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王永杰
許多人和同事相處的時間,即便按每天8小時計算,也遠遠多過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我只是個普通員工,把工作做好就行了,至于說話是不是討人喜歡,有那么重要嗎?”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總有這樣的困惑。其實,隨著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跨部門協調,而且我們每天1/3的時間是在跟同事相處中,所以,能否和同事融洽相處,可能會直接影響你的職場幸福指數。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里有句臺詞:“你來工作是來賺錢的,不是來交朋友的。”每個人上班的首要目標,是完成工作任務,你的專業技能或者業務能力,是你在職場安身立命的重中之重。
有些人把職場想得過于江湖,在辦公室里稱兄道弟,看上去似乎很和睦。還有些人,注重和領導發展私人感情,覺得關鍵時候上面有人“罩”著,會讓自己更有安全感。其實不然,職場是一個講規則的地方,優勝劣汰是永恒的真理,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才是在職場上最重要的事情。
有些人出于善良的目的,愿意去相信別人,也愿意毫無保留地去透露一些自己或者同事的隱私。殊不知,在某些時候,這會成為你不務正業的典型例證。“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你所謂的“掏心掏肺”很有可能成為“搬弄是非”“挑撥離間”,“江湖”混不好,范圍自己的人際關系“挖坑”。
新一代的年輕人志高、氣盛、不服輸、有想法、堅持自我……這些特點在工作中,或許是幫助年輕人取得成績、不斷進步的動力。但是在人際交往中,這些特點使用過度,就可能成為缺陷了。
例如,過度的自我就會讓人顯得“盛氣凌人”,你可以是個極度優秀的人,但過度自我地凸顯優越感、處處計較別人的過失會只讓人產生“反向”心理,會更多關注你的態度而不是問題本身,如此,既不能對你自己的提升有所幫助,對工作任務的完成也毫無裨益。
過于追求完美,其實是一種病態的表現。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曾經開過一門課,名稱就叫《拒絕完美》。在心理學上,一個人如果過分地對別人施加壓力,稱得上是一種精神施暴。即便是強者,他的承受力和忍耐力也是有限的,更何況在這世界上生活的更多的是普通人,并非都是強者。假如總是被你如此嚴苛地“禮遇”,除了極少數無限包容你的人,大多數就算沒有表示抗議,估計也會如同躲瘟神一樣對你避而遠之吧!
現代的職場、工作大多是“1+1>2”的模式,更多需要的融合,是新人適應后自我能力的發揮,才是學習職場技能,提升職場幸福指數的重要方式。說得“俗氣”一些,就是要有審時度勢能力,知道什么情況下該爭對錯,什么時候要不計較、不苛求。
巧巧是一名剛入職不久的新員工,名牌大學畢業,專業知識過硬。不承想,她連試用期未過就走人了。很多人覺得可惜。一問原因才知道,很多時候領導給她安排工作的時候,她總喜歡問一句“為什么?”“這事為什么是我做?”“我覺得這事應該這樣做?”領導也多次提醒巧巧注意說話方式,她卻覺得,我就是這樣的人。不得已,領導只好請她另謀高就。
職場不是學校,公司聘用員工是為了解決為題、創造價值,而不是為了收集員工的質疑和反對。在職場中喜歡說“那又怎么了”的人,他們或許并無惡意,但他們張嘴即反對、說話即質疑的態度只會讓人顯得不成熟,而不成熟的人自帶“不穩定光環”,在職場中很容易失去同事、客戶的信任,對個人發展影響不小。職場有職場的紀律和規矩,職場新人當融入新規則,別對職場“撒嬌”。
網絡上有一個說法:“總有某些因紐特人喜歡教非洲人如何生活。”職場中也不乏這樣的人,喜歡對不屬于自己的本職工作說三道四。對他人工作指手畫腳是一種做人強勢的表現。這些人總想在別人面前裝出一副什么都懂得、什么都比別人強的模樣。
事實上,喜歡指手畫腳的人,很難贏得對方的尊重。每個人都有缺點,但是溝通的方法是有技巧的。如果真誠地間接提出別人的錯誤,會比直接地公開指責來的溫和,易于接受,也可以傳達自己的善意,不會引起別人的反感甚至鄙視。
人都有上進心,如果感受到對方指出我們的錯誤是完全出自內心,希望幫助我們進步、克服困難的,我們不但會接受,而且會心存感激。如果覺得對方不是在真誠地與我們溝通,而不用心生活,缺乏誠意的人,試問怎么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重視呢?
“站著說話不腰疼”就是用來形容這一類人的。他們通過指責別人,然后來建立自己的優越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內心其實是空虛的。越是空虛,就必須越要裝模作樣,所以對別人的事情總是喜歡指手畫腳。真正有學問、有見識、有財富、有技術、有本領的人,往往是最謙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