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鎮江 212013)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于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著無法取代的資源意義和倫理價值。當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和建設成為熱門課題,將中國傳統文化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內容一體化建設中,研究和發掘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并加以創造性轉換,可以充分體現出構建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創造性意識和宏闊的戰略眼光,著力實現傳統文化視域下的大中小學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
目前,中央高度重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建設,多次召開會議商討大中小學一體化問題,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3·18”重要講話精神,許多學校開展多次學術研究論壇和教學觀摩交流會,邀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同備一堂思政課”。然而新時期思政課改革是存在一定難度的。當前的中國社會正處于錯綜復雜的社會轉型期,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巨大轉變,這種轉變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新時期學生們身心發展尚未成熟,他們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等因此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而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內容一體化改革就是以學生身心發展基本狀況為參照基礎進行統籌設計的,這給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升了改革難度。而傳統文化是學生從小耳濡目染的教育,學生對傳統文化天生具有一定的親近感,因此積極汲取傳統文化精華,將傳統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內容的基本內容中十分必要。
思政課伴隨青少年成長發展的全過程,是一個“跨學段”的有機整體。對于不同學段的學生來說,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十分重要,傳統文化代表書籍如《論語》《老子》《大學》《中庸》里不僅蘊含許多哲理、道德、智慧還包含對生活、學習、工作等具有啟示作用的警句良言,對于不同學段的學生來說有很好的啟示作用。按照不同階段學生身心特點和成長發展規律,選取、運用適當的傳統文化并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可以推進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從而更好實現不同學段思政課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在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學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提升身心修為,也更加有助于不同學段學生價值觀的確立、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比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幫助不同學段學生從小就培養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天人合一”思想可以使不同學段學生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儒家“仁愛”思想中的“貴和持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有助于幫學生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足;再比如“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都可以培養不同學段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將這些精神滲透于當下大中小學不同學段思政課一體化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奮進、奮發向上的人生觀。
雖然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應時代的變化、發展不斷進行著改革創新,但目前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內容建設仍存在許多制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發揮的問題。其中制約思政課實效性發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思政課課程欠缺學段的有效銜接,仍存在缺失、重復、倒置、斷層等復雜問題。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在思政課課程內容中引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內容銜接性不夠的問題,在不同學段之間合理融入文化教育,可以增強不同學段教學內容的耦合度,減少課程內容斷層、倒置等問題的發生,有助于發揮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用,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應對當前思政教育實效困境。
1.能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選取并運用傳統文化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掌握、領會一定的傳統文化內涵,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并能夠在不同階段合理選取并運用傳統文化知識進行教學,同時在與教育對象進行溝通的過程中能夠運用具有說服力和渲染力的話使之心悅誠服。比如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品行形成期,思政課教師可以運用《弟子規》中“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等來規范學生的言行,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帶領他們體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讀書之樂;中學階段,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處于確立的時期,急需正確的價值引導,思政課教師應該積極運用諸如“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等進行積極的引導,講究道德修養品行,始終是思政教育的根本所在。
2.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言行一致
教師“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思政課教師要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從教學中不斷提升自我,身教言教并舉,言行一致,實現“教學相長”,在理論和實踐上提升自我修養,這樣對學生會形成巨大的感召力和號召力。
3.豐富自我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大中小學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師應當全面掌握并領會傳統文化的內涵,提升自我分析研究能力、調研觀察能力、宣傳表達能力等,細致領會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讓豐富的文化知識武裝自己,使自己充分散發個人魅力,讓思政課“活”起來,讓學生對思政課和傳統文化知識感興趣。
1.課堂是主陣地
課堂是大中小學不同階段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主要渠道。在大中小學思政課課堂中要把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下的時政熱點、難點有效結合起來,借助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明辨善惡是非。在思政課程的課程內容上,應該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引入教材、引入課堂,擴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知識,循循善誘進行教學,使思政課堂知識與傳統文化常識入耳入腦入心。同時大中小學不同學段教師應當積極改變教學的方式方法,充分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寓教于樂,學習傳統美德,有效實現傳統文化在大中小學不同學段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中小學校也應該積極聘請精通傳統文化的專家開設《周易》《論語》《莊子》等的專題講座,以及《中國文化概論》《唐詩宋詞解讀》等選修課程,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2.第二課堂是有效途徑
實踐對于大中小學思政課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任何教育都不能脫離實踐“閉門造車”或“坐而論道”,在進行思政課課程和傳統文化課程學習的同時,學校還應當注重開展一些富有傳統文化內涵和思政教育意義的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不僅是思政課堂理論知識的延伸更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化。
這些實踐活動可以通過邀請“國學”名師、專家指導學生閱讀經典文學著作,組織學生針對歷史上某一事件進行演講,組織中華經典美文誦讀,抑或者根據當下最新熱點、難點事件從中國傳統文化哲理方面自擬角度進行解析。在校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國情考察,帶領學生游覽具有教育意義的紅色旅游景點、紀念館、歷史博物館等,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積極組織學生以志愿者、小記者的身份參與社區實踐活動以及志愿者活動等,這些都能在無形中提升學生的政治道德素質。
3.互聯網是重要載體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傳統的教育開拓了新的教育視野,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思路。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大中小學一定要拓展傳統文化教育途徑,充分利用網絡的便利開辟網絡教育陣地,在網絡上搭建教育平臺,為學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條件。
大中小學不同學段學校要創新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成線上線下思政教育合力。建立具有特色、有影響力的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紅色網站,打破時空限制,將理論變成音頻、視頻展現給學生們,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同時,加強網絡環境的凈化,網絡是信息的集散地,各種信息魚龍混雜,不同學段學生們的身心發展處于不同水平,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誤導,影響學生們的健康成長。所以各學段思政課教師應熟練掌握網絡技術,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將優秀傳統文化介入各大專題論壇、討論平臺、校園網等,讓網絡對大學生發揮思政教育作用。
總而言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當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資源意義和倫理價值。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創新性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成為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內容一體化值得借鑒的精髓,我們應該充分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為寄托,弘揚民族精神,培育愛國意識,使傳統文化融入大中小學不同學段的思政課課程內容中去,為我國大中小學不同學段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以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