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追求隨之提高,其文化、經濟需求服務也增加迅猛,對服務產品的質量也越來越高。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高校是社會文化的風向標和文明傳承的引領者,要時刻牢記不忘初心的歷史使命,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弘揚高雅文化,自覺引領社會文明。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是高校辦學的方向和宗旨,理應擔負起服務社會的重任。地方藝術高校更要做好培根鑄魂的工作,其教育教學質量關乎國家整體文化藝術水平的發展與提升,要發揮地緣優勢,更新服務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主動融入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廣闊市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撐,是地方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
1.民辦藝術高校有著先天不足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的格局是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并存,但是,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日趨激烈的高校競爭、高校畢業生的供需錯位、生源下降的威脅和學費普遍偏高阻擋部分優質資源,都使民辦藝術高校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一直以來,民辦藝術高校由于與公辦藝術大學存在競爭弱勢,無法吸引藝術基礎扎實和藝術天分高的優質學生。由于學生基礎薄弱,大多民辦藝術高校在新生進校后還需繼續打基礎,也務必壓縮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和參與實踐時間。因此,人才培養存在先天不足,人才培養難度加大,人才輸出效果不理想,企業對人才質量的認可度不高,如何克服先天不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競爭力成為民辦高校巨大挑戰之一。
2.流動性大是服務地方的主要阻礙
在學生方面。民辦藝術高校在校大學生由于基礎薄弱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打基礎,也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項目實踐培養才能基本達到項目制作的要求,即使能參與項目實踐由于時間短往往也只能參與極其簡單的初級項目。同時,往往還會面臨培養的學生剛剛能參與地方服務項目能力就來到了畢業季,剛具備項目實踐能力的團隊就面臨人員的大量流失,團隊不得不重新進行成員培養。因此,這種流動性決定了高校無法打造高水平的團隊,服務地方的質量和水平也就得不到提升,也達不到地方相關企事業單位的認可。另外,民辦藝術高校由于學費偏高,就讀學生大多家庭經濟較為殷實,基本不缺什么,也缺少吃苦耐勞的品性,參與項目過程中不愿意吃苦,往往半途退出;在教師方面。民辦藝術高校教職工實行的是聘用制,由于待遇不高,保障措施不足,每年離職率新入職率都很高,其教師流動性同樣很大,優秀教學人才流失對于團隊的打造更加不利。因此,民辦藝術高校如何打造服務地方高水平項目團隊也是巨大挑戰之一。
3.民辦藝術高校面臨的兩難選擇
現目前,民辦藝術高校在教學管理中務必面臨兩難選擇,支持參與地方服務就意味大量教師無法將主要精力放到教學中,就需要儲備更多教師滿足日常教學需要,增加了學校教師方面的投入成本。不支持教師參與社會項目,又會使其教師成為單一教書匠缺少項目實踐能力而無法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其次,對教師參與地方服務進行監管勢必約束教師服務社會的積極性,管理有難度以也會增加管理成本。不監管,部分專業能力比較強又具有整合社會資源的教師,在長期參與地方服務項目中,經濟利益誘惑會逐漸增加,一旦缺少管理,教師價值觀就會發生偏離,什么能賺錢就做什么項目的普遍存在。更有的教師在巨大利益誘惑下,將學生作為潛在的客戶,開購物網店,搞餐飲,做培訓都成為首選,而不是做與專業相關的服務項目。不難設想,這部分教師就會迷失自我,就會將創收作為主業,而把教學成為副業,教學任務承當時千方百計推脫,盡量躲避教學教研活動,遇到工作沖突時自然也會犧牲學校和學生利益。再有,由于社會服務項目要求較高,大部分學生不具備大型項目服務能力,其教師帶領相對多的學生參與項目的機會就很少,就會偏離學校鼓勵教師帶領較多學生參與項目提高項目實踐經驗的初衷,極大影響高校支持教師參與地方服務的信心。
4.校政和校企合作困難重重
為了提升民辦藝術高校服務社會的能力,民辦藝術高校開展了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方面的嘗試,以推動教學的轉型。就校政合作而言,大多數情況下更多的是參與地方公益性服務項目較多,比如參與地方節日演出和參與地方文化宣傳服務等。學校承擔這一些項目同時還要承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沒有相應的經濟補償前提下,學校不樂意,教師不樂意,學生也不樂意,時間一長就失去參與興趣,校政合作就會缺少動力。就校企合作而言,企業與高校合作經過多年探索,其前景黯淡,大多名存實亡。首先,高校的優勢是人才,由于重經濟輕思政導致人才誠信缺失,導致企業不愿意自己培養人才,挖墻腳成為常態;其次,短短幾年我國大量的藝術培訓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特別是在技術性較強的藝術專業領域,培訓企業培養更具針對性和快速性,培訓企業基本上已經完全替代了藝術高校人才輸送地位,更多的企業更加愿意從培訓企業招收人才,高校已經不是企業人才需求的唯一選擇,培訓企業成為現今校企合作當中最主要的攔路虎;另外,民辦藝術高校學生在校期間由于能力不足和穩定性不高只能參加初級項目實踐,加上高校也不能將學生變成廉價勞動力,企業也就從中獲取不到既有低成本高回報的利益,其合作意愿也不強。
