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學,四川成都 610225)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我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京劇、民樂、書法、國畫等都是我國文化瑰寶,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要向世界宣傳推介我國優秀文化藝術,讓各國人民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倪洪進先生是我國著名鋼琴教育家、作曲家。倪洪進先生運用京劇曲牌所寫的《鋼琴練習曲四首》是我國第一部獨立構思的成套練習曲,兼具傳統文化價值及教學訓練價值。倪洪進先生將我國“國粹”京劇的曲牌運用在鋼琴練習曲的寫作中,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
俄羅斯、挪威等具有明顯音樂風格的民族樂派,都是本國音樂家們汲取本民族優秀的民族音樂素材進行音樂創作,孕育了大批經典并極具鮮明民族文化特點的作品。那么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如此豐富,我們為何不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呢?眾所周知,大部分彈鋼琴的學生從初學開始一直到很高的程度都是需要不斷練習鋼琴練習曲的,因為彈鋼琴是一個技術活,練習練習曲是提高技術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練習曲實際上不僅僅練技術,而是所練的這些技術都應對著相應的鋼琴音樂風格。如在中國運用最廣泛的車爾尼練習曲,是比較針對古典風格作品的準備練習的。到了浪漫主義時期,車爾尼練習曲的技術覆蓋就不完全了,這時又需要轉向莫斯科夫斯基練習曲、這一時期作曲家們自己創作的練習曲等等,才能更有針對性的彈好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作品。
中國的民族音樂又是獨具韻味的,音樂所展現的意境、獨特的腔調等具有顯著的民族色彩,傳統民族五聲調式、調式中加偏音、民族和聲的運用等方式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極具鮮明民族特征,因此想要彈好中國作品,僅僅只練習外國練習是不全面的。當然,我們不可否認這些練習曲具有極高的練習價值,但無論彈到什么程度,我們在音樂中始終感受到的是西方音樂的一種風格和情調,用來作為彈中國作品的練習鋪墊多少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倪洪進先生創作了四首中國風格的鋼琴練習曲填補了我國鋼琴音樂在練習曲方面的空白。中國鋼琴練習曲不僅為我們彈好中國鋼琴作品做了技術準備,并且在練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音樂的特色,一定程度上將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戲曲音樂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現象,形成了與歐洲音樂截然不同的音樂風格,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獨具魅力的一種體裁。在戲曲音樂中,有“國劇”之稱的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京劇曲牌是京劇音樂藝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原是昆曲中的一種唱腔,本是具有唱詞的,后經不斷發展成為一種器樂曲,在京劇中常常作為舞臺上的背景音樂,用于過場、打掃時。倪洪進先生的父親倪秋平先生是我國著名胡琴演奏家,倪洪進先生在其父親的指點下,將本是以胡琴或笛為主演奏的京劇曲牌“小開門”的一些音調融入鋼琴練習曲第一首的創作中,該曲節奏緊湊、旋律明快、活潑諧趣。在調式調性上采用了中國傳統民族五聲調式,轉調時采用了移宮的方法,避免了用西方轉調的方法在中國風格鋼琴曲中“洋腔洋調”的感覺,創作出了極具民族風味的中國鋼琴練習曲。倪洪進先生所創作的鋼琴練習曲第一首將中國傳統的京劇曲牌音調與西方鋼琴相結合,做到了洋為中用,十分傳神的將京劇的韻味體現了出來。同時,這首練習曲通過將京劇曲牌“小開門”的音調融入鋼琴練習曲的創作中,以小見大,能夠讓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更好地與西方音樂文化相結合,實現普化的意義。讓今后的演奏者在彈奏這首作品時,不僅能獲得彈好中國鋼琴曲的技術,還能通過在不斷反復練習的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喜歡上中國傳統音樂。
