社會綜合運動。
音樂傳播是音樂現象得以存在、音樂作品得以實現其功能的人的一種社會行為。這種社會行為最簡單的表現是一個人將音樂作品以特定的形式傳送給另外一個人或一群人。當音樂接受者的生理感官接受了這些音樂信息并產生心理效應(理解)后,將某種反饋信息傳遞給傳播者。社會音樂實踐的本質就包含在音樂的傳播途徑之中。
時間性是指事物在某一段時間內才有效、有意義或有作用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時間性,美術作品、音樂作品我們也都能找出它們的時間性。
在以前音樂幾乎總是為發出訂單的個體或一個小組創作的,因此社會的需求不僅只表現出某些全球社會的特征,它還與社會地位低的或屬于從屬地位的音樂家相聯系。當然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社會需求也呈現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特質,不再是單一的只為某個個體或小組創作,而是面向更廣大的聽眾。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越發重視在國際社會當中的影響力,倡導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便是在此背景下提出。而學校教育受眾面最廣,因此傳統民族音樂在小學階段的傳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長沙市岳麓區第二小學為例,分析傳統民族音樂在小學的發展現狀,總結其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解決策略。
長沙市岳麓區第二小學于2014年由岳麓區教育局創辦,以“國學滋養、外語拓展、數學優智、藝體至美”為辦學特色,以“為孩子一生幸福盡職盡責,為世界和諧美好盡心盡力”為辦學理念,建校初就在全校開展國學啟蒙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高尚靈魂、家國情懷、寬廣視野、強健體魄等優秀品質,讓其充滿個性又與時俱進,能仰望星空也能腳踏實地,能探索發現事物的美好也懂得生活樂趣的新時代學子。以深厚的國學底蘊為載體,豐滿孩子成長的羽翼。可容納36個常規教學班,學生1800人。擁有國學館、音樂室、舞蹈室、琴房、美術室、錄播教室等配套設施,總體來看學校環境宜人。
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弘揚民族音樂,學校2017年開始準備籌建民樂團,但因校內無此專業方向教師,由此引進了校外機構來幫助籌建。因此筆者于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岳麓二小擔任民樂團竹笛教師。當時第一學期采取收費志愿報名的方式參加訓練,每周一節樂理知識大課,再加一節專業小課,但報名情況很不理想,只有17位學生,分別為:竹笛4人、古箏4人、二胡2人、揚琴2人、琵琶2人、笙2人、打擊樂1人。第二學期繼續招生,招到竹笛4人、古箏1人、琵琶1人。但至第二學期末,由于各種原因,就只剩下竹笛7人、古箏2人、琵琶3人、揚琴2人,共計14人。整個民樂團編制不全,無法繼續進行排練,引進的校外機構因無利可圖,在2018年9月撤出學。后續學校繼續引進省歌民樂團培訓部,但因招生情況慘淡,故民樂團的籌建只得暫時作罷。
在此期間,學校六一兒童節、家長會都在學校禮堂舉辦,因此竹笛聲部的同學都上臺參加過齊奏表演,另有學校舉行的匯報演出,學生可獨奏也可齊奏。平時班會活動,有特長的學生也可上臺展示自己的特長,這些活動都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臺。每年長沙市中小學三獨比賽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有就是每年暑假、寒假的考級,對于小升初想考取一個教育資源比較優質的學校的孩子,除了努力加強文化的學習,有些孩子就會選擇文化和器樂學習兩手抓,拿到考級高級證書,作為小升初特長生報名的敲門磚,這也是有些家長能讓自己的孩子堅持下來的原因。
通過筆者在學校一年的親身教學實踐,認為有主客觀因素影響了民族器樂在岳麓二小的發展。
客觀因素,從學校、家長兩方面來分析:(1)家長對于孩子學習民族器樂的意識普遍薄弱,因岳麓二小地處岳麓區八家灣片區,學生生源普遍為職工子女,還有一部分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很多家長認為只要學好語、數、外等課程就好,沒必要學習其他的特長;(2)部分家庭沒有經濟基礎支撐孩子學習藝術特長;(3)社團多,時間緊,學校每學期開設的社團有二十個之多,且部分社團上課時間重合,導致學生無法抉擇,例如本來想學科學和樂器,但兩個時間相沖突,則只能選其中一科,因此導致民樂生源的減少。
主觀因素,從教師的角度來分析:(1)教師的溝通能力相對來說還需要再加強,有部分教師只是上專業課,課后缺乏與家長的溝通,任何樂器的學習都有學生、家長、老師三方面的共同協作,教師在課堂上盡心教學,學生認真聽課,家長在家監督練習,三者缺一不可;(2)學生有些比較調皮,而教師沒有相應的解決辦法;(3)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相應的調整教學曲目,使學生感興趣且樂于學習。
通過對岳麓二小傳播民樂現狀分析可知,如需更好地在校園傳播民樂,或是打造民樂為特色的校園,還需學校、教師、家長三方合作。(1)學校適當調整同一時段社團數量,多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2)家長不僅要提高對于素質教育的認識,還要及時反饋學生在家練習情況,配合學校、教師的教學工作;(3)教師課中要根據學生因材施教,課后要加強溝通能力;此三點缺一不可。
某些時候作為一種社會事實的音樂活動能夠對聽眾產生影響,特別是在歷史上常常能觀察到某種樂器或某種音樂與制度或社會祭祀有關。而音樂同時又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能夠對人產生影響。人類的音樂傳播歷經幾千年,隨著時代文明的進步和科技手段的發展,傳播媒介和傳播技術也在不斷地更新和豐富,音樂在社會中的呈現更加多元化,而學校也是社會的一部分。
岳麓二小的民族樂器進校園即屬于音樂傳播的基本模式之一,教師作為音樂傳播者,將音樂信息即我們的民族音樂傳播于學生,也即音樂的受傳者,而音樂受傳者接受音樂,隨之以相應的方式發出反饋信息給音樂傳播者,音樂傳播者再據此作出調整。正因為有這種傳播活動,音樂風格和音樂藝術作品才得以保存下來,不管是民間藝人的口口相傳還是現在課堂音樂教學,都屬于音樂傳播的形式,也可以說是“群體接力傳播”。音樂得以保存下來,究其原因在于其傳、受雙方所處的文化背景相似。
作為專業的音樂教師,在面對學生即受眾時,我們不僅要傳播專業的民族器樂演奏知識和演奏音樂藝術作品,更要帶領他們了解中華民族璀璨的傳統文化,增加學生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對美的知覺力、美的鑒賞力、美的表現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們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做一位了解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公民。
音樂能夠流傳的關鍵在于音樂傳播,通過傳播拓展了其空間的寬度,是其能夠被傳承與再創作的基礎。在音樂傳播多元化理念的今天,筆者認為將民族器樂教育放在整個社會學的指導下作為提升素質教育的一個途徑,使學生通過民族器樂的學習,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感悟人生,提升學生的鑒賞力、想象力、感受力、審美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成為一個情趣高雅脫離低級趣味的人,從而能夠詩意地生活,進而加深和提高對本國的文化自覺及文化自信,這應是我們小學民族器樂教育傳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