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青春 褚 強 孫 偉
[1.青島婦女兒童醫院(城陽院區)乳腺外科,山東青島 266111;2.青島市李滄區永清路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特檢科,山東青島 266041;3.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普外科,山東濰坊 261031]
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調查的最新數據顯示,乳腺癌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女性癌癥死亡病因,在全球女性癌癥中的發病率為24.2%,位居女性癌癥的首位[1],嚴重影響著女性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所以臨床對該病的重視度越來越高。現階段,臨床治療乳腺癌的首選方法為手術治療,特別在治療早期乳腺癌過程中,通過手術治療可以獲得顯著的治療效果。保乳術和根治術是臨床治療乳腺癌的常用手術方法,不同的治療手段會獲得不一樣的治療效果[2]。本研究旨在對比早期乳腺癌患者運用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的臨床價值,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青島婦女兒童醫院(城陽院區)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女性,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例。觀察組年齡33~61歲,平均年齡 (47.26±8.13)歲;病程2~4個月,平均病程 (3.06±0.13)個月;左側36例,右側29例;腫瘤位置:內下、內上、外下及外上象限分別有3例、15例、9例及38例;腫塊直徑0.83~2.90 cm,平均直徑(1.85±0.05)cm。對照組年齡34~58歲,平均年齡 (46.87±7.19)歲;病程1~4個月,平均病程(2.56±0.28)個月;左側34例,右側31例;腫瘤位置:內下、內上、外下及外上象限分別有5例、13例、11例及36例;腫塊直徑0.88~2.87cm,平均直徑(1.81±0.06)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青島婦女兒童醫院(城陽院區)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病理確診,符合乳腺癌診療規范(2018年版)中的早期乳腺癌標準[3];②患者具有完整的臨床病歷資料。排除標準:①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②有嚴重感染、器質性疾病合并發生者。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麻醉后采用以乳頭為中心的放射狀切口,在腫瘤邊緣距離2 cm的位置切除腫瘤,將切除的腫瘤組織進行病理檢驗,若檢查結果顯示切緣部位為陽性,則擴大切除原發病灶范圍,直至切緣部位呈現為陰性;在腋窩部位作一弧形小切口,對淋巴結進行徹底清掃。對皮下腺體進行游離,并整形處理,妥善留置負壓引流管,縫合傷口,并對其進行加壓包扎。對照組:患者麻醉后采取梭形切口,選擇在腫瘤邊緣部位3 cm的位置,將皮膚切開后對皮瓣進行游離,解剖鎖骨下血管,將乳腺和胸大肌筋膜切除,最后對淋巴結進行清掃。妥善留置負壓引流管,縫合傷口,并對其進行加壓包扎。術后1至2周,按照兩組患者的實際狀況對其進行內分泌、放療及化療等相關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②比較治療效果,根據CT影像測定患者實體瘤最大直徑的大小。顯效:患者癌灶消失,不存在可測量病灶;有效:患者癌灶出現可觀性明顯縮小,測量病灶最大直徑縮減≥30%;無效:患者癌灶縮小未達到30%,測量病灶最大直徑增加達到20%,或者出現新發癌灶??傆行?(顯效 + 有效)例數 / 總例數 ×100%。③對比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皮瓣壞死、積液、上肢水腫。④對比術后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采用癌癥治療功能評價系統-乳腺癌生存質量測評量表(FACT-Bv4)[4]評價,包括生理(7條)、社會/家庭(7條)、情感(6條)、功能(6條)、睡眠(7條)、依從(7條)和附加關注(9條)等7個領域,采用面對面訪談,根據患者的回答問題程度進行賦值,以低優原則評價生存質量好與壞,每個條目賦分0~4分,分值越低生存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統計本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 (%)]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小于/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觀察組 65 37.52±8.41 52.31±11.0210.26±1.54對照組 65 64.25±10.3287.52±14.4216.95±1.85 t值 16.188 15.641 22.407 P值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例 (%)]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例 (%)]
2.4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對比 觀察組患者生存質量指標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對比 (,分)
表4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對比 (,分)
組別 例數 生理 社會/家庭 情感 功能 睡眠 依從 附加關注觀察組 65 24.65±0.15 24.55±0.04 19.57±0.19 19.41±0.03 23.85±1.34 25.91±0.98 31.98±1.23對照組 65 25.64±0.21 26.71±0.16 22.55±0.29 21.62±0.21 25.09±1.23 26.03±1.37 34.53±0.96 t值 0.312 56.706 0.465 45.987 35.436 40.963 52.67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現階段,臨床主要通過手術治療乳腺癌患者,其中主要的手術方式有保乳手術、改良根治手術等。在經典的手術方法中,改良根治術作為一種常用的治療手段,其能夠將患者的胸小肌、胸大肌等保留下來,如果患者沒有發生腋窩淋巴結轉移,術后會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術后大部分患者會有各種并發癥發生,例如乳腺皮緣壞死、積液等,即便保留了胸小肌和胸大肌,然而由于切除的范圍較大,所以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5]。隨著臨床對乳腺癌深入的研究,發現乳腺癌患者通常會先發生淋巴結轉移再發生血道轉移,局部切除與根治手術治療效果無顯著區別,這些發現為保乳術治療乳腺癌提供了理論依據[6]。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保乳術在臨床中具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保乳手術切除范圍的縮小,不僅可以切除病灶,還可以使乳房的外觀形狀大體得到保留。但在乳腺癌患者保乳手術治療中需要嚴格掌握其適應證,并對以下禁忌證需要密切注意:接受過乳腺放療或患側胸壁放療的患者;在兩個或超過兩個象限分布的多中心病灶;存在活動性結締組織病患者;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7]。只有掌握保乳手術的禁忌證和適應證,才可以使治療效果得到保證。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少;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92%,高于對照組的78.46%;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15%,低于對照組的18.46%(P<0.05)。本研究結果和蔣炳澗[8]的研究基本一致,說明保乳手術能夠最大程度上保留乳房特征和部分乳房功能,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并且觀察組各項生存質量指標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行保乳手術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相比于改良根治術,對早期乳腺癌患者運用保乳手術治療,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其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較高。