《倪洪進四首鋼琴練習曲》中每一首都是具有針對性的訓練。本文所討論的第一首練習曲是一首針對左手技術訓練的。縱觀現在運用較廣泛的鋼琴練習曲中,針對左手練習的練習曲是相對缺乏的,更何況本就較少的中國鋼琴練習曲。該曲譜面標記為快板,速度達到節拍器一拍116的速度,曲子運用了升C調號,黑鍵全部涉及,因此這對我們演奏時觸鍵的精準性具有很高的要求,需做到十分的靈敏,在練習時要求腦子先于手思考。
引子(弱起~13小節)部分連續十六分音符的跑動要求手指具有很好的獨立性。我們在練習這一部分是需要采用高抬指與貼鍵慢練相結合的原則進行練習的,彈奏出來的音色要具有顆粒性,如珍珠般圓潤光滑,音色透明、旋律連貫、一氣呵成。我們在演奏時應該注意到第7~13小節的主題是高低聲部交替進行的,因此為了做到主題的連貫性,在練習時需要很明顯的凸顯出主題聲部,另一聲部音響效果需適當減弱,不能喧賓奪主。
京劇曲牌“小開門”的音調在14小節開始運用。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主題在高聲部進行,低聲部的旋律線條作為伴奏出現。在這里我們需要注意,低聲部雖然作為伴奏來襯托高聲部使主題凸顯,但它其實是有獨立進行線條的,在第14~29小節均出現右手在進行新的一句旋律時,左手還在彈奏上一樂句結尾的情況,左右手是相互錯開的。因此,在演奏左手時,要特別注意如第16小節第一拍的第一個音是上一樂句的結尾,由于旋律在做下行進行,我們在彈奏時力度也應相對減弱,手向上輕輕提起并迅速準備下一個樂句的演奏,節奏不能拖,在演奏此處兩個樂句之間的連接時,需要克服的難點在于第16小節的第二個音與第一個音之間隔了兩個八度,跨度很大,演奏者在演奏時容易產生著急的心態造成第二個音的音色很突兀。為了避免這一問題的出現,我們在練習時要把它作為一個有旋律進行的樂句,前一句最后一個音用踏板保持住,緊接著果斷但又從容的開始下一句的演奏,第一個音不能產生明顯的音頭。23~24小節,左手模仿京劇中板鼓的鼓點,在京劇表演過程中,板鼓作為一項打擊樂器,通過司鼓者打擊鼓發出均勻的節奏來操縱和指揮樂隊,因此在演奏時需要彈奏出明顯節奏韻律,對音色的顆粒性和節奏的穩定性有較高要求。
在演奏30~50小節時,左手應貼鍵弱奏,音色應做到弱而集中、實而不重。右手指尖觸鍵,音色飽滿,左右手形成“虛實”的對比效果,正如我們所說的中國音樂給人虛實、朦朧的一種意境感。32~34小節左手可以采用“又轉又彈”的方式實現旋律的律動,即手指彈,手腕隨著旋律的進行方向做順時針運動。51~59小節是14~23小節的再現,但在演奏時情緒與先前截然不同,后面在演奏時需要更加激動,59小節的突慢,是為63~73小節一氣呵成的效果做好鋪墊。全曲在演奏時要注意劃分樂句和段落,彈奏時體會京劇曲牌在曲子中的運用,演奏出京劇千嬌百媚、耐人尋味、千回百轉、抑揚頓挫的特點,在力度和節奏上充分體現京劇“輕、重、緩、急”的特點。
升C大調,引申型三段式,弱起~13小節為引子,14~29小節為A段,30到50小節為B段,51~59小節為A'段,60~73小節為尾聲。
引子部分由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組成,弱起到第5小節為齊奏,第6小節旋律在高低聲部反向進行,7、8小節高聲部旋律在9、10小節轉到了低聲部進行,引子最終結束在升C調式的屬和弦上。呈示段在主調上進行,但又有明顯a羽調式的色彩感,呈示段由2個樂句構成,為“9+7”非方整性結構,低聲部以級進的十六分音符為主。中間段為引申型中段,“12+9”非方整性結構,中間段由前段材料發展而來,但在調性上發生了轉變,35小節采用移宮轉調的方式從升A羽調式轉到升B羽調式。再現段,主題回到主調,為呈示段的縮減再現,54~51小節的第一拍是14~17小節第一拍的高八度再現。
整首練習曲結構相對簡單,旋律對比明顯,極具歌唱性。引子與尾聲相互呼應,使結構更加完整和嚴謹,音樂含義更加深刻,主題更加突出。在調式調性上完全采用了中國傳統民族調式,在中間段轉調時運用了中國傳統移宮轉調的方法,更加凸顯了中國音樂的特點,讓人一聽就能明顯感受到這是一首中國鋼琴作品。
當下,眾多中國音樂家在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鋼琴相結合的探索上做著不懈的努力,而倪洪進先生鋼琴練習曲第一首是中國風味鋼琴音樂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一首極具練習價值的中國鋼琴練習曲。無論是演奏技法上的技術難點及要點,還是運用了中國傳統的創作手法和融入傳統京劇曲牌音調,都充分地將京劇曲牌特點融入其中并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戲曲風味,為今后中國鋼琴練習曲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演奏者在演奏中國作品時能敏銳地捕捉和體會到中國音樂的特點,同時,為演奏者演奏中國鋼琴作品時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持。通過淺析倪洪進先生鋼琴練習曲第一首,希望能夠從這首中國鋼琴練習曲中以小見大,讓世界各國的音樂愛好者們感受到中國鋼琴音樂的魅力,更好地體現中國風格鋼琴音樂在中西音樂文化融合實踐中的價值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