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綜合
青少年到青年是性發育到性成熟的重要時間,也是性觀念最大的時期,本期“健康聚焦”便一起探討一下“從青少年到青年”的性行為問題。
新聞背景
近兩年,中國計劃生育協會、中國青年網絡、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曾聯合發起了一項調查——“全國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調查”。調查發現,75.14%的男生以及55.03%的女生表示“自己可以接受”婚前性行為,相比20年前,我國青年人在對婚前性行為的態度上有了新的變化。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婚前性行為持開放的態度,這觀念發生了本質的變化。20世紀開始,性文化變革在世界各地普遍展開。
一方面,隨著男女平權運動的推進,“性”成為相互間接受度最好的選擇。另一方面,婚戀觀的變化也是影響婚前性行為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部分年輕人的群體中,覺得婚姻不再是必需品,再加上社會結構的改變,很多人因為工作、求學等原因,結婚年齡普遍推遲。但是從生理上來講,人們的性需求已經成熟,如此便讓婚前性行為成為一種事實,并且為越來越多的未婚人士所接受。
性生活是男女之間一種正常的生理需求,而性欲作為性生活“開篇”中的重要一環,很多人卻并不清楚它從何而來。對此,有不孕不育與性醫學專家認為,人的性欲可粗略分為兩部分:生理性欲,隨著身體發育,性激素水平增高,神經系統成熟,性欲自然提高;心理性欲,通過認識自己、認識別人、認識社會,產生與異性接觸的愿望和技能,從而提高性欲。而婚前性行為對于現代的兩性關系、時代環境來說,應該被讓加以重視。
首先,性可以滿足生理需求。人進入青春期后逐漸成熟,尤其男性在30歲前、女性30歲后是性欲最旺盛期,在這種情況下,適度性行為及自慰行為有利于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如果極度壓抑,可能影響生活和工作,甚至導致心理、精神疾病。
其次,性可以檢驗和諧度。據我國民政部公布的婚姻大數據顯示,2019年的離結比竟高達43.8%;另有調查顯示,近幾年35%的離婚案源于“性生活不和諧”,比重位居離婚原因之首。有據報道稱,在我國無性婚姻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比例高達30%以上。
由此可見,情侶的性關系是否和諧,直接影響到感情和今后的生活。有觀點認為,婚前性行為可以幫助情侶了解、及時調整親密關系,以降低離婚風險。
雖然婚前性行為有社會的存在性,但其中的風險還需要大家引起高度警惕。
如今,在我們的社會中,對于婚前性行為仍然存在不少“不太正向”的看法,尤其在一些采訪案例中,不少人明確提出“我介意他/她之前有過性生活”“我可以理解婚前性行為,但我找對象希望他/她跟我時,是第一次”……等等想法。可見,性行為開放和性觀念發展仍有一定差距,青年人應當正確認識其中差距,塑造更好的兩性關系。
另外,在調查中發現,在發生過性行為的大學生中,自愿發生的首次性行為的性別差別十分明顯,且都有部分“被迫”成分,有些人因為怕影響情侶關系而焦慮,甚至強迫自己促成性行為的發生,但是大家要知道,基于雙方自愿的性行為才是健康性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方都感到舒服的交往才能保持健康的兩性關系。所以,年輕人對待婚前性行為應當更加謹慎。
除觀念問題,婚前性行為在生理上同樣存在不小的風險。主要在于過早性行為、缺乏保護的婚前性可能存在健康隱患。
首先,意外懷孕就是婚前性行為可能造成的第一隱患。從數據上看,早在2012年,我國的人流率就達到了29%,如今,我國每年做人流的女性達到了1300萬左右。人流對女性造成的傷害,是生理和心理雙重的。生理上,人工流產就是人工刮宮,這個過程會對子宮內膜造成傷害,且不可逆,有12%的女性后續會發生人流綜合征。即使手術成功,也可能出現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宮腔積血等并發癥,或者慢性盆腔炎、月經異常、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后遺癥。如果情況嚴重,還可能導致不孕,即使懷孕,流產率也會大大增加。
其次,因為越過傳統兩性關系的流程,婚前性行為的發生也自然越過了“婚檢”這一環節,這就導致了一些性傳染病的傳播。例如,容易發生糜爛、有膿性分泌物淤積并伴惡臭的尖銳濕疣、“名傳古今”的梅毒、會造成男性尿道疾病和女性婦科多種并發癥的淋病,以及目前仍沒有根治方法艾滋病,這些疾病的發生,都跟不潔接觸直接相關,這也大多源自性健康觀念的不足。
經調查發現,及時接受性教育會推遲孩子發生性行為的時間,并且會大大降低發生性行為后潛在的各種危害的風險。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駐華代表處代表希瑞·泰麗雅女士曾說:“并不是閉口不談性,青少年就不會發生性行為?!瓕嶋H情況是,未婚先孕的少女在增多,她們不是對性了解得太多,而是太少?!薄靶孕枨蟆痹鲩L是性發育過程中必然的經歷,青少年了解正確的避孕、避免性病傳播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意外懷孕、感染性病等不良后果。所以,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應及時接受性教育,同時,無論是婚前還是婚后,一定要慎重進行性行為、充分做好性健康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