1.地方文化經濟建設發展需要民辦藝術高校的加入
目前,我國民辦藝術高校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力量,也被看作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不竭動力。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十分重視將高校引進落地,原因在于一所高校龐大的消費群體存在必將帶動該周邊區域餐飲產業、商業街、旅店產業、文化娛樂產業等的快速發展,為地方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加快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藝術的需求日益增加,必將帶來更多的對藝術生活品質的追求,社會對藝術大學培養的藝術人才需求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和多樣化。對于地方來說,在推進文化、經濟發展中,只依靠政府和社會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多力量的加入以此加快地方文化、經濟發展,以此滿足日益增強的經濟生活需求。尋求與民辦藝術高校合作也就成為必然選擇,這也為地方民辦藝術高校提供了巨大的合作機遇。
2.服務地方有助于推動民辦藝術高校自身的改革與進步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度發達的科技創新時代也是一個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這必催生出新的行業新的崗位和新的人才需求。民辦藝術高校培養的人才不能脫離社會發展進程而獨處一隅,只關注培養藝術高端人才,而忽視廣大社會群體對一般藝術生活的巨大需求,將無疑失去基本的最大的生存空間。民辦藝術高校要想在人才培養輸出競爭中立足,必須通過服務社會來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應圍繞國家特別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學校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探索民辦藝術高校以教產融合、校企合作為途徑,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此外,民辦藝術高校只有通過服務地方經濟,才能檢驗教學成果,反思人才服務質量,研究人才培養精準定位才能增強自身生存能力。
3.服務地方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贏得了發展機會
民辦藝術高校與地方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項目合作中,除了一些公益性項目以外,也會有大量的有償商業性項目。比如參與地方各種文化藝術場館、博物館、行業展銷會等進行展陳設計,參與地方城市和鄉村居住環境改造設計,為地方企業生產的產品進行視覺包裝升級既品牌打造、廣告創意與制作,參與地方商業文藝演出、活動主持等。只要民辦藝術高校具備一定項目服務水平和實力,以及本身具有的高校強有力的信譽和在廣大群眾心里的認同感,在服務地方過程中一定會贏得市場的認可和青睞,獲取大量的經濟回報和服務地方的機會,從而反哺民辦藝術高校發展所需資金。同時,民辦藝術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藝術作品創作優勢在高校內或者周邊建立藝術品交易市場,吸引地方服務企業、藝術家、收藏家、高校教師和廣大學生的全力加盟,既搞活了地方經濟也增加了服務地方經濟的機會,也獲得了自身的發展機會。
4.服務地方獲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同時贏得了更佳的發展環境
民辦藝術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雖然短期看似一個賠本的買賣,但是,從長期來看,卻是獲得巨大社會效益的好事情。首先,高校在服務地方的過程中,為高校贏得巨大的知名度,也會給地方贏得好感,吸引更多地方優質學生資源,為提升民辦高校教學品質和打造高水平服務地方團隊提供了基礎;另外,民辦藝術高校在服務地方過程中,也贏得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好感,也會為高校獲取更多的辦學資源和地方優惠政策的支持,也創造了更佳的后續發展環境。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地方對高校培養人才的渴求,有助于提高高校的辦學聲譽從而增強競爭力,為人才輸出掃清了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創業就業機會。
高校培養人才其目的最終是服務社會,民辦藝術高校更應該明確自己定位和做好競爭實力預判工作,將目標調整到為地方企事業單位輸送實用人才。對民辦藝術高校而言,存在的諸多挑戰以及民辦藝術高校辦學公益性決定了很難獲得社會資本的投入,這決定以上情況在短期內是沒有辦法得到根本解決,也將成為長期制約民辦藝術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攔路石。當今社會是一個高度開放和高度變化發展的時代,也是大量需要優秀藝術人才和優秀藝術團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時代。目前,民辦藝術高等教育還處于探索階段,也正處于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并存的時代,只有樹立依托于地方、服務于地方的發展理念,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角度出發,正視自己不足,加強自身建設,把握住機遇,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獨樹一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